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路径

2024-09-22 00:00:00张珂瑶 苑梦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音乐元素在学校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融入路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统音乐元素与学校儿童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儿童的成长和进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传统音乐;学校教育;儿童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愈发显得弥足珍贵。面对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摇篮和阵地,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将传统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儿童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滋养。

一、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可能性

丰富的传统音乐教育资源、教育界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将传统音乐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坚实基础、稳定前提和有力武器。

(一)丰富的传统音乐教育资源

我国有着极为丰厚的传统音乐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更是学校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难得材料。首先,我国传统音乐形态多样、风格多元。庄重的宫廷雅乐、朴实无华的民歌俗歌、慷慨激昂的鼓声、婉转悠扬的笛音,构成了传统音乐丰富多彩的面貌。其次,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旋律、节奏、音色等传统音乐要素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这些音乐要素不仅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也是儿童学习音乐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这些音乐要素,儿童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鉴赏传统音乐,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下,我国传统音乐教学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和展示。科学技术使得教师能够更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二)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教育领域,持续的探索与革新是推动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领域,如何点燃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始至终都是教育家钻研的问题。目前,对于学校儿童的音乐教育而言,教育界已经成功开发了诸多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儿童的眼光和学习兴趣,还巧妙地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对于学校儿童的整体教育而言,教育界还创新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为传统音乐在儿童教育中的融入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一教学方式是将音乐与不同的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互补与交融。例如,在语言教学中,引入经典的民间歌曲歌词,使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优美的诗词和散文;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各时代音乐的背景与特征,让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这种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得传统音乐在儿童教育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它使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座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桥梁,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更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是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稳定前提。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支持下,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传统音乐融入学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这些政策不仅体现在对传统音乐的珍视与传承,更为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和保障。与此同时,社会各阶层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音乐家、教育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认识到传统音乐的价值,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不仅为传统音乐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音乐与儿童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学前阶段引入传统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和学习传统音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传统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活动、提供资源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音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这些是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有力武器。

二、传统音乐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学前音乐教学体系

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学校儿童音乐的教学体系。[1]我国学校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流行歌曲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学方式也主要围绕流行儿歌展开。这种趋势导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接触到的歌曲内容相对简单,限制了他们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此外,幼儿学前音乐教学的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于内容的单一,教学方法也往往显得单调,不能实现针对儿童的自然特点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将传统音乐引入其中就是打破这些局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传统音乐的加入可以极大地拓展音乐教学的内容,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音乐学习领域,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其次,基于传统音乐的内容和特点,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出一套多元化、系统化的学校儿童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音乐,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二)有利于加强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

将传统音乐融入学校儿童教学,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首先,传统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民俗知识。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儿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其次,传统音乐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儿童在欣赏和学习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音乐品味和审美观念。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欣赏和品味音乐,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艺术修养和人生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学还能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许多传统歌曲都拥有生动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理解歌词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过程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三)有利于探索儿童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构成类型上来看,传统音乐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特性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愈发重视,这一趋势已经渗透到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以此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儿童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样应当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中,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接触到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更能够深入感悟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底蕴,为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环境。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广传统音乐元素在学校儿童教育中的应用,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传统音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3]。

三、传统音乐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积极的儿童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成长指南》明确强调了环境在学校儿童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环境是孩子们打破未知、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为了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需要在校园中创造一个包容、自主的环境。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入对这种环境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极具民族风格、表达方式独特、寓意丰富的传统音乐元素,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师可以将传统乐器的图片贴在墙上,如二胡、排箫、唢呐、箜篌等,并配以简洁的介绍。这些图画般的展示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示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大量的彩色图像也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迅速抓住他们的眼球。再比如,按照乐器的历史发展顺序,还可以打造一个“传统器乐”走廊,孩子们在走廊中会对乐器进行探讨,从而了解乐器的发展历史。当孩子们对这些传统乐器展现出高涨的兴趣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够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还能够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二)创新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比如,通过引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活动增添活力。这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水平,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其次,研发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课程教材。结合学校儿童教育的特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作品和元素,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插图和互动性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研发教材的过程中,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传统音乐作品,如黄梅戏、巢湖民歌等,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文化背景和故事,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在教材中要多设计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

最后,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组织传统音乐文化节。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音乐表演,如戏曲、民乐演奏等。同时,也鼓励孩子们自己参与表演,通过排练和演出,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音乐的内涵。再比如,开展音乐启蒙课堂,通过简单的节奏拍打、儿歌演唱和舞蹈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初步感受传统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课堂上,教师会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作品,如民间小调、儿歌等,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领略传统音乐的魅力。

(三)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各种课程中

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校儿童教育的各个课程中,不仅能够增进儿童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与兴趣,还能为课程内容增添丰富的色彩,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比如,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如儿歌、民谣等,引导儿童通过聆听来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同时,通过模唱和舞蹈等互动形式,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体验和感知传统音乐的魅力。在语言课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传统音乐作品与民间故事或传说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了解传统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传统音乐的主题进行绘画创作。例如,让孩子们画出音乐中描述的景物、人物等,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音乐的意境和美感。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教师可以协助孩子们制作与传统音乐相关的手工艺品。例如,教授他们如何制作小鼓、小锣等简单的传统乐器模型,让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了解传统乐器的结构和特点。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加深孩子们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组织家校合作的音乐教育

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育者,组织家校合作的音乐教育对于儿童音乐素养的塑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制定共同的音乐教育目标。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议,详细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并与教师进行协商,确定儿童的音乐教育目标。其次,家校之间需要定期交流与互动。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发送音乐教育的学习资料和指导,让家长能更好地协助孩子的音乐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音乐教育相关的亲子活动,如家庭音乐会、音乐剧表演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其次,营造浓厚的家庭音乐环境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学习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在家中播放优质的传统音乐,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和欣赏传统音乐,从而培养音乐兴趣。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如学习乐器、参加合唱团等,为他们提供更多音乐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最后,注重家校合作的评估与反馈是提升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向家长发送音乐教育的问卷调查、组织家长会议等方式,收集家长对音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世桐.传统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05):50-51.

[2]王博.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93-95.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28(07):288.

作者简介:张珂瑶(199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苑梦(199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