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是冬天。窗外寒风呼啸,天阴沉沉的,感觉像大雪压境。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我窝在沙发中读着关于大海的书,内心世界也充满着期待。我从小生活在平原水乡,见惯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也去过广漠的北方,体验过“大漠孤烟直”的苍凉与辽阔;唯独没有见过大海,所以对于写大海的书也很留意。
面对这样一部不太长且情节相对简单的小说,我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读完了。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感觉到来自一股精神的力量让我的心绪起伏不平。借用福克纳的说法:“那个老人,一定要逮住那条鱼然后又失去它;那些鲨鱼们,一定要把鱼从老人手里夺走;是他创造出这一切,爱这一切,又怜悯这一切。”
这是海明威的“大海”。如果从“要了解一个作家就从了解他的作品开始”的话,那么单看这部作品,海明威肯定是热爱和了解大海的。他的笔触一刻也没离开过“海水”“海滩”“鲨鱼”等与大海有关的事物,那么真实。在大海的深处,老人八十四天出海依旧空手而归,但他仍旧要继续出海,且也是前途未卜。那一刻,我能想象出老人的孤独,他无人陪伴,只身在无边无垠的海浪里漂浮。“大海仁慈又美丽,可是她也会突然就变得极其残酷”,因为老人最终只“收获”到一具鱼的骨架。
这部小说有着很强的象征意味。它既在行文过程中艺术地表达出大海象征了什么,也会用“旁白”式的语句加以“强调”,比如“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苍老的,只有他那双眼睛除外。他的眼睛蓝得像海水,欢快而不屈”。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整部小说中恰到好处地出现过多次,我觉得这更像是海明威对大海的眉批。他通过这个故事最终告诉世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这个层面来说,身陷大海中的老人就演化成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符号,这是正向的道德书写,是文学意义之所在;也更像海明威自己的人生宣言。
还有伍尔夫的《海浪》,也是以大海作为小说书写的底色,用“海浪”的起伏沉落来比喻人的一生,实在不算新鲜;可比喻的妙处并不在于把甲比作乙,而在于如何去比,以此挖掘相似事物之间的秘密联系。阅读过程,就如同被抛掷在浪花翻滚的海面上,那些睿智深刻而精美的辞藻就是一排排激越的浪花,排山倒海般扑来。一阵阵充实的晕眩塞满了身心,词语的秘流弯弯曲曲地渗入体内,以至于想成为作品的本身。
又想起钱钟书的《围成》也是由大海开卷,几个月的海上归航,时间漫长且充裕到可以在无边风月中谈一场完整的恋爱。而这一切就是因为大海的辽阔无边,在物理的时间中,仿佛大海用宽广的胸怀收纳了一切……
读着这些小说中所呈现的大海,作家似乎都贴上了自己的标签,亦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主观认知。只是文字的力量,在不同的作家那里赋予了大海不同的面貌与内涵。
而真正的大海于我依旧是云山雾罩。
我与大海的初次相遇,是因为工作关系,到嘉兴乍浦港采访。
起先走马观花般的看了港口的水上作业平台。眼前所见大海让人有些失望,海水浑浊、微风细浪,除了停泊的巨大海轮以及陌生的海腥味,唯独不见大海的宽广与辽阔。这与我心中所期望的大海相去甚远。行走在塔吊、行车、集装箱与甲板组成的泊位上,听着装卸的噪音,感觉连涛声都像巨兽疲惫的喘息。
走下作业平台后,陪同采访的工作人员说,别看码头风平浪静,这可是浙江北部出海口,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也是杭州湾北岸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域且辐射到周边城市的出海通道;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条件,已建成了集装箱、散杂货、液体化工等各类码头万吨级泊位以及千吨级泊位十多个。
听着这些工作性的介绍,我忽然明白,这里虽不见大海的辽阔,却是承载着浙北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梦想,驶向辽阔大海再抵达世界各地贸易的始发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站在大海的边缘也是杭州湾的入海口,面向大海的深处,甚至触手可及的海水也曾掀起过巨浪。之后在一片滩涂,我用相机拍下面朝大海方向的照片,用作我见报稿件的压题照——高悬的吊机、泥泞的滩涂、水天一色的大海,留下了无限的畅想。
而我再次面对大海,则完全是一次旅行。与前次因工作接触大海比起来就轻松愉悦了许多。去舟山群岛的东极岛,首选从沈家门坐渡轮前往,将近一个小时的航程。这种渡轮有三层,体型相对大一些,每天早上和中午往返于沈家门与各群岛之间,是岛民与游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渡轮越往大海深处航行,海水就变得越来越蔚蓝和清澈,有两三只海鸥追逐着我们翩跹紧随,它们忽高忽低地盘旋,与滔滔的海浪组成了大海的节奏。我站在船头极目远眺,除了一些黛青色的岛屿零星露出水面,前方的海平面只剩白茫茫的一片。这就是我期待的大海模样。我感觉那一片未知的水域肯定藏有惊涛骇浪。我们乘坐的这艘渡轮,也只如一叶的沉浮。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真的如沧海一粟,渺小而脆弱。眼前的这座岛屿同样也是如此,像泅渡者,只露出了头颅。
岛屿的面积并非很大且与海面的相对高度也不过百米。岛上的原住民以前都是渔民,零散筑室于湾岙。世代打渔,搏击风浪。既承受着孤独,也享受着大海的馈赠养家糊口。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很多岛民开办起了民宿,祖辈们风雨飘摇在水上的生活方式成为旅游体验的卖点之一,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呀。
我漫步在环岛山路上,四周都被蔚蓝的大海包围着,呈现于眼前的海岛岸线曲折,多湾岙,湾岬相间,岬角狭长,这样的形态完全符合艺术的审美。在曲折的水泥路两侧,见着很多植物,与内陆的差不多,只不过比它们干净,茎叶上没有一丝灰尘。许多植物都开花了,红的、黄的、蓝的真相吐艳,引来蜜蜂蝴蝶翻飞于花丛中。我想,它们是怎么飞越几十里海水来到海岛的呢?虽然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但这里有辽阔的视野,洁净的蓝天白云,所有这些都适合休憩身心,让心灵变得宽广而博大,装下大海的涛声久久回荡。
让我惊叹的是,曾经闭塞的海岛,竟然兴起了“渔民画”。在半山腰的村巷里,我无意中走进一间老房子,见墙面挂着许多类似装饰画的画框,画的主题皆是海岛的“渔生活”。见一年轻姑娘坐于堂内,并与之攀谈起来。原来这些画作皆出于她以及她的团队。
姑娘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却凭借一腔热情打开了渔乡风情的美丽画卷。这些画作以大海为背景,以渔民的生产、生活为题材,表现手法既没有传统民间美术的平实中庸,也不受学院既定规范的约束,有着大海的自由随意和纯情流露,天真可爱,诗意盎然,个性鲜明。这些画面所呈现出的质感,有着浓郁的装饰意味。
由于职业习惯使然,我特意找到当天值班的镇干部了解,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渔民画是镇里扶持的文化项目,无论是丰富的题材,还是鲜明的地方特色或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海洋文化中的一块品牌以及民间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也确实充分感受到了这座孤悬海上的海岛的文化氛围。这里有茶吧、咖啡厅、歌舞厅。每当夜幕降临,岛上就亮起了霓虹,满眼璀璨。爵士乐与流行乐曲相继响起。露天坐在海边,品着茶、喝着咖啡,一边感受着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一边听着大海拍岸的涛声,这样的混搭组合,别有一番风情。
我坐在夜晚海边茶摊上,回想着白天所经过的山凹所见,一个很小的渔村,十几户水泥房子早已人去楼空,一片荒凉。好在有密集的藤蔓缠绕覆盖着它们,用蔓延的绿色与山体融为了一体。猜想着渔民以前单调的生活,选择用“离开”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换种方式与大海朝夕相处,在远离陆地的海岛上植入与祖祖辈辈遵循的渔民生活迥异的都市休闲文化,这是大海的甜蜜与层次。
现在的渔民出海捕鱼基本是表演性质的旅游项目了,由渔民驾驶渔船出海,游客或钓或参与网捕,无非图个新鲜和乐趣。不过话说回来,海岛海鲜之鲜美皆因刚从海里捞起,这边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我住的这家宾馆,紧邻港湾码头,平时风平浪静,岛内的渔船都停泊在此处,在落阳余晖里,感觉是大海镀上了悲悯。为此,我曾写过一首《与大海相处》的诗,现抄录如下——
在岛上时,四周海水滔滔
海风腥咸;陌生的气息能打破内心的
宁静。前方比深渊还深
牡蛎、海星、八爪鱼……
藏身于此。渔民收获却难以入侵的水域
渔船的马达声声,也是路过
滴漏的柴油,飘散水面
出海的印迹难以融入海水
而岛屿是大海的骨头
渔民的家园;避风港湾一如
大海的胸怀,波涛起伏的温顺
在夕阳的余晖中镀上悲悯
诗中所呈现的大海,只是我片面的主观感觉,远未及大海的深邃与神秘。不过,来到海岛,于味蕾之间去感受一下大海还是一桩美事的。
宾馆老板在门口支起大排档,养在盆中的海鲜皆活蹦乱跳,有各种贝类、海鳗、海鲈鱼、石斑鱼、八爪鱼、海胆、海星等,大部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活体。烹制海鲜也十分简单。就拿清蒸鳗鱼来说,就放点盐和姜片,出锅趁热吃,那味道真是鲜美无比呀。后来我们回去的时候,在沈家门的海鲜大排档再吃海鲜就不如海岛上的鲜美了。我想,这也可能是心理作用使然吧?
从海岛回来后,我就开始迷上了手机里一些“赶海”的视频。等潮水退去,滩涂露出了,这些滩涂专业上称为潮间带。一些来不及随潮水退去的鱼类、贝类陷在水坑里或淤泥里,被赶海人捉了去,变成鲜美的盘中餐,简单烹饪后就大快朵颐。曾经有段时间,渔民通过“赶海”的方式,能拾捡到大量的海产品,养活了自己和全家人。
这样看来,身在海边的人是有福的,他们享受着大海的宽广和辽阔,更享受着大海无私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