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视角下台词的重要性及当前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4-09-22 00:00:00林婷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在戏剧创作中,台词作为塑造角色、推进情节、传达主题、烘托高潮的关键要素,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呈现。当前,随着舞台艺术和影视剧的不断发展,台词丰富性和多样性已经有了新的突破,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共性问题:缺乏个性和创新、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缺乏真实性等。编剧要写什么样的台词才能让观众“一品、再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台词创作;角色塑造;情节推进;主题传达

台词是指在戏剧、影视剧或其他表演艺术中,由角色所说的话,它分为独白、对白、旁白,用于表达角色的思想、情感、意图以及推动剧情的发展。台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连接角色与观众的纽带。演员通过台词表现人物、观众通过台词理解人物。纵观当前舞台和影视作品,台词的创作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案例,对当前台词创作的困境,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一、台词的重要性

(一)完成角色的塑造

演员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塑造人物。台词是角色给观众的第二张脸,恰到好处的台词,可以让角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反之则可能使角色黯淡无光、单薄无力。比如,古典戏曲《思凡》,小尼姑上场的第一段独白:(声音冷漠)削发为尼实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小尼赵氏,法名色空,自幼在仙桃庵出家,终日里烧香念佛,到晚来孤枕独眠,好凄凉人也![1]

小尼姑说“削发为尼实可怜”,表明她出家为尼是被迫无奈;小尼姑说“禅灯一盏伴奴眠”“到晚来孤枕独眠,好凄凉人也”,表明她寺庙生活单调乏味,寂寞孤独;小尼姑说“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表明她感伤自己的青春年华,无限惋惜。短短几句独白塑造了一个无奈、孤独、哀愁的小尼姑形象。

再比如《茶馆》中,王利发那句“我这辈子,就想着把这茶馆开得更大一点,让更多的人有个地方歇脚,可这世道,怎么就这么难呢?”准确地塑造了一个在动荡年代中苦苦挣扎、努力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的形象。

(二)完成情节的推进

台词不仅承载着信息的传递,更是悬念设置、情节推进、人物反转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玩偶之家》中娜拉和丈夫海尔茂的对白:

海尔茂:娜拉,现在一切都好了。我们可以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

娜拉:托伐,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我不能再做你的小鸟,你的玩偶,你的装饰品。

海尔茂:你在说什么?你一直是我的宝贝,我的天使。

娜拉:不,托伐,那不是真正的我。我以为我可以为你牺牲一切,但我现在明白了,我从来没有真正活过。我只是一个被你和其他人操纵的玩偶。

海尔茂:娜拉,你到底怎么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害怕失去我吗?

娜拉:不,托伐,我现在不怕失去你了。我怕的是失去我自己。我必须离开,去寻找真正的我,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段人物对白完成了娜拉的蜕变。在这一刻,娜拉挣脱了婚姻束缚的枷锁,开始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影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这场觉醒,不仅标志着她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全剧剧情的重大转折。自此之后,娜拉毅然决然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出走。

(三)完成主题的传达

台词是编剧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角色的口吻,编剧将深层的哲理和价值观娓娓道来,使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思考生命的本真。在电影《活着》中,福贵对他的儿子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传达了电影的主题——生命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们依然要坚持活下去。话剧《原野》里金子与丈夫焦大星有一段对话:“你们男人,一个个都是狼心狗肺!你们只知道欺负我们女人,把我们当作你们的玩物。我告诉你,焦大星,我金子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女人!”这段台词不仅刻画了金子刚烈的性格和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也传达了话剧的主题之一: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抗争。通过这段台词,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金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她对传统束缚的反叛。它不仅揭示了金子个人的内心斗争,也触及了作品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文关怀。

(四)完成高潮的烘托

精心设计的对话和独白,能够有效地烘托出剧情的高潮。这种烘托通常涉及情感的积累、冲突的加剧以及悬念的设置,使得观众的情绪随着台词的推进而达到顶峰。例如,曹禺的话剧《日出》结尾部分,陈白露在舞台上独自一人,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日出,发出了内心的呐喊:“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段独白表达了她的无奈、绝望和对生活的最后挣扎,是她个人情感和剧情发展的高潮所在。这段简短而深刻的台词,不仅反映了陈白露个人的悲剧命运,也象征着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无奈和绝望。太阳的升起本应带来希望和光明,但对于陈白露来说,却是结束和死亡的象征。这段台词以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冲击力,成为整部剧的高潮部分,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二、当前台词创作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个性和创新,过于雷同

台词缺乏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的表达,这种现象在影视剧中尤为常见。比如,我们经常吐槽某些剧集中,主人公在面对危机时总会说“无论前方有多大困难,我都不会退缩!”这种类型的台词既可以由A英雄说出来,还可以由B、C、D英雄说出来。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台词显然不是好的台词,因为观众会在这些高度雷同的台词中感受到高度雷同的人物设置。最终的结果就是:观众不买账。再比如,在写爱情剧中,“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这种台词出镜率非常高。这些台词仿佛出自同个生产车间,配置相同,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严重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期待感和满足感。

(二)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过于浅显和直白

一是文学与哲理的缺席。当下某些影视作品,台词仿佛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缺乏深刻的文学底蕴和哲学思考,导致作品难以触动人心。比如,在都市爱情剧中,主角的台词经常是:“我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怎样,但我只想和你在一起。”这种台词虽然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但缺乏文学性的修辞和哲理性的深度。二是对话模式化。“模式化”的对话总是绕不开那些陈腐的套路,过于浅显和直白。比如,涉及亲子题材的作品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往往是:“你作业做完了吗?”“别整天玩手机”“你怎么老不听啊”这些模式化的对话,使得角色形象扁平,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三是情感表达单一。台词过于直白,缺乏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角色的内心世界显得平面化。比如,在青春成长剧中,角色面对挫折时的台词常常是:“我真的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行?”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接而缺乏层次感,未能突出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四是艺术性的缺失。当前不少影视剧的台词缺乏语言的美感和修辞的运用,使得原本可以成为艺术品的语言沦为平庸的交流工具。

(三)缺乏真实性,过于生硬和口号化

以近几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农村题材为例,角色中出现最多的是第一书记。不可否认,中国的乡村建设得益于这些敢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但是为何我们把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写成了枯燥无味符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出在台词问题上。这些主人公一张口就是原则、文件精神,冷冰冰、硬邦邦的。出现的高频词汇是:身为第一书记、重任在肩、要回报家乡、要建设家园,要奋斗、拼搏、努力、向前、拥抱、未来、希望。诚然,现实中一定有自愿留任乡村的人物原型,他们愿意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选择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农村,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都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为什么以真实人物原型去创作的剧目,却一点儿不能打动我们?一点儿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呢?因为我们笔下的角色不讲“人话”。要人物讲人话,首先得去口号化。

三、对策与建议——编剧如何写出好的台词

(一)注重台词的真实性

台词最忌假大空,而要写出有血有肉的台词,就必须深入生活——这不仅是写好台词的前期准备,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必要准备,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仍以农村题材为例。我们要写好农村现实题材,先要深入当前的农村,了解当下的农民。我们有一部分作者,并无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在人物塑造和思想表达方面,缺乏“农民味”“农村味”,取而代之的是作者的“知识分子味”。还有一部分作者,已脱离农村生活很久,其笔下的农村实际上还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他们笔下的农民还是几十年前那样封闭、落后。这些现象说明,创作者的生活积累要与时代同步,剧作者不能只是农村生活的旁观者,而必须是参与者。要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要深入生活,而且是要持续深入,保持一定的频率。

观众想听到什么样的表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表达?当下众多主旋律作品,都喜欢把人物台词理论化、口号化,过于严肃、过于厚重、没有温度、没有共鸣。但是观众想听的恰恰不是这些,观众想听那些从内心深处有感而发的、在情理挣扎中流露出的、有烟火气息的、有泥土芬芳的、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的语言。比如,我们想写一位留在农村为乡村振兴事业而呕心沥血的干部,我们想看到这位留任干部,留下来不是因为口号,不是因为政策,而是这片土地有他的感动,有他的故事,有他的梦想。这不禁让笔者想到艾青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观众任何时候都期待有温度、有感情的对白。

(二)注重台词的准确性

所谓准确性,换个最浅显的表达,就是编剧要解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样的话的问题。第一个“什么”指的是角色设定。确保台词与角色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和社会地位相符;例如,一个学者和一个街头混混的语言风格必然有所不同。第二个“什么”是指适应规定情境。台词应与剧情发展的特定情境相匹配。比如,在缉毒现场说什么,家庭聚餐时说什么,热恋时说什么,分手时说什么等。第三个“什么”是指精确地表达意图。台词应清晰地传达角色的意图和情感,切忌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地表达。

(三)注重台词的文学性

台词的文学性是指其语言艺术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具有文学性的台词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一是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2]二是精练语言,避免冗余和直白的表达。凝练简洁的台词或许更有力量,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三是适当融入诗歌元素。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将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对仗等元素融入台词,可以提升语言的音乐性和思想性。四是探讨人性与哲理。文学性的台词往往包含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生活哲理的探讨。通过角色之口表达对生老病死、生死离别等永恒主题的思考,可以增加台词的思想深度。五是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台词的节奏和韵律对于其文学性至关重要。通过调整句子的长度、重音和停顿,可以创造出行云流水或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增强台词的感染力。

(四)注重台词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体现当下审美。编剧在创作台词时,应敏锐捕捉时代的脉动,反映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与当下倡导的“文艺要与时俱进”的理念相一致。一是紧跟流行文化。了解并适时引入当下流行词汇、短语和网络用语,适当融入热点话题。二是反映社会变迁。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养老、医疗等。三是观察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当前的消费习惯、工作模式、出行方式的变化等。四是融入当下的价值观。关注当下年轻人对自我表达、身份认同和社会责任的看法。五是融合多元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台词中可以融入多种文化元素,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六是多倾听观众的声音。好的台词也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台词可以多念给他人听听,吸取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七是保持批判性思维。紧跟时代潮流,并不代表迎合潮流。编剧任何时候都要带着批判性眼光看待这个社会,通过台词提出问题或引发思考。

四、结束语

我们不难发现,台词作为戏剧和影视作品中沟通人物、推动情节、展现主题的核心要素,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高度和观众的接受程度。优秀的台词能够深化角色形象,增强剧情的张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总之,台词的创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它要求编剧具备深厚的生活积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修养。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富有个性的台词,为戏剧和影视作品增色添彩,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享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日益多元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作者将在台词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创作出更多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军.九十年代先锋戏剧论[D].厦门大学,2006.

[2]鹿东春,常国庆.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实践——以《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07):118-120.

作者简介:林婷(1987-),女,广西昭平人,本科,国家三级编剧,从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