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一名源远流长,在琼西、琼北、琼南都曾有过驻足,充满了传奇。那么,“崖州”到底有着怎样的缘起缘落?且让我们通过地名故事,来梳理一番崖州的历史沿革。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高光时刻,大汉王朝挟在西北横扫匈奴开疆拓土之余威,又在海南岛设置了珠厓、儋耳二郡,归由交州刺史部督察。很多人望文断义,将此时的三亚之境归入珠厓。事实上,当时的珠崖郡位于琼北,从地缘来说,三亚只能属于儋耳郡管辖,明代《正德琼台志》的“州县沿革表”就明确归之为“儋耳郡地”。29年后,儋耳郡被裁撤,短暂地并入珠厓郡,三亚大地在这时才有可能隶属珠厓郡。
珠厓之“厓”,可视作“崖”的原始字,后来普遍写成“珠崖”。史书解释:“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说白了,就是“珍珠海岸”的意思。二字的出处,恐怕来自荀子《劝学篇》中的句子:“渊生珠而崖不枯”。即生长珍珠的水域永远不会枯竭,表达的就是学无止境的意思。
后来由于汉朝对海南岛统治的不稳定,加上后来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珠崖作为行政区时隐时现。直到南北朝之梁武帝年间(公元535—546年),岭南冯冼家族登上历史舞台,在富有远见卓识的冼夫人影响下,高凉太守冯宝上奏朝廷,鉴于海南没有州级行政区,为加强对海南岛的管控,提议在儋耳故地设置行政州。奏书获得了朝廷批准,海南设州,取“珠崖”中一字,命名崖州,统领整个海南,州治就在今儋州市境内。
这就是崖州的真正源头,与早期的珠崖没有太大的传承关系;“崖”的本义也发生了变化,更多代表边地区域的意思。因为南北朝以来,位于今越南境内曾经隶属中原王朝的九真、日南二郡,已不受王朝控制;剩一个交趾郡,其郡治纬度亦比崖州治署靠北。在此后历史长河中,崖州大多时期就是中国最南方的行政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改州为郡,崖州又被珠崖郡取代,级别基本对等。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析西南地区置临振郡,领延德、宁远二县。临振郡使三亚在历史上升级成为跟今天的地市级别差不多的行政区,是后来振州和崖州的前身。此时,海南岛为二郡治理,《旧唐书》则记录为三郡治理,即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分别管辖着海南岛的北部、西部、南部,这也是海南岛西部要比东部先一步开发的直接例证。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行政区再次“去郡改州”,海南岛真正一分为三,分别从珠崖、儋耳、临振中取一字,设置崖州、儋州、振州。大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海南岛设置崖州都督府,统管海南三州,隶属岭南道。这一时期,振州成为琼南行政州,以三亚为核心,东部辖地一度包括陵水县,西部辖地一度包括东方市南部区域。这时的崖州为琼北之州,是崖州都督府的驻地,风光无二;因而,这一时期崖州成了海南岛的代称。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为了有效控制海南岛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将在崖州境内新成立的琼山县分割出来,向南开辟土地增设琼州,为下等州,由崖州都督府控辖。这就是琼州的起源,大大晚于崖州,带有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在崖州万安县基础上增置万安州,奠定了海南岛五州格局。这时的琼州,中心地带是以定安县为中心的海南岛中北部和西北部区域。
因为属于防御州,民族矛盾本来就尖锐,地方官员却不会化解矛盾,在初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琼州陷落;直到124年后的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才被收复。这时经历过安史之乱,琼州的长时间陷落给朝廷敲响了警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都督府便由崖州迁到当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琼州;从此海南岛上只有琼州都督府,崖州被大大矮化,苟延残喘,但也一直贯穿了整个五代十国。
北宋初,即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新的朝廷觉得琼崖二州离得太近,琼北实在没有同时存在二州的必要,作为“新贵”的琼州咄咄逼人,崖州终于沦落到被裁撤的地步。但是,“崖州”毕竟是“老贵族”,内涵深厚,弃之可惜,最终被“放逐”琼南,撤振州设崖州。
《说文句读》释意:“崖,岸,高边也!”因而,崖州的边地色彩非常浓郁,从此回归本义,成为中国最南方的行政州。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大宋加强王朝境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实行军政管理制;崖州亦不例外,先后被改为延德军、珠崖州、吉阳军,行政范围基本没有变化,非正式文书有时仍称之为崖州;其中吉阳军一名后来延续,一直贯穿了整个元朝。
到大明王朝成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海南岛地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誉之为“南溟奇甸”,崖州亦不再矮化,吉阳军被裁,崖州回归,“领宁远一县,属琼州府,隶广西,洪武三年改隶广东”。
崖州一名从此得到恢复,一直贯穿明清。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崖州迎来了短暂的辉煌,升为直隶州,即越过琼州府由更上一级的琼崖道直辖;除了原崖州区域,还划入万县、陵水县、感恩县、昌化县,与琼州府在海南岛各占半壁江山,是海南岛上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次升级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影响深远,海南岛从此被称作“琼崖大地”;后来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就大致相当于当时的崖州直隶州范围。
但是,历史在这时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满清王朝终被推翻,民国成立(公元1912)。崖州直隶州只存在七年,到这时宣告撤销,海南岛上只设一个琼崖道,后来改为海南行政区,各市县悉数归由管理,这就跟如今各市县由海南省直辖差不多了。原崖州直隶州的直管土地则设置崖县,州治成了县治,一下子失落万分。
民国时期,社会也在发生急剧变革,传统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受当时的生产力限制,宁远河口因为水浅沙淤,无法建立现代化港口,无法承接吃水量越来越大的轮船停靠。从此,崖县的经济中心渐渐转移到了更适合工商业发展的三亚河口。
1950年,海南岛解放,崖县开始大力发展工商业,县政府便于1954年东迁三亚,西部沿海地界则划归乐东县,崖县土地面积减少,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规模。到改革开放以后,崖县凭借沿海位置和优良港口,战略地位得到提升;1984年,崖县改县级市,市名由三亚取代;早期的崖县乃至崖州的治所完全矮化,成为崖城,只有镇的编制,设一个居委会和十个村委会;当年闻名全国的边地州,在这一时期几乎泡沫化了。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崖州,因为这一地区确实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2001年,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并入崖城镇;2014年撤镇设区,崖州区正式成立,回到类似民国时代的县一级编制,但土地仍只限于原崖州镇的土地。如今也只能止步于此,因为后起之秀“三亚”一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崖州的内涵无可替代,所形成的崖州文化是三亚文化的基础构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这有点像安徽的徽州,也经过矮化,也承受失落;但是,徽州文化却影响深远,辐射全国。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崖州文化正在强势回归,必将在地方文化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