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2024-09-22 00:00陈孝柱
科学导报 2024年62期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其社会心态的健康与否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因此,探索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与机制,既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及国家未来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其个人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稳定青年心理素质,帮助适应社会变革

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心态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有效管理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样,通过培养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应对策略,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坚韧,快速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心态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同时,良好的社会心态培育也包括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意识,能够使大学生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

(二)坚定主流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落实,而这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促进国家创新发展

首先,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注重培养学生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也提倡诚信、公正和正义,而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公德的养成。其次,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也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国家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需注重教育引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而通过完善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与家校社三方联动等措施,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一)明确教学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具体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维度,且这些目标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国家教育标准,还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来进行。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教学目标应有所差异,如文科专业强调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理工科专业则侧重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应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如《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与领导力》等,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选修课则可以涵盖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以便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深入学习。

(二)加强实践教育,开展青年心理辅导

一方面,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社会运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区发展等项目,通过亲身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以帮助他们有效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也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建设良好氛围,推动家校社三方联动

学校层面,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培养他们的开放心态和适应能力;家庭层面,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入校活动,并邀请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在校表现,共同讨论学生的成长问题;社区层面,学校应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同时,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学校活动,如讲座、展览等,让学生了解社区文化,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

三、结语

为了有效培育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心态,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01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导引——基于安徽高校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SK2020A0203)。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