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琴歌演唱的创新与传承

2024-09-22 00:00:00刘芳瑛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琴歌演唱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在创新和传承过程中面临传统和现代融合困境,传承方式局限及市场化和商业化双重冲击。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如何以尊重传统为前提,以创新手段及策略来实现琴歌演唱中的继承和发扬,从而使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和谐统一。

关键词:琴歌演唱;文化传承;创新融合

琴歌作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颗明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当代社会中,琴歌演唱既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怎样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能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已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以当代琴歌演唱创新和继承为切入点,对其文化传承地位进行探究,对所面临困境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对今后琴歌艺术发展有所帮助。

一、当代琴歌演唱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琴歌作为古代音乐形式之一,融诗词与琴乐于一体,既具有文学性也具有音乐性,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内容。但在社会日益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极大挑战。当代琴歌演唱在这一语境中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创新和发展传统琴歌的重要途径。借助现代的表演技巧和传播路径,琴歌在更广大的听众中得到了传播,它已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1]。

二、当代琴歌演唱中的创新与传承的难题

(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难题

1.传统琴歌演唱风格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差异

传统琴歌古典韵味浓郁,艺术形式特殊,表现手法与审美情趣受古代文化影响较深。而现代受众的审美取向则有了很大变化,他们追求更多样、更个性的艺术体验。传统琴歌讲究和平,中正的声韵之美,这与现代音乐节奏多样化、情感表达强烈形成鲜明反差。如传统琴歌演唱讲究声韵和谐、歌词抑扬顿挫等,但现代审美多趋向于节奏感强、旋律多变。这一审美差异使传统琴歌很难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并喜欢传统琴歌者更是寥寥无几。另外,传统琴歌在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与现代观众生活、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距。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使受众对艺术形式的需求更为多样化、即时化。传统琴歌是琴家好友们相邀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的雅集形式为主,互相切磋陶冶情操,亦或有瑟、箫相合的演唱。传递出的恬静、深沉而又幽远的情感世界虽有独特韵味,却在惯于快节奏与强刺激的现代听众看来常常显得太过平淡与遥远。这一受众期待和传统琴歌呈现方式的冲突使琴歌在现代社会的普及与传承遇到了诸多困境[2]。

2.传统琴歌的曲目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问题

传统琴歌曲目一般都有固定的旋律与演唱方式,音乐结构与歌词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稳定、标准的艺术系统。但现代音乐却富于创新与变革,注重个性与多样化。这一区别使传统琴歌精髓得以保留,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却显得尤为艰难。传统琴歌曲目一般都是以古代诗词为蓝本,歌词内容与表达方式都带有强烈的古典文学色彩,现代音乐更加趋向于接近现实生活与当代情感表达。在这一形势下,怎样既保持传统琴歌诗词的美又能融合现代音乐中的韵律与旋律就成了一大难题。比如,在传统琴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流行音乐的电子元素与节奏感,在保留琴歌原艺术风格的同时不丧失琴歌原韵味与内涵,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极高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传统琴歌在演唱技巧、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都与现代音乐有很大不同。传统琴歌讲究气息运用与声韵协调,现代音乐更加重视声音多样化与表现力。这一手法的不同使传统琴歌演唱者试图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时常会遇到更大的技术困难。

(二)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琴歌传承一般靠师徒相授,重在口传心授,累积艺术体验。尽管这一方式在确保传承质量与艺术纯粹性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与大众化教育语境中,它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传统师承方式个人依赖性强,其传承效果通常依赖于师傅水平与弟子领悟力。现代教育体系下,标准化与系统化教学模式已是主流,而这种个性化与依赖性师承方式很难满足现代教育大众化要求。比如,学习传统琴歌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与反复实践,现代社会人们学习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怎样在短期内对琴歌艺术进行系统的教学,就成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师承方式传承范围及影响力受限,很难得到大范围普及。现代教育体系以学校、培训机构为依托,能够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人才,而传统的师承方式一般只能是小规模的、传承速度慢的。这一途径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当琴歌艺术遭遇传承危机时,传统师承的局限性就更为突出[3]。

(三)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影响

1.市场需求对琴歌演唱创新的推动与限制

一方面,市场需求促进琴歌演唱创新。在社会对文化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琴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渐渐得到了人们更多的重视。为满足市场的需求,琴歌艺术家一直在努力在传统琴歌中加入现代元素来吸引更多的听众,如把流行音乐的韵律、旋律等与琴歌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种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琴歌作品等,这些努力既拓宽了琴歌表现的方式,又提高了它在现代社会的魅力。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又构成琴歌演唱创新的制约。在寻求市场效益之时,琴家常需迎合听众的喜好,致使琴歌艺术之纯粹性与传统性遭受打击。比如,某些琴歌演唱者为吸引更多的听众,可能过于迎合市场需求而添加了过多流行元素甚至以牺牲琴歌传统韵味与艺术价值为代价。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方式尽管短期内可能产生更好的市场反响,但从长远看却可能使琴歌艺术走向失真与平庸,弱化了琴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另外,市场需求波动性与多变性也使琴歌艺术创新方向很难保持稳定。在快节奏而又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琴家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一不断调整的过程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推动琴歌艺术多样化与创新性地发展,但却使艺术家很难对某种风格或者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开发。例如,某种琴歌形式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之后,市场的需求变化可能会迫使艺术家迅速转向其他形式的创作,这种不稳定的创作环境,对琴歌艺术的深度发展和积累构成了挑战[4]。

2.商业化运作对琴歌艺术本质的冲击

受商业化推动,琴歌艺术有过度商品化、形式化的倾向,对琴歌的艺术本质与文化内涵造成威胁。商业化运作通常强调经济效益与市场反响的结合,使琴歌艺术的创作与表演过程可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比如,某些琴歌演唱者为迎合听众偏好,可能将琴歌表演形式简单化,强调表面视觉效果与听觉冲击,忽略其深层文化内涵与艺术韵味。这种过分追求市场效应的行为尽管短期内可能获得较高经济收益,但是长期而言却可能造成琴歌艺术质量降低与艺术价值丧失。商业化运作带来的竞争压力使琴歌艺术有同质化、庸俗化之虞。在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市场环境下,艺术家为争夺受众与市场份额,常常选择迎合大众口味而创作大量雷同又缺乏新意的作品。这种同质化、庸俗化现象不但弱化了琴歌的独特性与创新性,而且使受众对琴歌的审美体验渐趋单一、枯燥。比如,部分琴歌演唱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会选择迎合市场热点与流行趋势而创作大量风格各异、内容浅显易懂之作,这一现象既影响琴歌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又使琴歌的艺术本质与文化内涵遭受冲击。商业化运作的过度包装与张扬使琴歌艺术真正的价值与精神被遮蔽。现代商业社会,艺术作品的宣传与推广通常依靠大量媒体包装与市场营销手段来实现,而这种过度包装与推广,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琴歌的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但它也会使受众对琴歌的理解流于形式,而忽略了琴歌深层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5]。

三、当代琴歌演唱中的创新与传承策略

(一)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

创新性地在现代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琴歌元素能够通过不同音乐风格与要素的组合来进行多样化艺术表达。比如在进行创作时,创作者可结合传统琴歌旋律及节奏,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电子元素、摇滚节奏及爵士和声等,打造现代感琴歌作品。这种跨界融合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又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丰富琴歌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在歌词创作中,可将传统琴歌中古典诗词同现代语言及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创作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能贴近生活的现代琴歌。比如,写琴歌歌词,可选择传统诗词的经典章节,并与现代社会情感、生活体验相结合,加以改编、再创作。该方法既能保留传统琴歌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又能使现代观众对琴歌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另外,在音乐制作技术上不断创新,能够进一步提高琴歌表现力与艺术效果。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发展给琴歌创作与表演带来更大可能。比如,通过数字音乐制作技术能够将传统琴歌中音色与声效等方面进行加工与优化,从而使得它们无论从音质还是表现力等方面都更能满足现代观众审美需求。

(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琴歌的表现力

数字音乐制作技术在琴歌艺术中的运用为琴歌的革新与传承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数字音乐制作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琴歌音质与表现力。传统琴歌演奏与录音方式通常受限于乐器与录音设备而很难呈现最佳音效。借助现代数字音乐制作技术能够精细地调节与优化琴歌音色、音质以及动态范围等,使得琴歌更能满足现代观众听觉审美需要。如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使传统琴歌中的琴声和现代电子音乐中的音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听觉效果。现代科技手段也能为琴歌创作与表演提供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与途径。比如,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舞台设计相结合,能够在琴歌现场表演中加入视觉元素,提升受众体验感。例如,在进行琴歌表演时,可将投影技术与舞台灯光设计相结合,营造出能呼应琴歌内容的视觉效果,提升受众的沉浸感及艺术体验[6]。

(三)优化传承方式

为保证琴歌艺术不断繁荣发展,必须优化传承方式与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将传统传承和现代发展进行整合,能够创造出多元化传承模式,从而在保留艺术核心价值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传承内容而言,要结合琴歌之技和现代音乐之论,构成综合规范之传承体系。比如,在琴歌传承上,不仅要重视技艺上的传达,如演唱技巧、演奏方法以及诗词的诠释及表现,还要引进现代音乐理论及实践,如音乐理论、声乐训练以及表演艺术。这一多元化传承内容不仅能促进传承者综合艺术修养的提高,还能帮助传承者对琴歌艺术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四)平衡市场化与艺术本质的关系

1.通过艺术节、音乐会等形式,提升琴歌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在兼顾市场化和艺术本质这一问题时,创作者以艺术节和音乐会为载体来增强琴歌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是其重要战略。通过上述活动能够有效拓展琴歌艺术传播范围与社会影响力,加深大众对琴歌艺术的理解。艺术节、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能给琴歌艺术带来展示与传播的契机。比如,在各种艺术节、音乐会上,可特设琴歌艺术表演环节,以现场表演、互动交流等方式,使更多的听众认识、欣赏琴歌艺术。这样,既可以提升琴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又有利于强化受众对琴歌艺术的认可。通过琴歌专场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活动,能给广大琴歌艺术家及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展示平台。如可定期组织琴歌专场音乐会,邀请海内外著名琴歌艺术家及乐团表演交流,还可组织琴歌艺术展览,展示琴歌艺术发展过程及代表作品等[7]。

2.倡导琴歌艺术的非商业化推广,保护其艺术价值免受商业侵蚀

非商业化推广可通过公益性演出与教育活动来达到琴歌艺术传播与普及的目的。比如,通过组织琴歌公益演出等方式,为更多的听众提供欣赏、了解琴歌艺术的机会。同时,通过学校及社区琴歌艺术教育活动使更多青少年及社区居民能够接触并了解琴歌艺术并加强对琴歌的了解与热爱。这一公益性推广方式不但可以拓展琴歌艺术受众范围,还有利于维护琴歌艺术的纯粹性与艺术价值。通过非营利性琴歌艺术机构与组织的成立,能够对琴歌艺术传承与发展起到更加有力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如可设立琴歌艺术专门基金会与协会来对琴歌艺术进行保护、研究与普及。通过这些非营利性的机构与组织能够为琴歌艺术家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创作与展示的平台,也能够为琴歌艺术研究与保护带来更加丰富的资源与支撑。这一非商业化操作方式有利于维护琴歌艺术独特性与艺术价值,使之在市场化过程中不受商业利益影响。

四、结束语

当代琴歌演唱的创新与传承,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整合传统和现代,优化传承方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兼顾市场化和艺术本质,才能让琴歌艺术在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生。让我们一起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吧!

参考文献:

[1]罗擘艳.谢东笑琴歌组曲《诗经》演唱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21.

[2]赵媛.从我国民族声乐看古琴歌演唱艺术教学模式创新——评《民族声乐教学新论》[J].中国油脂,2021,46(03):164.

[3]曲文.琴歌古曲《阳关三叠》的演唱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4]叶丹妮.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唱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张黎.唐代琴歌《长相思》《春光好》演唱教学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9.

[6]韦晓远.当代琴人何怡琴歌演唱方法探究[D].广州大学,2018.

[7]王燕妮.浅析民族声乐视阈下的古琴歌演唱[D].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刘芳瑛(1969-),女,江西上饶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民族声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