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视角看艺术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2024-09-22 00:00:00郭洪远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在全球化浪潮和技术革新的推动下,艺术设计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不仅影响设计的技术和工具,更触及设计的本质和目的。作为一种文化和创意的表达形式,艺术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视觉语言解决问题并传递情感。今天,这一任务正被新兴的审美意识、技术手段和文化责任所重塑。审美角度的探索意味着深入理解这些变革如何重新定义创造性表达的边界,并预见它们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设计趋势和实践。因此,本文旨在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五大新形势:审美意识的觉醒、跨界融合的趋势、生态设计的兴起、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数字艺术的发展。这些形势不仅展示了艺术设计如何响应当下的社会和技术发展,也揭示了设计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实践,不断适应和塑造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审美角度;全球化浪潮;艺术设计;形势探究

艺术设计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这一领域的新动向反映了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的深远影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设计师面临着将创新技术与可持续实践相结合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互动促使设计师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表达,创作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引起全球共鸣的作品。此外,数字艺术的崛起为艺术设计打开了新的维度,使艺术作品不仅限于传统的物理形态,还扩展到虚拟空间和互动体验。这些趋势推动了审美标准的重塑和设计实践的创新,使艺术设计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实践,跨越艺术、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设计师通过不断实验和创新,不仅提升了艺术的表达力,也增强了设计作品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意识,这些都是当代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艺术设计的概述

(一)技术驱动的创新

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技术驱动的创新已成为核心推动力,它不仅重塑了设计师的工具和方法,而且重新定义了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的本质。随着数字化工具和高级软件的普及,从三维建模到虚拟现实的应用,艺术设计师现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创意实验实现其视觉构想。这种技术进步不仅加速了设计的迭代,也提高了效率和可访问性,允许设计师探索更为复杂和详细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技术的融入使得艺术设计更加多元化和包容,能够跨越传统的界限,结合各种学科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这些变化推动了艺术设计审美的持续进化,引领了设计趋势的未来方向[1]。

(二)文化遗产与现代表达

在艺术设计领域,结合文化遗产与现代表达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趋势。这种方式强调在保持文化精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手段进行创新与再创作。这一过程涉及对传统艺术形式、符号和技术的深入理解与现代解读,旨在创作出能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同时传递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艺术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的先驱。通过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和跨领域的设计方法,他们能够将古老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从而保持文化遗产的活力,并增强设计作品的社会和市场相关性。

(三)可持续性与环保意识

在当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可持续性与环保意识已成为核心议题,推动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的考量。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全球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艺术设计领域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艺术设计师现在更加注重使用可回收或生物降解的材料,以及开发那些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创作方法。此外,设计过程中的能源效率和废物减少也成为设计评估的重要标准。这种以环保为核心的设计哲学不仅改变了材料和技术的使用,更推动了审美观念的变革,使得可持续性成为评价艺术作品价值和美感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从审美角度浅谈艺术设计的新形势

(一)审美意识的觉醒: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方向

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审美意识的觉醒是对美的认知升级,更是推动设计创新和实践变革的核心动力。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技术的迅速进步,艺术设计的新形势要求设计师深化审美理解,探索与时俱进的设计语言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视觉传达需求。

当前,艺术设计的一大新形势是对情感与理性的重新平衡,传统设计倾向于强调功能性和实用主义,而现代设计则更多地探讨情感表达和个人体验。设计师通过精致的视觉语言和触觉体验,创作出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例如,在产品设计中,通过对材质、色彩、形态的精心搭配,设计师不仅传递产品功能,也传递一种情绪或生活态度,使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2]。

审美的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显著,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相互渗透,促使设计师必须具备跨文化的审美敏感度和创新能力。例如,将东方的简约美学与西方的现代技术结合,可以创作出既具有文化深度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这种跨文化的设计不仅拓宽了设计师的创作视野,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

随着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艺术设计的角色也在不断进化。设计师是视觉元素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递者和社会价值的推动者。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设计项目都围绕公共利益展开,如通过公共艺术项目来提升城市空间的质量,或者通过包容性设计来照顾更多不同背景的人群,让设计更有温度。比如,一个设计者参与了一个社区壁画项目,这个项目美化了社区环境,还让社区居民有了共同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样的设计实践提升了设计的社会价值,也让设计师更加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设计中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造,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体现创新。设计师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思想,并赋予其新的活力与时代气息,同时不失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的组合,既能使传统艺术重获新生,又能充实现代设计的内涵。比如,把古代的刺绣纹样与现代服饰结合起来,既能保持传统服饰的精致与美观,又能使服饰更具个性与时尚。

将文化遗产运用到艺术设计中,需要设计者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形式、材料、工艺等。设计师需要与历史学家、匠人、本土社区密切配合,以保证在现代化进程中,设计作品仍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比如,将传统的染料、织物等工艺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可以体现出传统工艺所特有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文化价值的认可。这样,既使得传统的手工技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又给现代设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设计师才能创作出具有历史气息与现代气息的作品,使传统艺术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3]。

同时,现代设计师也可以运用创造性的手法来重新诠释传统艺术,以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要与使用需要。它涉及利用电脑辅助设计(CAD)对传统纹样进行再构思,或者把古代工艺和现代材质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兼具传统美感和现代用途的产品。这样一种跨越时间的设计手法,既保留了文化的延续性,又对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跨界融合的趋势: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碰撞

在当前的艺术设计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创新工具的应用,更引发了审美范式的转变。这一过程,被称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碰撞,它不仅仅改变了创作方法,更深刻地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表达和感知方式。通过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审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新形势。

艺术设计的变化是设计媒介的扩展和变革,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正在逐渐融入数字技术,如三维打印和数字绘图板,这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超越了物理界限,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设计师能够在数字空间中实验复杂的形状和结构,这些往往在传统手工艺中难以实现。此外,跨界融合激发了跨学科的设计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机构越来越倾向于整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问题,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设计课程中引入编程和用户体验设计,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数字界面和交互产品。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深入融合,艺术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数字平台,如在线画廊和虚拟展览,使得艺术作品能够超越地理和物理限制,触及全球观众。这不仅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也为艺术设计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实施方面,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工具,如虚拟现实、交互设计软件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可接触和掌握这些前沿技术。同时,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设计场景中应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4]。

(四)生态设计的崛起:环保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设计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趋势。这种设计趋势体现了公众对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反映了现代审美观的转变,其中审美与功能性、环保理念的结合越来越被重视。艺术设计的新形势要求设计师创作美观的作品,更要在设计中融入生态和环保的元素,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设计强调使用可再生或可持续的材料,因此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资源,如竹子、回收塑料和有机棉。有些设计师已经开始利用海洋回收塑料来制作家具和装饰品,这减少了对新塑料的依赖,还将海洋垃圾转化为有用的产品。这一材料亦符合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能增加作品的故事性与深度,进而提高艺术品的情感价值。这样的设计方式,既增加了对环境的重视,又加深了人们对产品所蕴含的环境意识的认同。

生态设计主张在产品的使用生命周期内,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冲击。这就意味着设计者在设计、生产和废弃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和能源效率。比如,LED技术在某些照明设计中的运用,不单具有节能效果,还能够营造出丰富的灯光效果与气氛,因此在现代家庭及公共场所的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再者,生态设计也强调本土化和在地性原则,通过利用本地材料和技术,设计师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支持当地经济。这种做法有助于保持和传承地区文化的独特性。比如,使用当地竹材进行家具设计,既展示了材料的自然美,还促进了当地竹农的经济发展。

(五)数字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潮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艺术已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重要趋势和表达方式。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利用先进的数字工具和技术,如3D建模、数字绘图和动态视觉效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可能性,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创作和展示方式。在审美层面上,数字艺术的兴起不仅扩展了艺术的边界,还引发了关于审美标准和艺术价值的新讨论。

数字艺术的核心在于其无限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设计师和艺术家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尝试各种视觉效果和材料属性,这些往往在物理世界中难以实现或成本过高。例如,利用动态算法,艺术家可以根据与观众的互动,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品,在丰富观者经验的同时,也使得艺术品更具个性与动态。另外,数字艺术品的易得性也为艺术的民主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借助互联网及数字化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跨越地域距离,接触并享受来自全世界的艺术。这种潮流不但扩大了艺术家的观众群,而且也给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艺术设计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原型设计和测试,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减少物料浪费。比如,在产品设计初期,通过3D模拟软件可以对产品进行多次修改,而无须实际制作每一个版本,这样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加快了开发过程。同时,数字技术的集成使得跨学科合作更为便捷,设计师可以与程序员、工程师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工作,创造出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创新产品。

三、结束语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艺术设计通过审美意识的觉醒、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生态设计的推行及数字艺术的兴起,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这些潮流延伸了设计的边界,同时也对设计师的角色与社会义务产生了影响。当今,艺术设计已从纯粹的视觉审美发展到一种能折射并引导社会、科技与环境变化的综合文化活动。从长远来看,在科技进步与文化进步共同推动下,美术设计必将表现出旺盛的活力与适应能力。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要求,设计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美学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教学与实习,培养出一批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为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鸣乐.从审美角度分析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的重要性[J].时代金融,2013(20):206-207.

[2]陈鑫.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设计审美研究[J].艺术品鉴,2023(15):13-16.

[3]戴小慧,张雨诗,王建芳.海宁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在现代化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24,9(01):9.

[4]李超德.智能化时代“东方设计美学”再认识[J].创意与设计,2023(03):20-25.

作者简介:郭洪远(1983-),男,山东寿光人,硕士,讲师,从事美术学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