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蛤蜊,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肥嫩的肉质和鲜美的味道。但是在波兰,蛤蜊还承担着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担任城市自来水的“安全小卫士”。
在波兰首都华沙,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其母亲河维斯瓦河。为了监测维斯瓦河的水质,自来水处理厂的科学家尝试使用过多种仪器,但效果都不够理想,直到“请”来了蛤蜊。
蛤蜊对居住环境的水质要求非常严格。当水质好时,蛤蜊会张开贝壳,让水流通过,同时用腮丝上的纤毛过滤出水中可供食用的微小颗粒,将自己养得白白胖胖;当水质不好时,蛤蜊则会合上贝壳,减少水流通过,哪怕饿肚子也决不妥协。蛤蜊的这种特性被科学家发现后,科学家决定,将水质监测这项工作交给蛤蜊这名“新员工”。
那么,蛤蜊是如何“入职”的呢?
首先,科学家会到干净的水域捕捉蛤蜊,把它们带回实验室,并给予其两周左右的适应期。之后,就是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即开展校准工作。对于通过“培训”的“新人”,科学家会给它们配发“工作装备”,即用一种无害胶水在其贝壳上粘一个带磁铁的线圈;然后给它们安排好“工位”,即一个装有磁场感受器的水族箱。至此,“新手”蛤蜊就可以“上岗”了。
每只蛤蜊都不会孤军奋战。通常,每个水族箱里会同时安置8只蛤蜊,如果其中6只以上关闭贝壳超过4分钟,就会触发警报,自来水处理厂便暂停供水。
每只蛤蜊只需要“工作”3个月就可以“退休”了。科学家会将它们放生到原本生活的水域,还会在贝壳上做上标记,以防它们被再次“雇用”。
如今,波兰约有50家自来水处理厂使用蛤蜊监测水质。虽然很多自来水处理厂都拥有精密的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但蛤蜊仍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优秀的“水质监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