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山歌的现状调查与活态传承

2024-09-22 00:00:00马澳红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瓦屋山山歌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洪雅县一带的一种既定的民间山歌,它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于长久以来封闭、静态的独立生存方式,瓦屋山地区具有极强的“独特”表现,也具有人文生态的“真实性”呈现。本文将通过对瓦屋山山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所存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对其在“非遗”引导下的活态传承提出建议。

关键词:四川;山歌;瓦屋山;艺术特色;传承

山歌音乐是瓦屋山人民对自然界的感受与反映,它能模仿自然中的声音或意象,因此能产生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作品,同时,生态环境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文化发展环境,人们从原始生态中汲取创作思路。本文将通过瓦屋山山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传承策略等部分来简要梳理山歌音乐的现状,也为其发展提出建议。

一、瓦屋山山歌的表现内容

传统音乐研究中,关注的重点不仅是音乐本身,也需要注重人的音乐行为、目的和动机方式,深入而言还需注重人的内涵和意识的投影[1]。原生性的音乐与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紧密联系,中国传统民歌因为地域与传承习性的不同,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地方山歌。不同的山歌饱含着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苦闷、喜悦、悲伤、劳累的各种情绪,也通过山歌的起承转合表达了人民的心意。以下将通过山歌音乐的表现内容简要分析瓦屋山山歌的主要功能特色。

(一)爱情婚姻

瓦屋山山歌也被称为情歌,谈情说爱是该山歌的主题,甚至可以说,这类山歌占据了瓦屋山的极大部分。山歌中所反映的劳动内容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中对爱情的理解与渴望。通常包括对唱时二人相互的表情达意,这类情歌通常具有互通性与连接性,在唱词中具有“迎合”的特征,此类山歌的音乐语言分为两种,一是二人在固定的场合高声呼喊、传情达意,如《唱支情歌忆郞哥》《天长地久心疼她》等;有的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如《何年何月来团圆》《眼泪汪汪滴在怀》等;二是或通过共同劳作、共同观赏自然景观来托物言志,表达了一种缠绵悱恻的爱情,如《山高路远情不离》《男有心来女有心》等。

(二)劳动生产

瓦屋山山歌中有关反映劳动生产内容的歌曲,往往与劳动生产息息相关,有的表现人们在山间特定的劳动场景中采摘、栽种、砍柴等农事习俗,正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其中具有大量跟“竹笋”相关的唱词,说明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生态中的“竹”联系紧密,如“斑竹林中砍钓竿,紧水不钓钓花滩”,说明了人们利用竹竿制作钓竿的情景,“笋子上林节节稀,弯刀砍来编撮箕”这句歌词则说明了当地人民利用竹子来制作撮箕。除此之外,山间栽种也是当地人们自给自足的一大部分,其中包括玉米、黄秧、木姜、葡萄、秧苗等农作物,也体现了南方山区特有的栽种习俗与特色农作物,如“高山顶上栽木姜,木姜花开朵朵香”这句歌词中提到了西南地区的香味馥郁的香料。山间劳作通常由男子外出进山进行,而当地妇女通常以炊事、洗涤为主,可以从“送郎送到灶门间,手拿豆腐两面煎”,“太阳出来一片黄,情妹下河洗衣裳”等唱词中体现。因此,通过山歌的唱词可以窥探出瓦屋山地区长久以来男女分工的劳动景象,也能展现当地人民自在乐观的生活情绪。

(三)农家生活

瓦屋山山歌中反映农家生活内容的歌曲,大都直陈其事,开门见山,除了传统的劳动之余,也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当地农家生活中的日常碎片,如绣花、赶集等,如《手提花针绣鸳鸯》中所唱的“抬把凳子朝凉坐,手提花针绣鸳鸯”,表现了当地妇女在闲暇时提针织绣的场景;在集市庙会中售卖商品以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如“问声情嫂卖不卖,只卖画眉不卖笼”,也有山歌唱道“一顶草帽白又白,十顶当中由你择,粗的买来薅草戴,细的赶场才戴的”,表现了烦闷农村生活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写意农家生活的山歌也在一定程度中体现了邻里、乡亲之间的和睦相处,如《挨近四邻记心间》《团团圆圆姊妹家》等。

(四)自然景物

自然环境影响山歌的创作,山歌音乐反映环境特色。瓦屋山山歌发源于西南地区山野环境中,不仅反映了当地自然景物的变化,也通过野生植物、农作物在特定季节中的生长状况表现当地的生态景观,表现了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体性。这是瓦屋山地区人们适应环境变化的体现,也是通过自然环境变化来提高生活行为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山歌音乐中所体现的生态特征,不仅是一种生态记录,也是人民世世代代对生态适应的蓝本,如“青天青天好青天,好个露水上秧尖”,描绘了夜晚降雨、晨间白露的生态场景;“高高山上一块田,黄鳝打洞圆又圆”,表现了四川农村地区的生态特色;《六月茅草快如刀》《三月杨柳有嫩条》《六月黄瓜嫩芯芯》等歌词记录了特定节气下的农业生态;还有通过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象来揭示生活景象的歌词,如《青天悠悠气雾岚》《斑竹捡水过高岩》等。

二、瓦屋山山歌的艺术特色

瓦屋山山歌的歌词语言通俗,常在山歌的中间和结尾使用类似哭腔的衬词,并通过独特的音韵旋律表现悲伤的气息。山歌的句式以四句体为多,以七字句为主,句尾押韵。歌词多运用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下将从方言、修辞及音乐特征三个部分简要表述瓦屋山山歌的艺术特色。

(一)方言特色

洪雅县位于盆地西南边缘,属于西南官话的“岷江小片”,以“入声”独立成调而形成特色。[2]所以,独特的音韵表述方式与词汇表述使得瓦屋山山歌听上去不像是“汉族山歌”,加之在历史缘起之时就呈现了民族融合的色彩。因此,在唱腔格韵中表现了当地方言的独特性。以下将通过地方音韵、词汇表述、修饰方式来简要分析瓦屋山山歌的语言特色。

1.地方音韵

洪雅方言共有21个辅声声母和一个零声母。其中,一些声母的发音与普通话相似,但也有较为具有特色的声母,如双唇清塞舌头音、舌间浊擦音。韵母的部分有32个,其中,前鼻韵母“en”在普通话中同声母“t、h、n、l”相拼的音节只有一个“nèn(嫩)”,但是“t、h、n、l”都可与后鼻韵母“e”相拼构成音节。此外,洪雅方言中没有后鼻韵母“e”,所以普通话中含该韵母的音节大多读作“en”,如“登”读作“ten”。洪雅方言的韵母系统丰富多样,包括普通话中没有的一些韵母。在洪雅方言中,韵母“e”常以“ai”发音,如“客人”一词的“客”常被读作“kai”,韵母ian常被念作“ie”,因此,“天空”一词常被念做“tie kong”[3]。

在《一张帕儿六尺长》中第二句唱词“换个疙瘩甩过墙”一句中的“疙”在普通话中念作“ge”,但在洪雅方言中以“gei”音来演唱山歌。同理,山歌《眼睛涩来眼睛涩》中,“涩”字的发音也从“se”变成了“sei”,形成了瓦屋山山歌独特的音乐风格。

2.词汇表述

民间俗语中的词汇表达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一种主要方式。有些词汇与四川地区方言词汇具有相似性,如丁丁猫儿(蜻蜓),但也有部分词汇表意具有当地特色。如《蛐喃子叫唤天要晴》中的“蛐喃子”在普通话中意为“蟋蟀”,“送郎送到活麻林,活麻林中好交情”中的“活麻”,也是四川地区山林中的一种植物;也有一些是动词,如“讨笋子”中的“讨”其实意为“摘”,且这一动词出现在瓦屋山山歌中的频率较高。另有具有方言特色的形容词“痒舒痒舒才晓得”,表意实为“痒”的感觉,而“痒舒痒舒”则为当地特有的形容方式。另外,从山歌的整个乐句来看,常出现“撒”这样的衬词,这是四川方言中的一个常用语气词,通常用在表动作的语句后面,如“渔夫下河撒”“捡皮笋壳撒”等。

(二)修辞方式

在上述论证中,笔者简要论述了瓦屋山山歌的主要表现内容,其中表现“爱情婚姻”的山歌占据大部分。瓦屋山山歌唱词通俗但不乏趣味,通过简单的几句词便可以表述出劳动人民真实朴素的生活,以及将乡土语言生动化,以此来说明人生哲理、生活常识等。这便归因于山歌唱词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的唱词使用比喻,如“高山顶上点玉麦,嫂嫂好比白玉麦(米)”,这句唱词简单明了地把嫂嫂的白皙形象比喻成刚露尖角的白玉米,表现了对嫂嫂的赞美与喜爱;“可怜可怜真可怜,好比羊儿落烂园”,这句唱词通过羊来比喻境遇的窘迫。而瓦屋山山歌中使用最多的修饰则是通过类比去形容爱情中的甜美与辛酸,如“风不吹槐槐不动,妹不招手我不来”,用“风”来类比“妹”;另有“久不唱歌忘了歌,久不撑船忘了河”等;也有通过双关来表现爱情的哲理,如“戴花要戴栀子花,离了栀子不戴花,交情要交同妹心,妹不同心不交他”等唱词;也有通过比兴来揭示人生哲理的唱词,如“一人不说两口话,一树难开两种花”。

(三)音乐特征

瓦屋山山歌通常依靠歌手间互跟互学或仿学的自然传承方式传承,不少山歌在唱法上常带有哭腔,使人听起来具有沧桑感。其旋律低回曲折,音调沧桑,节奏自由,风格质朴。

瓦屋山山歌的旋律音程较小,大部分控制在三度以内,以级进和环绕主音的旋律演变方式为主。简洁的旋律变换也使得山歌的演唱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不同演唱者常通过装饰音来呈现不同的演绎,以小三度与大二度的倚音为多,小三度是装饰音多以表现宽敞、明亮高亢的情绪,大二度的倚音常与衬词的出现相结合,并形成一个类似于“叹息”的长音,也因此表现出具有哭腔的音韵。在哭腔的表达中,除了通过大二度倚音来表现之外,也通过长音与大二度的级进来表现。因此,哭腔的音乐演绎常通过长音配合大二度来呈现,表现出叹息和抽泣的韵味,形成瓦屋山山歌的独特风格。

瓦屋山山歌的曲体结构多为四句体,或者是六句体,对唱山歌通常由两个四句体组成。

1.并置四句体。该山歌类似复乐段结构,由两对上下句乐段构成,前后四句可以看作a-b-a1-b1,前后四句的旋律音基本无变化,在节奏中因为山歌的自由与随性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也会因为演唱者的习惯而产生差异,类似山歌还有《灶门前打伞二重楼》《大田栽秧瓦渣多》等。

2.六句体。六句体山歌通常由三对上下句组成,是四句体山歌的衍生变化,以适应多句唱词,除此之外还有《日白衫儿青围腰》《报报草儿开红花》等。

3.对唱山歌。对唱山歌通常由两个并置四句体组成,男女双方由一人起头,按照山歌所常用的同一事物进行对唱。比如,双方的关键词是“唱歌”,因此,山歌的全部内容都与“唱歌”相关。双方或多方也可以歌剧个人的储备量进行无限对接,形成一种逗趣与传递情感的山歌景象。

三、瓦屋山山歌的传承策略

乡土社会的农业生产依旧是村落社会中亘古不变的生产方式,这当中流淌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村社会情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飞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代不断融合,歌唱仍然与劳动和生活紧密结合。无论是田间耕种还是日常娱乐,当地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瓦屋山山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音乐唯深”的意识形态。人民的生命与山歌音乐联系在一起,呈现了高度的和谐。所以,山歌音乐要保持“原汁原味”,一定要在田间地头演唱,它表现的是村落民众日常生活的“总和”[4]。山歌音乐的传承也是传统村落共同体的传承,其生命的延续包含了人民、生态、音乐的村落社会结构。山歌除了具有消愁解闷、娱乐休闲的作用之外,也通过对唱、民俗活动等方式,以文艺队为小型核心,从而以“地缘”为背景形成较大的核心群体。

从山歌生态环境来看,无论山歌音乐如何转型,“以农为本”的音乐生活是山歌音乐传承中的核心。首先,要在农村生态中继续完成山歌的传承,才能使得山歌音乐扩展得更广泛。

四、结束语

瓦屋山山歌具有四川地区汉族山歌的主要特征,但它又是山野乡间的一种“未识别”山歌。它具有楚人与羌人之间的互动历史,以至于其身份在认同中存在模糊性。反言,长久的互动与反思式的溯源使得人群在亲缘关系中更为紧密。以“非遗”为指导下的社会政策给予了当地人民更多的文化滋养和文化自信。山歌音乐是瓦屋山地区人民的瑰宝,文化传承的向心力使得人民不再认为“唱山歌”是一件“令人害羞”的事情,在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态中,集中表现了人民对山歌的精神需要。无论“不变”至“变”至“多变”,纵使山歌音乐的社会文化内涵会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变而产生细微的差别,也是当地民间风俗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2017(01):5-9.

[2]张耕.四川洪雅方言人称代词定语领属结构[J].方言,2019,41(03):306-311.

[3]鲜芸.四川洪雅方言特点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17):132-133.

[4]杜思慧.村落音乐生活及其文化变迁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21.

项目基金:2023年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处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学术型)“瓦屋山山歌现状调查与活态传承”(项目编号:YYX2023002)。

作者简介:马澳红(199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