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戏曲非遗传承新路径

2024-09-22 00:00:00陈冰锐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宜春戏曲,作为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宜春戏曲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还能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探索宜春戏曲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宜春戏曲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创新性的传承路径。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民众传承的协同作用,我们期望为宜春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非遗传承;宜春戏曲;路径探索;政策支持

宜春,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歌舞与戏剧的摇篮。其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宜春戏曲非遗概述

(一)历史渊源与种类介绍

宜春的戏曲艺术,根植于深厚的民间土壤中。早在汉代,这里便是歌舞升平之地。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长沙定王第八子建成侯刘拾在宜春县城东金沙刘家修建的“金沙台”,便是当时宴集歌舞的重要场所。这一历史遗迹,见证了宜春戏曲艺术的早期萌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宜春的戏曲艺术逐渐发展壮大。明初,木偶戏在宜春盛行,其声腔和剧目多源自弋阳腔,故被称为“戈阳戏”。此后,瑞河戏、锣鼓戏等地方剧种相继兴起,为宜春戏曲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代,宜春的戏曲演出场所日益增多,古戏台遍布城乡,几乎月月都有戏演,足见当时戏剧之盛行。

宜春戏曲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宜春采茶戏作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歌,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形成了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如《割肝记》《破镜记》《荞麦记》等,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深刻反映了民间生活的悲欢离合与善恶报应[1]。

此外,宜春评话作为一种介于评话与道情之间的民间曲艺形式,也深受群众喜爱。它源于隋唐说唱文艺,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以袁州方言为主,旋律明快,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代表剧目如《乌金记》《金钗记》等,以其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深受听众欢迎。

除了采茶戏和评话外,宜春还有许多其他独具特色的戏曲种类。如袁河锣鼓戏(又称“三角班”),明末已有演出,盛行于清同治年间;丰城采茶戏则起源于南宋时期,受京剧和花鼓戏影响而逐渐发展成熟;上高道情则是流传于上高县的民间曲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这些戏曲种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宜春戏曲艺术的丰富画卷。

(二)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宜春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其艺术特色鲜明,文化价值深远,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在艺术特色方面,宜春戏曲以其淳婉清越的行腔、刚柔交错的气韵以及质朴优雅的表演风格而著称。以宜春采茶戏为例,其语言通俗生动,唱腔婉转悠扬,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轻盈欢快的歌舞,又有深情厚意的对白,充分展现了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2]。

在文化价值方面,宜春戏曲更是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宜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戏曲表演,宜春人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宜春戏曲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宜春戏曲非遗传承的影响

(一)有效促进宜春各地区戏曲文化资源整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宜春各地区戏曲文化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广阔平台。这一战略不仅关注乡村经济的振兴,更重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尤其是地方特色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宜春各地区开始积极挖掘和整理本地的戏曲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形成了全面、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库。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戏曲非遗,还为宜春戏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宜春各地区之间的戏曲文化交流与合作。2021年宜春市袁州区寨下镇当地政府通过搭建平台、以戏为媒,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他们不仅上演了村民自编自演的“新”戏,还通过视频号等在线平台进行直播,多平台传播我们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村庄的村民有机会共享文化资源,了解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戏曲文化,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也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各地区戏曲团体、研究机构、传承人等在乡村振兴的旗帜下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这种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推动戏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各界也纷纷投身到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事业中来,为宜春戏曲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宜春各地区戏曲文化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广阔平台,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戏曲非遗,还为宜春戏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

(二)有利提升宜春各地区戏曲文化的传播速度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宜春各地区之间的戏曲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力提升了戏曲文化的传播速度。

在过去,宜春各地区的戏曲文化往往因为地域限制、传承断层等因素而难以广泛传播。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各地区开始积极挖掘和整理本地的戏曲文化资源,并通过搭建平台、举办活动等方式促进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跨地区的互动不仅打破了地域壁垒,还让宜春的戏曲文化得以更快速地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近些年来,宜春市多地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将戏曲文化直接带到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宜春市袁州区三阳镇、上高县等地都举办了送戏下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通过送戏下乡,戏曲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农村地区,增强了戏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力提升了戏曲文化的传播速度,为宜春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三、宜春戏曲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探索

(一)政策引领与资金支持

宜春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政策号召,2018年就制定了《关于支持宜春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方针。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扶持保障地方戏曲发展,宜春市据此设立了戏曲发展专项资金,对地方戏曲的重点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史料抢救与保存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宜春市将高安采茶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项目补贴等方式,推动这些项目做大做强。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报更高级别的非遗项目,提升宜春戏曲的整体影响力,直接促进了宜春地方戏曲的繁荣兴盛[5]。

宜春市财政局设立了戏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戏曲重点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史料抢救与保存等工作。这些资金的注入为宜春戏曲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宜春市采茶歌舞剧院为例,在政府政策的引领和资金的支持下,该剧院不仅加强了自身建设和管理,还积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和编剧人才。同时,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该剧院不断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宜春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实际例子充分证明了政策引领与资金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宜春戏曲非遗传承的重要作用。

宜春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措施,对首次审定为市级非遗名录的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市级非遗传承人按年给予生活补贴。这些奖补措施有效激发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宜春戏曲的传承队伍中来。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宜春市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戏曲传承事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高安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怀的企业,如江西华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高安采茶剧团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资金赞助,共同推动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这些赞助资金被用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高安采茶戏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文化整合与平台搭建

近些年来,高安采茶剧团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采茶戏与本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目。高安采茶戏创作出经典作品《西游记之棒扫无底洞》在宜春采茶剧院公演,采茶戏非遗文化首次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融合,让小朋友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高安采茶戏的魅力,通过这一戏剧,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剧团还积极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共同举办文化活动。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高安采茶戏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剧团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也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高安采茶戏。

政府在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上也下足了功夫,积极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直播、短视频制作等活动,让高安采茶戏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高安采茶剧团建立了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演出信息、幕后花絮等内容,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记录传播家乡戏曲;融入现代元素创新发展,以“扶贫”为主题的采茶小戏《唤醒》、反映农村新面貌创作的《幸福食堂》等备受群众欢迎,2019年高安采茶戏荣获央视“年度魅力旅游演艺”大奖,累计送戏下乡134场,观众达10万人次;积极培养乡村非遗传承人,下乡免费培训业余文艺爱好者上百人,盘活乡土文化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三)文化旅游与品牌打造

高安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将高安采茶戏融入旅游线路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剧团在旅游景区设立演出场地,为游客提供精彩的采茶戏表演,同时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在高安市采茶剧团在瑞州府衙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节”穿越府衙千年戏妆游园活动,免费为老百姓扮上戏曲妆,贴鬓、修眉、戴凤冠,一招、一式、亮红装,让百姓体验百变人生。

品牌形象也是提升宜春戏曲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宜春依托其丰富的戏曲非遗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非遗文化旅游品牌。宜春戏曲制定统一的品牌形象设计、宣传口号和营销策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每年一届的上高县戏曲文化艺术节,艺术节秉承着生生不息的戏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每一年戏曲的轮番上演,再现经典文化魅力,让宜春戏迷朋友过足戏瘾,极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通过这一品牌的打造不仅丰富了本市居民的文化修养,也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戏曲节这一品牌形象提升宜春戏曲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宜春市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行动,为戏曲非遗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径。通过政策引领与资金支持,宜春市为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通过文化整合与平台搭建,宜春市汇聚了地方戏曲文化的力量,共筑了戏曲艺术的辉煌;通过文化旅游与品牌打造,宜春市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三条路径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不仅成功地保护了珍贵的戏曲非遗遗产,还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为宜春市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政,胡松柏.袁河锣鼓戏音韵考略[J].宜春学院学报,2023,45(02):54-60.

[2]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4):5-14.

[3]桂欣.丰城采茶戏的传承策略探究[J].作家天地,2022(23):153-155.

[4]张旭东.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J].人民音乐,2010(01):52-55.

[5]郭强.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的有机揉合——大型现代采茶戏《南田印象》观感[J].影剧新作,2017(04):12-14.

基金项目:宜春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一般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宜春戏曲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4SK166)。

作者简介:陈冰锐(1992-),男,江西南昌人,本科,助教,从事音乐与舞蹈学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