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又称“拉肚子”,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有过腹泻的经历,有时拉完就好,有时反反复复。通常大家都会自我诊断一下:“着凉了。”“吃坏肚子了。”“消化不良。”……再自我治疗一下:“忍一忍、熬一熬、不管它。”“吃点消炎药、止泻药。”有时候腹泻确实好了,可治疗腹泻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一天跑3次厕所,是腹泻吗?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以上或者明显超过日常频率,粪质稀薄(含水量>80%)、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的食物或黏液、脓血。
特点是拉的次数多、量多、水多,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感、失禁感等,严重者有头晕、眼花、口干、心慌、乏力等脱水表现,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等。
腹泻的分类
1.根据病因,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
可引起腹泻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它们大多数存在于不干净的食物和水中。
可引起腹泻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此种腹泻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以儿童多见。
非感染性腹泻,顾名思义,不是由感染引起的,需要找找其他原因。
首先要想到肠道出了问题,比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肠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动脉炎等)、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其次,全身系统性疾病也会引起腹泻,比如糖尿病、甲亢、肝胆胰疾病(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等)、肾上腺功能减退等;还有药源性腹泻,比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常用的胃药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双胍类降糖药、高血压药物(普萘洛尔、利舍平等)等所致的腹泻。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吃了辛辣、寒凉食物或者紧张焦虑,或者气候变化、忽冷忽热,就会“拉肚子”。这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肠道本身没有问题,由于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我们的肠道是由神经支配的,有自我保护、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能力,如果受到“刺激”,主要是饮食、温度和精神等因素,为了快速排出、代谢掉这些刺激因素,胃肠道会加快蠕动,每个人肠胃功能不一样,有些人就会出现腹泻情况,其实就是肠道“排毒、自救”的过程。
如果肠道过于敏感,神经功能紊乱,平衡稳态被打破,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可能同时发生太强或是太弱的收缩,就会引起反复受“刺激”后的腹泻,大多数有“腹痛、腹泻—排便—便后缓解”这一特点。
2.根据病程长短,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在3周内,大多由感染引起,比如我们常说的“吃坏肚子了”;慢性腹泻一般指腹泻超过4周或者反复发作。
腹泻治疗的三大误区
1.乱吃抗菌药
不少人家中常备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小檗碱,“拉肚子”就吃两粒,其实非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使用抗菌药是无效的,抗菌药不能滥用,否则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18岁以下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有基础病的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都要慎用抗菌药。
2.自行使用止泻药、益生菌
蒙脱石散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可以覆盖在肠道表面,吸附病原体,使其随药物排至体外,同时可以保护肠黏膜,但是过量服用会造成便秘。
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腹泻;过量补充可能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蒙脱石散和益生菌联合使用时,要先使用蒙脱石散,再使用益生菌,服药间隔至少2小时。
蒙脱石散和抗菌药联合使用时,先使用抗菌药,后使用蒙脱石散,两药间隔1~2小时。
3.放任不管
有些人觉得“拉肚子”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两天就好了。有些腹泻,比如急性轻度感染、肠易激综合征、部分药源性腹泻等,随着体内代谢、肠道自我修复,是可以自行好转的。
但有的腹泻也是会危及生命的,当脱水较重时,患者容易出现口渴、口干、烦躁、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小便减少,甚至无尿、意识丧失、低血压乃至危及生命。
还有感染性腹泻,严重时会播散全身,引起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腹泻了该怎么办?
1.对症用药
如果是感染性腹泻,需要针对性使用抗菌药;如果是饮食不当、受凉引起的腹泻,可以通过控制饮食、保暖来减轻症状;如果是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腹泻,吃再多的抗菌药也是不管用的,要赶紧就医。
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腹泻导致很多水分、电解质丢失时,可以口服补液盐或者加盐加糖的温水,脱水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3.清淡饮食
腹泻时,胃肠道消化能力下降,要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流质性的饮食,比如面条、米汤或果汁等,少吃豆制品、甜食,这些易胀气。
4.及时就医
部分腹泻通过简单的治疗、休息,就可以好转,但是常规处理不见好转的话,尤其是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腹痛、便血、消瘦等时,还是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