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养老——养老新选择

2024-09-19 00:00:00徐佩玉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4年8期

近两年,跨城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老人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搬到周边环境良好、生活成本较低的市县,开启新的晚年生活。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区域一体化加快、城际交通更快捷,使跨城养老成为一种养老新趋势。

老年人有意愿,养老机构积极性高

天津盘山脚下有一片居民区,小区入住率近八成,其中不少住户来自北京。64岁的刘大爷说:“我在这里买房就是为了养老,我看中了这里环境好、物价低。”刘大爷告诉记者,小区有便利店,每周县城里还有集市,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好几位老同事、老朋友也在这个小区或者周边小区买了房,大家时不时串个门、聚个餐,不会感觉孤单。”刘大爷说,“子女每半个月来一趟。他们从北京过来,1个多小时就到了,挺方便的。”

“我在北京住的是楼房,但一直想有个小院,种种菜、养养花。”刘大爷在天津的小院有100多平方米,一半用来种花,一半用来种菜,既有赏花的浪漫,又有田园的趣味。“我家有一条10岁的边牧犬,在北京每天只能晚上在小区里遛遛,在天津它可以在自家院子里撒欢,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67岁的北京贺大爷同样选择在天津市蓟州区养老。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有盘山风景区,可以登高望远,还有独乐寺、千像寺造像、黄崖关长城等风景名胜,休闲娱乐选择很多。“我们邻居有很多都是北京人,退休后把北京的房子卖了或者租出去了,住在这边,大家有时约着一起爬爬山、打打牌。”贺大爷说。

还有人选择跨城住进养老院。

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是天津首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目前有72位北京老人入住。这些老人中有的是从北京市昌平区的养老院搬过来的,看中了这里的“屋”美价廉;有的是老两口一起入住,看中了三室一厅的大户型和贴心服务。离北京更远一些的河北省秦皇岛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一个月的费用为4000多元,配备了护士、西医、中医等专业人士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管理,还有多种社团活动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老年人跨城养老意愿强,养老服务机构承接的积极性也很高。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河北省各养老机构共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到河北旅居养老的达59万人次。

探索区域一体化养老

老年人选择跨城养老,一方面是因为性价比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区域一体化发展迅速让跨城养老更便利。

多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在跨城养老时首先会考虑环境和成本。

选择在广东惠州养老的深圳陈阿姨说:“晚年生活就是用来享受的,首先要环境好。”她所说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自然环境,例如小区大、绿化好;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环境,例如医院、超市、银行等配套设施齐全。

在成本方面,大城市养老成本高,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入住养老院,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年人选择去邻近的小城市居住,既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又方便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照顾。

刘大爷说:“我们在这里买房已经有六七年了,眼看着小区周边的设施越来越丰富,蓟州区的发展越来越好。对退休老人来说,这里的生活和在大城市没有什么不同。”

区域一体化发展让跨城养老更便利。以京津冀为例,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年末,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截至目前,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6条主线、36条支线,客运总量突破100万人次。“我现在春夏秋季住在蓟州区盘古卫城小区,与北京平谷相邻,京平高速到小区门口。等2025年地铁平谷线开通,交通就更便利了。”贺大爷说。

医疗方面,京津冀推动社保“一卡通”建设,区域内的三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已被纳入互认范围,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而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41个城市的超2万家医疗机构,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等医保事项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同城化。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养老。2024年3月,北京市民政局、天津市民政局和河北省民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京津冀养老政策协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同等享受三地扶持政策支持。京津冀区域获得等级(星级)资格的养老机构,符合三地相关政策条件及适用范围的,可同等享受失能老年人入住机构床位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医养结合、人才培训等支持,京津冀各级民政部门应依据各自的扶持政策给予相应等级(星级)养老机构支持。

有望成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显著特点:

一是基数大、速度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6亿。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

二是底子薄、负担重。专家分析,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已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中国的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出现了城乡、地区差异加大等情况。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对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新挑战。

跨城养老能均衡区域养老资源配置,也能更好地满足一部分老人的乐养需求,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下,银发一族的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业内人士指出,一家能够承载跨城养老需求的机构一定要有过硬的服务能力。老年人选择跨城养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同样的价格能够购买到更好的服务。在提供医疗养护等方面服务的基础上,还应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专家建议,可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延伸,统筹区域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

随着交通和政策畅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以及养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跨城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有望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