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旨在适应新时期人民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因应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契合经济发展需求,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多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应坚持党对高职教育的全面领导、紧扣地方产业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立足新兴绿色产业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以及开拓视野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动因;核心内涵;行动路向
作者简介:谭君航,男,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干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7-007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是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责任。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产业联系密切的类型教育,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显著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社会迫切需要的背景下,明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因、核心内涵与行动路向具备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以及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应时代发展要求,以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适应新时期人民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以人民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社会基础[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新需求。就高职教育而言,人民对其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统筹发展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城乡之间的职业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让每个人都“有学上”,体现教育公平;二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差异性与多元化的高职教育需求,契合不同年龄、性别及地区人民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
高职教育近年来在国家扶持、院校努力及社会参与的情况下,办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满足上述需求方面仍存有不足。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及经济等因素影响,各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巨大,高职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失衡问题[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人民需要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虽然办学资源与经费投入的双重增加促使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发展没有充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费投入比例偏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充分等问题[3],不足以满足人民“上好学”的需求。高职生源多样化意味着院校需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多元教育需求,但部分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结构适应性弱,与社会产业需求存有偏差,专业类别结构集中、同质化问题突出[4]。在建设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教育有必要回应并满足人民在新时期的新需求,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
(二)促进高职教育尽快实现内涵式发展
教育部印发并实施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条便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强调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5]。大学内涵式发展是以大学本质属性要求及大学发展内在规律为驱动,以大学内部诸要素高效开发利用为基础,以提升大学发展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是一种办学规模适度、要素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合理,追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统一的科学发展模式。[6]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仍能促进深度普及,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教育尽快实现内涵式发展,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
高职教育在实现内涵式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严峻挑战。就内部而言,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根源在于自身办学质量问题,如校企合作不畅、专业设置不合理等,这又导致高职教育丧失质量提升的基础[7],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由于办学时间较短、教师转型缓慢、缺乏职教理论指导以及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等原因,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明显[8]。就外部挑战而言,必要的教育资源供给是教育活动的前提[9],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需要高质量的人力(主要为职教师资)和经济(主要为办学经费)等办学资源来支撑。经过多年努力,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短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仍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10]。高职院校面临的困境需要加速建设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以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因应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联通学校,赋能学生》,明确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过程,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征[11]。高职教育承担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实施数字化转型既能促进高职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培育大批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也可加快教育事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进程。2022年3月14日,教育部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数字化升级,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022年3月28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一期正式上线,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出重大一步。
国家的大力支持显著促进了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12]。一是理念意识不够、能力水平不够、保障支撑不够;二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问题、系统与数据的孤岛问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问题解决不充分;三是价值理念不强、转型缺乏内驱力,制度体系不全、转型缺乏保障力,数字资源不足、转型缺乏支撑力,数字应用不深、转型缺乏渗透力。[13]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例,当前部分高职教师存在数字知识结构落后、数字基础技能较低、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及数字技术认知偏失问题,不利于人才质量提升,影响了数字设施使用效率,阻断了教学空间多维交叉,导致了教学主体缺位[14]。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数字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教师数字化素养不足将严重影响高职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将显著促进高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迎合数字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四)契合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5]。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22年中国GDP总量超121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快速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促进了经济现代化的提升。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迈向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部署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1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往中取得的成就与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密切相关,未来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依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技术知识直接对应生产生活的类型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功能定位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7],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学生实习等工作进行了改革,力图培养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人才,但实际人才培养质量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从当前教育实践来看,新时代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配度还不高,在专业结构、合作机制、联动效能等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8],表现为与岗位衔接不及时、与0mceJ9q2p0dZbVTyNHF2AolihnlA6Ude6EU+OavfJH8=市场主体对接不紧密及与分配共享结合不深入。为契合经济绿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直接推动现代化高职教育建设。
二、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巨大规模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内涵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以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为遵循。
(一)以人为本:服务巨大规模人口教育需求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领导的职业教育始终坚持扎根基层、面向群众切实需要的岗位技能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在保障高职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均衡化”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得职教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实现成长成才梦想。进入新时代以来,众多职教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了技能成才之路,实现了人生梦想。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高等院校3 013所,其中高职院校1 498所,比上年增加3所,占比约为50%;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为4 655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为1 670.9万人,占比约为36%。[19]不断探索实践建设公平有质量的高职教育,让高职教育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助力技能成才、就业创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职教育必须克服艰难险阻、坚持持续推进、稳中求进,服务巨大规模人口教育需求,凸显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二)共同富裕: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全面深刻地解读了“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所差异,其对应的产业链和人才需求亦具备特殊性。作为服务区域发展的高职教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后可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接受了高职教育的学生或社会群众的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岗位适应性增强,相较于以往更能在人才市场找到合适工作,进而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现代化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内产业实现发展后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而接受了高职教育的个体也能适应岗位需求,区域内就业率显著上升,如此实现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共同富裕。
(三)多元协调:同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具备内在逻辑和内生规律的,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本质,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壤,形成于百年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发展于适应世界变局演进的时代要求[20]。高职教育一头链接教育、一头服务产业,在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协同发展中具备重要作用,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物质文明的进步离不开高职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识,利用与产业发展紧密链接的优势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通过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亦能促进学生精神文明的养成。因此,在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统筹兼顾高职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技能支撑,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增强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四)和谐共生: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鉴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采用绿色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绿色发展”是指把经济、社会和生态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低消耗、低排放、合理消费以及绿色创新为主要特征,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根本宗旨的新发展理念[21]。“绿色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必须服务“绿色化”,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发展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应适应绿色发展需求,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绿色人才需符合各行各业绿色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并能够服务产业绿色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兼容并包: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对内办学过程中,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应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有必要持续强化高职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高职教育对外开放隶属于我国国际关系的范畴,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我国国际关系的统领理念。因此,高职教育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也应以此为遵循。当前,我国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推出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如“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计划”等,为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中国高职教育的担当。高职教育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行动路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深化改革开发。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逻辑出发,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也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进行。
(一)坚持党对高职教育的全面领导为根本
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标新时代教育事业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需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22]。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23]。坚持党对高职教育的全面领导,为建设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建设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是要明确党对高职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政治领域,也应向社会领域延伸。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纷繁复杂,高职教育需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课程思政和打造思政课堂,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扎41c8893e920860f480d94fdd9492390b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发展。二是完善党对高职教育的领导体制机制。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要以学校各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建立健全党组织教育工作领导专门小组制度,深化党委对高职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三是持续强化党对高职教育领域薄弱环节的领导。公办高职院校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健康发展,但民办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稍显落后,未来需完善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全面领导,确保各类高职院校在党的领导下集中统一发展。
(二)紧扣地方产业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产教融合是由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共同承载的,教育部门(主要是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相互配合的一种教育活动[24],是行业和职业院校为了各自的发展而共同合作、共同发力的过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工作体现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25]。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战略任务,把产教融合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思路和本质要求,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迫切需要,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6],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必须紧扣地方产业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其一要强化主体建设,推动院校、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同向发力。高职院校应立足优势产业联合相应企业、行业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设置轮值理事和理事单位以便于持续建设和管理共同体,最终实现院校、企业及行业的共同发展。其二是紧扣区域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发展的类型教育,高职教育在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时需考虑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三是厘清各方权责,强化责任落实。应对政府、企业、学校等在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划分予以明确,从“履责机制、责任清单、考评体系”三个层面形成同向发力的责任共同体,共同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及提高育人质量等诸多重大责任[27]。
(三)立足新兴绿色产业调整专业布局结构
绿色发展理念的出现源自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其核心内涵是既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使用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具备环境优先、绿色低碳等特点,与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脉相承,共同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污染问题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问题也伴随粗放式发展模式日益严峻,因此党和国家逐步推进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作为与经济联系紧密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需立足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结构,建成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要适应国家新兴战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区域产业布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接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需求,将专业布局前置于产业布局,提前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从微观角度来看,高职教育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符合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还要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和行业需求,联合教师、企业及专家等制定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促使专业结构调整符合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需求。
(四)开拓视野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近代以来,习欧、仿日、学美、效苏等一百多年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任何单一的经验和模式都难以覆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28]。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不仅仅需要“请进来”,还需要坚定地“走出去”,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职教育更需走出国门,向世界介绍中国高职教育办学成果和经验。
高职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和全球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既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应承担的职责,也是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首先应基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思想,统筹布置高职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时的重点方向。我们不仅要积极打造中外高职教育合作基地,还要邀请当地中外企业和高职院校管理者进行座谈,让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经验和模式嵌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融入当地文化传统中。其次在“走出去”时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模式、理论和标准的建设和传播,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国际话语权,为世界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最终形成中国高职教育品牌及内容体系。最后是围绕“双高”政策,拓展合作形式与渠道,特别是通过部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国际优质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云卿.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J].中国出版,2019(23):70.
[2]张应强,姜远谋.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背景、现实挑战和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8):1-28.
[3]李玉静,荣国丞.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基础与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6):7-16.
[4]李小文,石伟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的逻辑、挑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4):102-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03-16.
[6]眭依凡.大学内涵式发展: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1(10):12-21.
[7]赵光峰,张继明.扩招语境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核心与治理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7):116-121.
[8]邵建东,韦清,王瑞敏.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江苏高教,2023(3):120-124.
[9]贺书霞.一种伙伴关系的建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78-83.
[10]甘华银.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与职业,2020(7):34-39.
[11]邓小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48-53.
[12]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13]刘锐,陈杰新.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内涵和路径——基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13-20.
[14]徐春梅,乔兴媚.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实然困境与提升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0):63-67.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6]丁任重,李溪铭.深刻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J].经济纵横,2023(7):1-7.
[17]胡茂波,谭君航.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逻辑、纽带与路径 [J].教育与职业,2022(1):13-20.
[18]王家熙.新时代职业教育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条件、问题与优化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6):17-20.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05)[2024-03-2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20]孙明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逻辑、价值蕴涵和实践指向[J].道德与文明,2023(5):13-21.
[21]贺善侃.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5):37-45.
[22]张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J].人民教育,2023(18):10-13.
[23]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24]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14.
[25]罗汝珍,谢露静,唐小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成效的评价研究[J].成人教育,2023,43(9):70-74.
[26]宋雅兵,陈永.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3):57-60.
[27]赵建峰,陈凯,戎成.“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5):61-67.
[28]庄西真.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图景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2):96-101.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