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和审美情趣。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本文认为新疆剪纸艺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互动的逻辑机制,并分析新疆剪纸艺术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从而进一步为新疆剪纸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专业咨询。
关键词:新疆剪纸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逻辑机制;实施路径
新疆剪纸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结构、精神品质和审美态度,也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更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具体载体。因此,加强新疆剪纸艺术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养料。
一、新疆剪纸艺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制
首先,作为文化符号,新疆剪纸艺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新疆剪纸艺术凭借其色彩鲜明、题材丰富的特征来实现“突出共性,保留个性”的创作目标,以和谐共生为艺术理念,从而构建“艺术家—剪纸作品—观众”的共同性来拉近距离实现文化认同。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剪纸传承人王革创作的《刀郎麦西热甫》不仅运用鲜艳明亮的民间配色与生动细腻的图像共同叙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欢乐幸福的真实生活,也是传承人王革通过再现刀郎麦西热甫的舞蹈场景来构建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并促进文化认同;又如新疆剪纸传承人林贵福的《梅兰竹菊》以其淡雅的配色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其作品既是艺术家创作情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作为观众的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审美趣味,其过程也是各族人民群众在艺术领域中进行交融交流交往的具体实例。
其次,新疆剪纸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道德教化、理想信念、情感认同等文化内涵是确认共同体成员身份、唤醒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强有力的催化剂”,[1]而新疆剪纸艺术具有较强“表情达意”的功能,能够较好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比如,剪纸传承人徐长琴的《老姐妹》《民族大团结》等作品均突出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又如剪纸传承人王革的《石榴籽》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如同兄弟姐妹般亲密生活的真实场景;再如剪纸传承人杨爱凤的《56个民族一家亲》《新疆陶罐》《欢乐的木卡姆》《麦西热甫跳起来》等一系列作品充分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景象。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新疆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案例,这些案例既是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真实反映,更是新疆剪纸艺术在社会现实生活发挥艺术作用的具体表现。
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疆剪纸艺术发展提供了方向。一直以来,新疆剪纸艺术的创作主题之一就是表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幸福和谐的真实场景,而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新疆剪纸艺术围绕其开展的创作无论是在主题方面还是在作品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根据笔者对新疆剪纸传承人的访谈可知,传承人在进行剪纸创作时会首先考虑“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战略,这既是新疆剪纸传承人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感受、观察并思考生活的基础上,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经过概括、提炼、加工、虚构的过程,最终以剪纸为媒介形成一系列生动可感的艺术作品,同时,这也是新疆剪纸传承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更是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遗剪纸实践。
二、新疆剪纸艺术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新疆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色彩鲜明的民间配色和意蕴深远的主题内容不仅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审美力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现状,还体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结合对新疆剪纸艺术的调研资料,下文将一一分析新疆剪纸艺术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首先,新疆剪纸艺术活动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剪纸艺术在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不限于非遗剪纸进大中小学校、社区、博览会及其他商业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传承人与观众(学习者)通过分享个人从业经历、剪纸技艺、剪纸故事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以剪纸艺术活动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比如,新疆剪纸传承人林贵福在某次开展“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过程中,不仅深入浅出地为各族学生讲解剪纸的基础知识和典型代表作,还手把手教各族学生亲身体验剪纸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剪纸传承人与学生通过分享剪纸知识和典型作品来强化对剪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通过传承人示范、学生练习剪纸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各族学生对剪纸这一显性文化符号的认识,使得剪纸体验活动成为在场者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而增强了各族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促进在场者以剪纸艺术为载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
其次,新疆剪纸艺术手法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般来说,剪纸手法可以分为阴剪、阳剪和阴阳结合三种剪法,其中北派剪纸以“阳剪”为主,南派剪纸以刀刻为主。新疆剪纸从业者多融合南北派剪纸所长创造具有新疆特色的剪纸艺术。比如,传承人王革借鉴、学习河北蔚县的非遗项目——点彩剪纸,创作了《刀郎麦西热甫》《一带一路》《手艺人》等作品,这些作品因为点彩剪纸的加持更具艺术美感。又如,剪纸传承人徐长琴创作出一大批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和服装剪纸,代表作有《八骏图》《五牛图》《美丽中国》等;再如,剪纸传承人杨爱凤善用剪刀和刻刀创作剪纸作品,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奥运健儿在中国》等。通过分析以上传承人在剪纸艺术手法上的具体表现不难发现,新疆剪纸艺术手法与南北派剪纸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其创新性,这也表明新疆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既注重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学习,又能够结合其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剪纸手法进行创作,这既反映出新疆剪纸传承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与其他地方剪纸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也进一步反映出新疆剪纸艺术多种手法融合发展的深厚内涵。
再次,新疆剪纸艺术的主题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分析新疆剪纸传承人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传统题材、石窟题材、‘紧跟时代潮流,以社会重大事件为表现内容’、表现新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表现新疆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形象”[3]等内容。比如,传承人王革的《哈萨克刺绣》、传承人林贵福的《新疆各族人民喜迎二十大》《织地毯》和传承人徐长琴的《新疆欢迎你》《欢乐地跳吧》等作品,这些主题剪纸作品无不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互帮互助、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真实表现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稳定和谐、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以及体现了新疆地大物博、壮丽非凡的形象特征,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剪纸作品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
最后,新疆剪纸纹样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剪纸纹样种类丰富,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不限于传统的动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用具纹样、自然纹样、数字纹样等。其中,部分纹样是新疆剪纸艺术与我国其他地区剪纸艺术共享共用的纹样,具体包括传统的花鸟虫鱼、人物形象等,以此表达人们的社会认知和审美情趣。如《龙年》《龙年吉祥》《葡萄虎》等作品均运用传统的剪纸纹样,这不仅表明新疆剪纸艺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在纹样运用方面具有相同之处,还反映出新疆剪纸传承人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学习、交流的表现。此外,新疆各族剪纸传承人也都不同程度地选择、提取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包括新疆特色的石榴、巴旦木、葡萄、香梨、雪莲等纹样,这些纹样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新疆各族剪纸艺术作品中,也进一步表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交往交融的客观实际。比如,新疆剪纸传承人杨爱凤善用新疆香梨为符号进行剪纸创作。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新疆剪纸艺术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还作为显性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推动作用。
三、新疆剪纸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新疆剪纸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聚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还反映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因此,新疆剪纸艺术不仅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还作为文化符号积极促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如何运用好新疆剪纸艺术,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新疆剪纸艺术可以通过提炼、加工、设计等环节,并积极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从而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为具象化的剪纸艺术,具体措施为:一是在剪纸形象设计方面,在保留传统剪纸艺术形象原貌的基础上,可通过动漫、卡通等创新性设计方式,使得新疆剪纸艺术更贴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更符合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剪纸艺术的消费心理。比如,剪纸传承人杨爱凤的《灯雕》作品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漫画人物形象,广泛受到观众的喜爱。二是主题内容方面,要能够结合新疆地方特色,包括不限于昭君出塞、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历史事实,通过以剪纸作品为载体来宣传这些历史事实,能够强化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各民族同属一体历史事实的认同,在历史观层面不断形塑各民族的心理结构”[4],从而实现以新疆剪纸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新疆剪纸传承人以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为原型,创作了不少剪纸佳作。
其次,新疆剪纸艺术应依托各类活动载体对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开展“对祖国、民族、文化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广泛认同”的教育[5],结合对新疆剪纸艺术的调研资料,认为需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的重要环节,剪纸传承人可通过“非遗进校园”向广大师生讲解剪纸相关知识,并开展剪纸体验活动,以此增强新疆各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剪纸传承人王革、徐长琴、林贵福、杨爱凤等人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新疆各族学生带来新疆剪纸艺术的文化盛宴。二是依托社区开展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从而在开展新疆剪纸艺术体验活动的同时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促使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广泛认同,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新疆剪纸传承人纷纷开展“非遗剪纸进社区”的活动。三是依托各类展览会、博览会、非遗剪纸传承基地等场所开展宣传活动。这些场所既是新疆各民族围绕新疆剪纸艺术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也是糅合着各民族进行情感交流、技艺切磋的艺术空间,能够有效推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比如,在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众多剪纸传承人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精彩绝伦的剪纸活动,为各族人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载体。四是创新宣传载体,充分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来传播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艺术,以此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新疆剪纸传承人何平的立体春字剪纸视频在抖音上获得1.1亿的播放量,这既反映了各族人民群众对剪纸艺术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也表现了非遗剪纸艺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生动实践。
最后,新疆剪纸艺术需加快构建自身资源库,形成新疆各民族容易理解和传播的剪纸图案、颜色等元素,并结合现代科技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和现实需要的各类产品,从而实现传统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现代社会所需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新疆剪纸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艺术实践,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还是表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典型案例。因此,加强新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普丽春,费洋洋,赵伦娜.非遗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呼应与价值导向[J].中国民族教育,2023(05):16-19.
[2]和洁静.论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纳西族三多节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7):102-106.
[3]叶静侠.“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剪纸艺术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2(09):59-61+162.
[4]刘庆斌.从相通到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6):11-18+181.
[5]王娜斯,王明娟.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承德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2):19-24.
基金项目:2022年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新疆剪纸艺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22P077)。
作者简介:叶静侠(1994-),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从事文艺批评与文化创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