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居于关键位置,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目前,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人才资源累积、农民素质提升及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依然面对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乡村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形式简单、资源紧缺及培养体系不全等。为此,要聚焦乡村所需人才,精准培养乡村人才,应通过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以人才为本;全方位引进各类教育平台,培养乡村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应有功能;耦合发展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助力陕西乡村振兴角色、功能与路径——基于乡村人才需求视角”(项目编号:2022SZX430)
作者简介:宋耀辉,男,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7-0054-08
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则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工具与手段[1]。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方式,但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并不是单方面的乡村人才供给,而是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同时,还必须结合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和治理等因素,构建起适应乡村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所谓适应性主要是指在明确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2],科学合理地制定乡村人才培养标准,使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培cfe0cd7d61b59adb26f8e931d56cf703养“乡村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新时代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都旨在高质量发展,而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是两者实现耦合协调、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针对乡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本文重点关注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同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关系、应有功能及需要面对的现实困境,并基于耦合适应视角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策略。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适应关系
从教育振兴乡村人才视角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表现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二者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体现。耦合现象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复杂交往形式而产生的互相影响和彼此联系的客观现象[3]。乡村振兴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而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正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振兴培养经营型人才、生产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等乡村发展所需人才,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资源,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耦合发展机遇,增添新的发展空间。从本质来看,耦合是两个或以上的实体相互彼此依赖的关系[4],因此,需要厘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耦合的内在要求,就是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乡村人才质量应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标准相适应,这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对的重要任务,关键是不断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新时代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使命,而积极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可为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二者形成了耦合关联的共生体。
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形成耦合关联的关系,实现了高质量的共生发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不仅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发展理路和现代化内涵,也是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要面对的新要求、新意蕴。基于耦合关联视角,研究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的发展适应性问题,实质是职业教育乡村人才供给质量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标准的同一性问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创新等要素必须融入乡村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提高乡村人才供给质量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并从经营、技术和创业等能力结构不断调适乡村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形成乡村人才供需相适应的耦合发展路径(见图1)。
在乡村人才培养供需耦合适应关系中包含着多重要素,需要明晰这些要素的结构并发挥其功能。乡村职业教育对象包括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职业农民和乡村干部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相关农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资格,能够适应乡村发展所需。乡村人才供给结构是随着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适,乡村人才供需适应关系是乡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耦合发展的纽带。基于此,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注重培养实践技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愿意留在乡村、服务乡村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更多高素质的乡村人才。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应有功能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乡村人才培养,重点在乡村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是在理念、规范、制度、结构、文化等方面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变迁过程[5],其具有独特性,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而职业教育的结构优化、专业调整、质量提升能够有效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加快乡村人才资源的积累。据此,加强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功能,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是二者耦合适应发展的价值旨归,乡村人才振兴对职业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的应有功能是其应然之义。
(一)培养乡村人才队伍
乡村人才是一个多元化概念[7],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服务人员、乡村经营者、乡村带头人以及乡村治理人员等。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涉及面广、类别多,但是当前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较低,文化程度较低。据统计,目前农业科研人才、农村带头人、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占农村常住人口比例不足6%,难以带动巨大的农村人口发展乡村大局[8]。我国农村常住人口近5亿,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2%,总体来看其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因此,职业教育应承担起培养乡村人才队伍的重任。
首先,针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数量大和文化水平偏低等实际情况,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培养输入“有文化”人才,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其次,在新时期,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必须把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作为行动指向,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知识”“会农业技术”“善农业管理”的愿意留在乡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输入大量“兴农”人才,扎根乡村,用其所学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涉农专业,为地方乡村振兴发展培养更多农村籍大学生、乡村干部等,扩大乡村人才队伍。最后,乡村振兴核心是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可以盘活“乡村人才”资源,通过开展涉农专业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为乡村振兴持续培养知识丰富和技能过硬的乡村人才队伍。
(二)开发乡村高素质人才资源
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有多重途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赋能新型农民,使其真正具有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能力[9]。现阶段,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桎梏就是乡村人才资源开发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如此才能积极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新时代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的任务,对乡村人才资源开发具有一定高效性、前瞻性的能动作用,因此,其要能够适应乡村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新时代高素质乡村人才资源的开发,更加适应乡村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尤其是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等新技术在乡村应用,需要更多技术人才、科技人才等乡村高素质人才,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必然成为开发乡村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主要力量。例如,2023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增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了科技管理的创新能力。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为特征的科技创新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能。然而,新技术和农业的结合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及推广,就需要职业教育加强乡村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再开发。
(三)培养乡村创新创业人才
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指出“创业就业教育”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立足点,强调应发挥其重要作用。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推进,越来越多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村籍大学生等返乡人员在乡村创新创业,成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返乡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技能,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但返乡创业人员仍然需要接受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担当乡村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培养返乡人员的创新创业素质,使返乡创业人员更加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成长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例如,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渭南市就业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大学生SYB、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帮助返乡人员成功创业。
返乡人员大多阅历丰富、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技术,甚至还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本,为其在乡村创新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乡村创新创业人才,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应根据返乡人员的创业需求,分类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还要帮助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创业项目规划和路径设计,助其创业走向成功之路,同时要为其持续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和产品服务,解决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经营问题,并在其陷入发展困境时,给予技术、咨询等有力支持。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难
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而不断累积乡村人才资源,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的支持。新时代,加快乡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手段,实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统一是两者耦合发展的核心要义。乡村振兴实践中需要大量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实用型乡村人才,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储备人才资源。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人才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不适应问题,突出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体系和资源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人才质量主要是指具备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关心并且有能力促进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综合表现[2]。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乡村人才服务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从事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各行业。当前在乡村实践中,职业教育培养的乡村人才适应性低,人才供给质量不高,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推进以及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技术人才。目前,职业教育依然存在明显的“离农”“普教化”现象,理论课教学偏重,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乡村实践经历,而且乡村职业教育形式简单、内容滞后,造成办学缺少特色、实践条件落后,培养的乡村人才不接“农气”,缺乏农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实际作用效果也不明显。当前,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问题较突出,不利于激发乡村人才发展的活力。
(二)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不全
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所面对的乡村群体复杂多样,既有返乡大学生、农村籍退役军人等较高素质乡村群体,也有较低素质人群,乡村群体呈现多元化,使得职业教育构建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较多困难和挑战。当前,职业教育所构建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全适应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类别模糊,还有专业课程倾向简单、重复,影响了乡村各类群体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也降低了人才供给质量。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乡村发展对不同类别人才需求标准以及乡村人才振兴对高素质“紧缺人才”的积累,构建乡村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适应乡村发展对人才需求,而职业教育关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体系所涉及重点是提供基本知识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培训,却对乡村人才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素质提升关注不够。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有关机构冠以“三农培训”“农民教育”等字样,就能培养出所需的乡村人才,虽然职业教育进行的乡村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政策引导,但是其人才培养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统筹性,造成乡村人才培养适应不强,后劲不足。因此,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面对的培养对象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变化,应当适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乡村发展对各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乡村人才培养结构失调
乡村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再受传统农业束缚,而是具有多样性,但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稀缺、人才培养结构单一、人才供给质量不足。涉农专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大类,具体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兽医、水产业等专业,目前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具有明显同质化现象,主要以开设农林类专业为主,其中,农业类专业比重高达40.76%,林业和畜牧业类分别占29.30%和26.11%,而渔业类最少,占比不足4%[1]。而且,涉农专业的发展性不强,没有完全适应乡村振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倾向传统农业,主要涉及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专业,没有跟上新时代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调,造成人才培养供给不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同时,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培养仍存在短板,涉农专业缺少产业特色,地方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各类专业人才,还包括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创新人才、乡村产业带头人和创业人才等,而这些人才培养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乡村人才振兴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和均衡发展,更加凸显人才培养结构失调。
(四)乡村人才培养资源匮乏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各种教育资源的支持,而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降低了乡村人才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不断地提升乡村人才振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而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文件也将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缺少细化、配套政策,缺乏乡村师资、资金等政策保障。二是缺乏高水平的乡村师资队伍。职业教育师资一般要求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当前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师资队伍还明显不足。乡村师资匮乏依然是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短板,突显为乡村师资数量不足、受教育程度不高及缺少技术培训等,加之乡村师资队伍不稳定、双师型师资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师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适应乡村人才振兴需求。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不成熟,职业待遇低,难以留住优秀师资。三是缺少乡村教育平台有力支撑。乡村教育平台具有聚集、吸引、培养各类乡村人才的作用,进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全国各地已建立了一些乡村人才教育平台,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乡村振兴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还有一些县(区)、乡镇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乡村振兴顾问等,支持乡村人才培养。但从乡村教育平台发展情况看,各地方乡村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平台运作机制不完善,作用还不明显,也缺少长期发展规划等问题。
总之,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发展特点,注意培养阶段目标、课程内容要前后衔接,可以将分类别、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畅通乡村各类群体接受教育成长路径,为乡村人才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专业学习提供人才培养体系保障。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各类人才中,首先要统筹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其次要吸引调动社会各方主体积极性,参与乡村人才培养,最后应整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教育资源,用于培养高素质的乡村人才,以解决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
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发展策略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既要注重从职业教育内部激发活力,通过调整乡村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和目标,提升乡村人才培养适应性,还需要乡镇政府、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主体支持乡村职业教育,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村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耦合发展的新局面,进入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新阶段。
(一)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是以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为行动指向,以为乡村振兴输送各类乡村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人才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紧密对接乡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确保培养的乡村人才学有所用,提高培养乡村人才的适应能力。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职业教育要将乡村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乡村人才的基本落脚点。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需要更多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乡村人才振兴必然要依靠专业人才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乡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与发展,围绕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更多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人才群。其次,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过程要接“农气”。高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前提,要有充分的乡村调研,以乡村振兴对人才实际需求为职业教育实施乡村人才培养的起点和依据,以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的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实践成效为培养标准。最后,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乡村“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提升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必须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的企业实践培训和技术应用能力,加深校企师资合作,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技能大师或者乡村农业专家、技艺大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进而增强乡村人才培养的适应能力。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地方职业院校需要提前规划,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情况,统筹规划乡村人才培养方向、类型,建立起乡村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二是根据乡村产业特征、人才需求情况,积极发挥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作用,实现乡村人才供给与乡村人才需求精准对接,畅通乡村人才培养的堵点。三是根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计划。
(二)多主体协同育人,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乡村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形成由乡镇政府、职业院校、农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共同构建的多主体参与、相互补充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从而使乡村人才资源开发能够有序、有效进行。需要明确的是,在培养乡村人才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调集各类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参与,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职业院校、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乡镇政府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应充分发挥“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作用,从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协同发力,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乡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乡村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协同育人,因此,应明确各主体承担的角色,发挥各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其中,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主体,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和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乡镇政府在乡村人才培养中起着组织引导作用,提供相关政策保障和资金筹措。农村合作社等基层组织依靠自身力量组织乡村各类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学习,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涉农企业既是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也是人才的需求方,不仅参与提出乡村人才需求标准,还参与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并提供培训基地、专业师资等支持,为确保乡村人才培养的供需相适应提供重要支持。同时,职业院校、乡镇政府、农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各主体必须全过程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和效果评价。只有如此,才能持续有效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以人才为本
职业教育应基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培养对象的分类管理,强调对乡村人才的精准定位和分类培养,即基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结构和发展目标,实施分类、分层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乡村振兴既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职业农民、乡村经营人才、乡村服务人才、乡村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带头人等,职业院校应以人才为本,设计差异化的培养体系,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自主适应性,从而提升培养效果。二是培养标准的分类开发。培养标准开发应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变化相关联,突出以人才为本,增强人才培养标准的适用性。培养标准需分类设计,既有融和部分,也应遵循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尤其是要适应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涉农企业的发展,培养标准应随之动态调整。因此,职业院校应构建基于不同职业和工作任务的能力标准,开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标准,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差异性特点。三是培养目标的分类设计。乡村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管理应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多样性相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乡村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多样性的,要以人才发展为本。例如,针对乡村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注重学习一般性技艺知识和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而对于乡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其知识层次和创新思维都有相对较高要求,职业院校需要提供更全面、更复杂的培养体系予以支持。四是培养方式更有针对性。乡村人才振兴关键在培养各类人才,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式是乡村各类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需要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方式,职业院校应借助政府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把职业特点、技能要求融入乡村人才培养过程,真正落实以人才为本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
围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职业院校应明确各类别、各层次乡村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才为本,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以确保人才供给质量更加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标准。
(四)全方位引进各类教育平台,培养乡村高水平人才
乡村职业教育需要全方位引进各类教育平台、基地,聚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乡村人才培养所需资源,加快培养乡村高水平人才。一是创建乡村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引进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应用于乡村职业教育,积极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交流活动,开拓乡村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培养高水平乡村人才。二是依托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创建乡村人才培养教育专业平台,开展专业课程学习,解决乡村人才培养中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三是深化“政校企”乡村人才培养合作,依托乡村特色农产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建设乡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技术培训,多方协同育人,培养高水平乡村人才。
总之,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是提高乡村人才供给质量,关键在于培养乡村高水平人才。职业教育应依托各类实践实训教育平台,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懂农业、有技术、会经营的高水平乡村人才。而高水平的乡村人才则可以进一步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需要把培养乡村高水平人才作为共识,才能形成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内聚力,而加快乡村职业教育平台建设,才能适应乡村高水平人才培养要求。乡村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入所需各类教育资源,转化应用于乡村人才培养,同时,积极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变化、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满足乡村人才振兴对乡村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乡村人才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指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0-56.
[2] 徐春梅,吕莉敏.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追求与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32-37.
[3] 宋亚峰,许钟元.高职专业群系统与区域产业系统的耦合关系及时空差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7):53-61.
[4] 侯杰,彭亮.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1,37(5):74-77.
[5] 潘军.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基于耦合协调视角[J].教育与职业,2023(2):73-80.
[6] 欧阳修俊,谢水琴,曾雪.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逻辑与路向[J].当代职业教育,2021(4):19-25.
[7] 陈明霞.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1):21-27.
[8] 唐语琪,那晴,尹俊梅,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2):41-43.
[9] 马建富,蔡巧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作为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18(42):7-12.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