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流沙河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羁泊经年,深有同感,每年中秋,旅途中听到蟋蟀叫声就会想起童年听到的蟋蟀声,就格外想家,格外想回故乡看看。
故乡中秋时很美,玉米熟了,花生熟了,红薯熟了,高粱熟了,河岸边、田埂上、山坡上的柿子也熟了,像红灯笼挂在树上……
年幼时,我喜欢去田间地头捉蟋蟀,更多的时候捉蚂蚱。蚂蚱分两种,一种是大头蚂蚱,特点是头大、腿短、弹跳能力差,可是,飞的又高又快,不容易捕捉,肉少。另一种是扁头蚂蚱,腿长,跳的远,却飞不高,容易捕捉,肉多。蚂蚱的脖颈像一个项圈,狗尾草是串起蚂蚱的最好选择。我的记忆中,父亲也特别喜欢捉蚂蚱,秋收回来的时候,架子车的车把上常常挂着几串蚂蚱,远远地看见父亲回来我就跑过去接过那蚂蚱。小时候,农村灶台大多数用砖或土坯垒砌,烧柴禾,做饭时把蚂蚱丢进灰烬里,烧熟了剥开吃,记忆中,那味道好香好香,扁头蚂蚱的肚子里的肉像蟹黄一样,最美味。有时候,把蚂蚱择洗干净了,放在油锅里爆炒,那真是上等的佳肴。现在农村大多数人家都是现代化厨房,用上了不锈钢挂件,整体橱柜、液化气、抽油烟机等,虽然干净整洁,却再也看不到那黄昏时,整个村庄笼罩在袅袅炊烟里的美丽画面,孩子们的零食很多,早就不再烧蚂蚱了,未免有些失落。
中秋节源于古代祭月习俗,形成于唐,盛行于宋,为团圆佳节。童年不明白团圆有多么重要,却特别喜欢中秋节,只为能吃上香甜的月饼解馋。记忆中的月饼很大,一个似乎有一斤重,只有一种甜馅,馅里放几块白冰糖。吃月饼的时候,总希望运气好些,最好口口下去都能吃到冰糖。三十多年过去了,还忘不了那吃月饼时开心的样子,耳朵里似乎还有那“咯嘣咯嘣”地嚼冰糖声音。我的记忆中有两次吃月饼经历还很清晰。六岁时,我去村东头的老院子,临近中午,奶奶给了我一个大月饼,高兴极了。那天,父母在村北田地里收花生,就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捧着月饼走了两里多地去找他们。路上好想吃,却又想让他们看到一个完整的大月饼,而不舍得啃一口。另一次是八岁,中秋节下午母亲骑自行车带我去镇上买月饼,走到村东头遇到了根顺叔,问我:“干啥去啊?”“去买月饼、柿子、石榴、还有小香槟呢!”我眉飞色舞地回答。
不觉间,最后一次在故乡过中秋节已经是19年前的事情。那个中秋节晚上,我和母亲坐在院子门口苦等父亲要账回来。
父母亲是农民,父亲农闲时候常在工地上做木工,补贴家用。那年,有个包工头看父亲技术精湛,勤快,实在,就让父亲替他领工。工地上的工钱按照季度发放,平时,农民工可以向包工头预支一些生活费,包工头很倚重父亲,也常常问他需要不需要预支钱,可他总怕让包工头做难,常常推辞不要。不料,不久工程结束后,包工头却把他和其他工人的工钱都卷走了。我们曾埋怨他:“干嘛不把工钱全部预支掉!”他却沉默,只闷头干活。
那时,我急需学费,家里却没钱,也想到借钱,但借钱实在是难以张口,生怕张口了别人不肯借,或者别人家也没钱借,往后见面尴尬。左思右想好多天后,母亲决定贷款。那些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姨家设点,由姨的公公和姨夫一起经营。母亲说:“你姨嫁过去这么多年,咱都没有张口去贷过款,这次急用,先周转一下吧。他们家给非亲非故的人都放款,何况这是至亲,你姨又疼你。”我也亲眼见到养鸭子的人去姨家贷款的情景,那人姓吴,和我外婆家同村,论邻里辈分他叫母亲姐姐,叫姨妹妹。养殖户因为有资产做抵押,是姨夫和他爹眼中的优质客户,老爷子看到那人来贷款,满脸堆笑,慌忙让姨夫赶紧倒茶,敬烟,虽然,他爷俩都不会抽烟。父亲、母亲那天也在,母亲还很骄傲地对这人说:“还是自己妹子家有信用社贷款方便啊!”那人连忙点头称是,说:“是的,姐,自从咱妹子嫁来后,更好贷款了,帮了很多忙。”母亲觉得自己守信用,又是至亲,还是第一次去贷款,肯定是件十拿九稳的事情。
母亲让我和父亲去姨家贷款,姨看到我俩到了,慌忙做午饭,老爷子和姨夫满脸堆笑地迎接。父亲说明了来意:“想贷三千元钱,上学急用,尽快还你们。”他俩的笑容马上僵硬了,正好老爷子的女婿也在,我和父亲先进了屋子,听他爷俩和女婿在院子里大声讨论。我和父亲在屋里听得清清楚楚:大学毕业很难找到工作,贷这么多钱,肯定还不起。我难过极了,说:“爸,走!”父亲却低声说:“吃完饭再走吧,不要让你姨伤心。”过一会儿,姨夫慢吞吞地进屋,还没吭声,我就猜到了结果。果然,他支支吾吾地说:“现在国家管的严,不让放款。”“唉——那就算了。”父亲深深叹息。我俩胡乱地扒了几口饭,匆匆告辞,姨送到院子门口,刚出门,听到姨在背后嚎啕恸哭!
那晚,我和母亲等了很久,邻居大娘来串门,问:“今天是八月十五吃月饼了吗?”“嫂子,今天是八月十五啊?我都忘了。”母亲吃惊地说,“一直忙,都忘记去买月饼了,现在代销点都关门了吧!”当时,已是深夜,代销点早就关门了。我也突然想起来中秋节这回事,自己怎么也忘了。我们在大门口闲聊,继续等父亲。另外一个工地还拖欠父亲一些工钱,能要回来就可以少做一点难。很晚,父亲才回来。母亲忐忑不安地问:“钱要回来了吗?”“没有。”父亲摇摇头。我和母亲的心仿佛一块大石头沉到了水底。不过,既然都没指望了,再想其他办法吧,毕竟天无绝人之路,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那晚,我们聊到深夜,又想到是过节,心情渐渐好点儿。多少年后,我还记得那夜虽然忧愁,夜色却真美,月华如水流,在大门外堆放的玉米、花生上。天气微凉,静悄悄的,只听见阵阵蟋蟀声!
古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常年漂泊的人,是无法理解诗中浓浓的乡愁。而我,恰巧常年浪迹天涯,对团圆更加渴望。这些年来,先去外地读书,毕业后,又因工作的缘由,一年到头都在出差,去过南疆北国许许多多城市。中秋节时,真想回老家看看,可是读书时心疼路费,上班了又总是人在旅途。有时候,真想放下工作,一走了之,但又想想,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还房贷,又只好摁下回家的念头,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啊!
这些年来,我游览过不少风景名胜,品尝过不少美食佳肴,也吃过花样繁多的月饼,却总觉得索然无味。每当临近中秋节时,就开始怀念故乡那草木金黄的秋天,那八月的天格外蓝,是人心里喜欢的干净、纯粹和美好!会想起那第一次体会到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些事情经历时固然令人痛苦,但也是一件幸事,丢掉了原来许多天真幼稚的幻想,更懂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也常常想起那个星辉斑斓的夜晚,怀念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想起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常常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仅仅因为吃上一块月饼、几个柿子、几个石榴都欣喜万分的旧时光,多么美好却一去不复返了!想起故乡的原野,山坡、河流、庄稼、想起父亲干活回来,车把上挂的几串蚂蚱……
又将中秋,旅馆外的草丛里传来蟋蟀的叫声,心中更是升起茫茫愁绪,正如流沙河先生在《就是那一只蟋蟀》里所写那样: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作者简介:
白晓辉,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平顶山市鲁山县人,现居宁波,在报刊发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