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真心的笑过了?
当我第一次在电影《深海》中听到南河对参宿说:“你的笑不是真心的”这句话时,我也很想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真心地笑过了?
很多人看过电影后都在感慨,自己可能永远也遇不到自己的南河。确实,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妖魔化”,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只要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大多都会被身边的人逐渐疏离,甚至是被曾经最亲近的人用“矫情、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一类的词汇推向深渊。这也是我们会认为“南河”可遇不可求的根本原因。
可抑郁症就是不开心这么简单吗?笑又是否代表着真的快乐呢?
我想,比起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讽刺教育,我们更应该真正地了解抑郁症,学会听见他们的声音。
24岁,距离青春懵懂的18岁和而立之年的30岁一样近,一半活力一半成熟,拥有无限可能。而那个女孩在24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遗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真的很对不起大家,我真的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
那个女孩叫郑灵华,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给病床上的爷爷看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照片里的她染了粉色头发。随着照片被各个平台的营销号为了博取流量而进行新的转述,无数污言秽语穿过屏幕袭向郑灵华,有人骂她是红毛怪,有人指责她染发不正经,有人批评她不配做老师,还有人攻击她生病的爷爷。
很难想象,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她染了一头粉色头发。
郑灵华被网暴到抑郁,最终在和抑郁症抗争了半年多后,郑灵华自杀去世了。而当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依旧有无数的人用“心理承受能力怎么那么差”“自己心理有问题还怪别人”“受不了就别发照片啊”这样的风凉话发表着自己的“高见”。他们无法站在郑灵华的角度看待这个女孩儿当时所看到的世界,反而化身“深海大饭店”里的食客们,通过喝下这碗“疙瘩汤”获得茶余饭后的快感。就像电影中参宿的父亲根本无法懂得参宿为什么会抑郁一样。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抱有这么大的敌意和不解?为什么听到抑郁症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敬而远之?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你愿意和抑郁症患者做朋友吗?”
很多回答都在说:“别和有抑郁症的人做朋友。”
不得不承认,跟抑郁症患者相处真的很累。你要拼命发光去照亮他,可最终你会发现,事情还是会往糟糕的方向发展,你内心明白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你的错,但仍然无法抵挡那种一起被拖下去的无力感。
有一部分人因为疲惫而离开,就会有另一部分人因为爱而留下,那些人即使看到了抑郁症患者内心的脆弱与不安,也仍然选择抱紧抑郁症患者,说一句:“我会一直在。”这也是看完电影《深海》后每个人都会期待身边出现的“南河”。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不同阶段的至暗时刻,出现了三个“南河”。
第一个“南河”,他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在我被人生中第一个“丧气鬼”裹挟时,他深深地感受到我的绝望和无助,抑郁症没有特效药,他只能不断地用言语来治愈我。虽然那时他的安慰能给我带来的帮助极其有限,但我会因为感受到他的“光与热”而去试着让自己开心一点。不过很遗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持续地发光发热,直到黎明的到来。
第二个“南河”,他是一个稳重细腻的人。遇到他时,我更像长大后的“参宿”,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想法,因为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保护机制,把自己包裹得越紧,才不会被别人发现软肋。就像电影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有的人孤独得像深海的鱼,连崩溃都是静音的。”可是他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寂静。初识之际,他很难相信眼前这个爱笑爱交流的女孩儿,内心是抑郁的。相处之后,他说我像“郁金香”,郁郁、金贵、很香,我听到这样的形容,忍俊不禁。原以为在我一次次的试图推开中,他会失去耐心转身离开,可是他很坚定地留下来了。
那时候,我的情绪就像时好时坏的雷阵雨天气,无法监测预报,总让他摸不着头脑。有时候我会很长时间不想跟他说话,视频通话时也会一个人安静地看着屏幕里的他流眼泪,他问我什么,我什么都不说;有时候我会突然发火,然后对他恶语相向;有时候,我还会突然问他,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带给过他太多这样无厘头的负面情绪。现在回想起来,我却会大笑着问他,当时是怎么承受住这些“情绪垃圾”的。他告诉我,他那时害怕极了,生怕哪个瞬间会让我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而自己除了能将我的微信置顶,尽可能及时回复我的消息,跟我分享生活中的日常,在我不开心的时候不断引导安慰我,什么都做不了。哪怕是现在,我们每天晚上依然会打一通很长的电话,而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倾听者。
如果说日常的情绪低谷期是一片乌云,那么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就是充满阴霾的整片天空。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很难与抑郁症患者感同身受,他们不知道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多少次自我否定后,又是以怎样一种心情竭尽全力地活着。因为身处过阴霾之下,所以我深知“南河”愿意留下的难得。当抑郁症患者发出求助信号时,我们能做的极其有限却又极其简单,一个拥抱、一句“我会一直陪着你”就能为他们驱散一丝丝阴霾。
也许此刻,你身边就有亲人或朋友在对抗抑郁,我们不用满世界寻找特效药,也不用怨天尤人,因为作为亲人、爱人、挚友,你就是他最好的解药——“南河”,请再多给他们一点耐心,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
愿我们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我们都能温柔地对待他人。
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深海》,走出电影院时我们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无比坚定地认为,最终拯救参宿的其实是来自她内心的自救意识,也就是参宿濒死之际潜意识里唤醒她的“南河”,而深海大饭店里的南河更像是一位“阳光型抑郁症”患者。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初遇参宿的南河是小丑形象,他脸上的笑脸就像一个面具,面具之下,是向下的嘴角。影片中南河的言行大部分时候是笑嘻嘻的,但是还有一个隐藏细节,南河所穿的球鞋内外侧图案是不同的,外侧是笑脸,内侧是哭脸,对应了现实中他小丑的身份,把欢笑带给他人,把悲伤留给自己。阳光型抑郁症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拥有“魔法”的生活家。他们看上去好似拥有乐观以对的魔法,其实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一个阳光型抑郁症患者治愈了另一个讨好型抑郁症患者,参宿和南河都是善良、心软,却又心里拧巴的孩子吧,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内心痛苦又无可奈何。我想,努力扮演着身边最好最温柔的开心果也一定很累吧。
不管是拥有“魔法”的生活家还是裹紧“红帽衫”的小刺猬,如果遇不到上文提到的那两种“南河”,那么第三个“南河”,就是自己。
我们是参宿,也是自己的南河。
我们在生老病死的离别中徘徊,在工作的重压之下得不到喘息,在与人交往的疲惫里勉强微笑,在傍晚时分看着天色渐暗,体会着空落落的孤单。但渐渐地你会发现,在这世界的每个角落,那些挣扎于社会的成年人,都曾有一瞬间想过一了百了,也在某个时刻感觉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但最终把打碎的自己,一点一点收起来,黏回原来的样子。
有些事情也许永远无法忘记,但或许可以把它留在“深海”,勇敢向前。就像影片中南河对大家说的那句台词:“英勇的船员们,请各就各位,我是船长南河,前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最后的这段路可能不太好走,但是我请求大家,一定要鼓起十二分的勇气,前进!”
期待所有人都可以摆脱唉声叹气的自己,做自己人生的小太阳,投一束光,去照亮脚下、照亮充满希望的远方。
最后,希望你以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