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网友,在67岁老人的短视频账号“问诊”

2024-09-19 00:00:00朴云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4年8期

67岁的安徽人苏红星越来越忙。他总是一副火急火燎的模样—赶火车,赶飞机,到全国各地“出诊”。赶路的间隙,他见缝插针,掏出手机,在“抖音”平台上“坐诊”。

在他的“抖音”账号“种果树的苏老师”的评论区里,果农的求助从全国各地呼啸而来。他们会上传一张张果树的照片,询问:“苏老师,这棵梨树是什么病?”“可以帮我看看吗,我家这桃树是什么病?”

苏红星点击照片,放大,马上就能瞧出门道,回复:“锈病。”“介壳虫病。”……

有这种即时诊断的功夫,依赖于他钻研了20年的农业技术。苏红星曾是安徽省宣城市的科技特派员、园林技术员,每年为全国 200多户果农提供指导和培训,是果农交口称誉的“土专家”。

两年前,苏红星开始尝试在“抖音”上做科普。他在一则短视频里说:“你们有关于果树的问题,拍照片发给我,我来判断、‘开处方’,帮助你们解决种植中的问题。”接触短视频前,苏红星已经在全国各地指导了2.7万多户果农。经过两年积累,他吸引了40万网络粉丝,短视频累计获赞超过179万。

“全网最接地气的专家。”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的果农詹玉生评价苏红星。两年前,苏红星第一次到访他的果园,给梨看病—他种的翠冠梨枝条繁密茂盛,却不结果。

苏红星站在果树前,说这棵树的枝条角度没打开,导致果台不结果,反而冒出了生育枝。他一步步演示应该如何修剪,附近的果农都围过来看。

苏红星请詹玉生拍下了“看诊”全过程,次日发在了“抖音”平台上。苏红星的短视频风格都很接地气。每到访一处果园或农场,农人就是他的摄影师。苏红星或站在果树前,或跪在花盆边,挥着手讲解,声音沙哑,语气激昂。讲几分钟就发几分钟,也不做过多的剪辑。

这些充满了农技术语的视频有着不低的浏览量。一条讲用洗衣粉治蚜虫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300万, 一条讲如何治理天牛的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1000多万。苏红星的粉丝中,六成以上是果农,年龄以五六十岁居多。一到周末或假期,评论区里的果树“问诊”请求就开始激增,因为老果农大多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只能在孩子回家时让他们代为询问。

“树不会说话,但我能听懂叶子的声音。”苏红星说。通常,只要看一眼照片中的叶子,苏红星就能“开药方”。害虫是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春季的蚜虫、南方红湿土里的螨虫,个头虽小,但危害极大。

詹玉生就是从“抖音”上找到这z7Yxell73YOVhLaD5UhyFw==位“果树医生”的。他经营果园几年了,投入了上百万元,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水果品质也不行,病虫害猖獗。果园长期收不抵支,难以为继。

这两年,一有“疑难杂症”,他就邀请苏红星“出诊”,果园里的果树品种越来越多,产量跃升,规模从原来的50亩扩展到了300亩,亩产值也由3000元增加到了8000元,一年增收上百万元。

附近的果农看到后,也开始效仿种植。这两年,这一带的果树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几千亩。这里资源丰富,土壤里含有富硒矿,但此前因为缺乏技术指导,一些林场只能任由果树自生自灭。

詹玉生告诉苏红星,10公里外住着一个农户,他种的20亩桃树不挂果,找不到原因。这个农户几年前因胃癌做了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也不能外出打工。苏红星听闻,抬脚就要赶去,说“那一定得帮帮他”。

原来,那位农户留错了结果的枝条,使得原本能产150斤桃子的树只结了20斤,一年亏损达十几万元。苏红星手把手教他怎么动枝修形。因为不放心,隔了两天又去了一次。这个农户后来也成了苏红星的忠实粉丝。

在果农口中,苏红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受邀“出诊”,他不收费;他们想把丰收的果实寄给他,他也不给地址。有时起了兴头,他还会搭把手,帮忙干活。有一次,他就在詹玉生的农场里干了10小时农活。

在一个视频里,苏红星分享了自己开“抖音”账号的初衷:“把十几年的经验分享出来,让大家少走弯路,从坑里跳出来。”

经验都是他过去20年里,走弯路、踩坑,一点点积攒起来的。2004年,这个从没拿过锄头的门外汉推开了农业种植的门。在这之前,他从部队转业,在供销社当经理。20年前,因为妻子生病,他承包了一片果园,想尝试自己种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果园在一片荒山上,他花了大力气从10公里外运来肥土,改良土壤,种植了水果和草药。

起先,他照着书本,按图索骥,但问题频发,让他手忙脚乱。后来,他开始下笨功夫,四处取经。他去适合果树生长的地方找到种得好的果林,苦等果园主人来,以便请教经验。为了找到一个丰产苹果园的园主,他带着一份报纸每天守在苹果园门口,天亮就来,若园主未来,他天黑才走。

为了学会种宣木瓜,他费尽周折。宣木瓜是宣城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在2700年前的古书里就有记载。但怎么种它,却没有资料可供参考,也没有老果农能讨教,苏红星只能在西北林业大学每年的公众开放日去问询。一位教授被他打动,向他传授了自己多年研究苹果的心得—木瓜和苹果都属海棠科,可以借鉴。后来,这位教授又建议他改种适合安徽气候的桃树。这促成了苏红星后来对桃树种植的深耕。

“我的经验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寻找解决方案。”一取回经,苏红星就埋头在果园里实验。一次次突破,带给他通关、解谜般的成就感,“和农民秋天丰收时的心情一样”。苏红星对种植的兴趣日益浓厚,需要挑战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逐渐成为农林圈子里的“土专家”。

2015年,苏红星开始四处巡回指导农户。“学种宣木瓜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只靠自己摸索时间太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可能要遭受不少损失。”

农技知识的传播需要打破壁垒。以往,有人怕“带出徒弟,饿死师父”,对丰产的经验总是讲一半,留一半,苏红星则毫无保留。在田间讲完,他会再在“抖音”平台上发视频,把农技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他做培训从不用讲稿,张口即来。他的粉丝中,还有农林专业的学生。他的120亩果园里,种着油茶、桃子和木瓜,现在已成为西北林业大学学生农耕实操的基地。

苏红星到访过一个山西粉丝的700亩果园,园主在“车厘子热”之下,投入了3000万元种植车厘子,果树却不挂果。他按书上教的办法做,收效并不明显。苏红星告诉这位园主,书上讲的车厘子种植知识是基于辽宁的气候,在山西种车厘子要因地制宜。经过细致的指导,这位种植户每年的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

“我的方案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给我最大的回报。”苏红星说。

苏红星身体硬朗,即使在冬季,他仍然维持着高密度的巡回指导,把农技知识带到田间地头。一年之中,他有300来天奔走在路上,足迹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

春节后,他就在全国“追着春天跑”。先到海南,再到广东、云南,然后一路向北,最后抵达东北地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进入春耕的时间不同。“做农业,要抓住每个生长的节点。”因此,他总是火急火燎。

苏红星说,错过了春耕,果树不能保花,就结不了果,“果树的季节管理比农作物更重要,农作物耽搁一次最多一季就能恢复,果树一耽搁就是两年”。他的短视频也跟着节令走。每种农作物到了关键的节点要做相应的季节管理,他就会发一期相应的视频。

开始发短视频后,苏红星更忙了。他安徽口音重,怕网友听不懂。对他这个农技专家来说,发视频最难的环节是配字幕。他没上过学,到部队后才自学了文化知识。因为不会拼音,配字幕时他只能在手机上用手写,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配一次字幕,通常要耗去他1小时。但他乐此不疲。

为了让农技知识能更好地传播,苏红星颇费了一番心思。收获果实后,果农原本的习惯是对果树不闻不问。他打比方对果农说,这时要施“月子肥”,做营养管理,“因为果树落果就和女人生小孩一样,消耗了大量能量,需要及时补充”。

最近,苏红星做了一场直播,讲解如何用生态肥种植农作物,最高峰时有1.5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有人评论:“这才是农民需要的农业专家。”“讲了农民的心里话,也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这让苏红星感到欣慰。以前,他的一场线下培训最多只能覆盖200多名农户。下了课,农户们往往意犹未尽,把他团团围住提问。现在,借助短视频和直播间,农技知识的传播打破了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