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2024-09-19 00:00:00王传军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7期

摘要:近些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疾病治疗及心理辅导与咨询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局限,学校及家长普遍关注个体的心理不健康。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心理辅导,都是针对教育对象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的。这便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形式、内容、途径,还是教育对象都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总目标。为此,中职学校应结合中职生心理健康特点及问题,分析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构建一个积极而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

中职学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出拥有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然而在追求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全面发展及职业生涯的成功。伴随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中职学生所面临的心理挑战及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强化学生的心态,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却存在诸多的弊端,需要我们结合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优化及改革策略。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及需求

中职学校是指经政府部门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主要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院校等,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文凭。但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特点,使得中职生在心理发展及需求上呈现诸多独特性。首先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通常集中在15至18岁,正值青春时期。由于学生正处在从儿童过渡的到成人阶段,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所以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我价值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和追求。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但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变化,使得中职学生的情绪呈现出多变性的特征,通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极度兴奋或沮丧。在这一阶段,中职生常常表现出对教师、父母的逆反心理,他们渴望独立,不愿受到限制,同时也想融入到同龄人的“圈子”中。其次是中职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由于中职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性质,使得他们通常会面临“自卑”“厌学”“孤独”及“职业焦虑”等心理问题。其中自卑心理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或家庭背景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对生活缺乏自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社交活动。而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使其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更高的课程要求时,感到力不从心,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通常来讲,在进入中职学校后,学生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子,但部分学生却由于性格或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融入到新环境中,进而产生孤独感。此外,随着毕业临近,很多中职生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但由于缺乏对职业市场的认知,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及问题虽然与普通高中、高职院校及大学生有相似之处,但依旧存在更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厌学、职业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多变等层面。中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

二、中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是以预防心理疾病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及潜能。“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与辅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三级目标”是对存在心理障碍及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及诊断。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目标偏差的问题。首先在“一级目标”的教育模式定位上,很多中职院校难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点,引导学生开发自我潜能,而是集中精力教导学生如何处理娱乐、交友、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列出心理健康问题,然后探究问题表现形式、成因、危害,然后再举例说明,阐述有效的克服方法。诚然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帮助中职生解决各类青春期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但却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难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其次是“二级目标”心理辅导及咨询,过于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决。现阶段,有条件的中职学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师及辅导室,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或个体进行咨询、辅导。心理咨询、辅导活动也围绕心理问题来解决,来开展。然而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很多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常常呈现出被动性的特征。即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前来咨询时,才能发挥作用,不能提前识别并积极为全体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从理论的层面出发,心理咨询辅导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并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与职业有效地匹配起来,辅助人的生涯规划,引领学生更好的活着。但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却显然偏离了重心。最后是三级目标心理治疗与诊断偏重病态的消除。在诊断及治疗中,学校常以疾病和非疾病标准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否,只要被纳入到疾病范畴内,就属于病患及不正常。而在治疗偏重疾病上,又常常忽视学生的潜能,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薄弱

由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以疾病预防、治疗及咨询为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出现贫瘠化、教育对象对立化及教育资源枯竭化等问题。在教育内容上,现代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但却在教育形式与内容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注重预防并解决学生各类心理问题,从而忽视对学生潜能及普遍性能力的发掘。部分专家认为,虽然中职教育内容涵盖意志力培养、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以及行为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常常忽视中职生的个体差异、阶段性特点,忽视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及体验的开发,过于关注问题的“消极面”。譬如在人格培养中,常常以学生的人格问题为主,缺乏对学生人格的正向引导。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聚焦于“问题导向”,出现贫瘠化的现象。其次是教育对象的对立化。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中职学校常常以心理问题、疾病为取向,以心理辅导、疏导、批评为主,促使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对立起来,而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情感教育的方式,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疏导学生,提升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最后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枯竭,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向,可以使心理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文化课教学融合起来,渗透到家校共育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但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教育模式,却过于集中于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心理咨询及引导,难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建构策略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及疾病,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能够结合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及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水平。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却存在以疾病为导向的问题,致使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出功能和作用。为此,我们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强调对学生潜能的发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首先是整合培养目标。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心理咨询目标,我们都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到“本源”,要激发中职生的内在激情,发展其综合技能,使其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在这一目标的指向下,心理健康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及乐观态度,强调对幸福、勇敢等个性特质的培育,从而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使其正确看待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评价目标的角度出发,中职教师应评价群体及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如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及乐观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自我感受等,通过优化评价目标的形式,引导教师发掘学生的潜能及品质,以积极健康的姿态应对社交、学习及职业发展中的压力。最后从干预目标上,“心理健康咨询者”应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或寻找能够增强学生感受的小环境,帮助学生纾解负面而压抑的情感,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质量。而在医院干预中,治疗者应为患者提供一个积极的心理导向,不仅要对缺陷及损害部分进行修复,更要持续发掘患者的“力量”及“潜能”,使其获得自我疏导、治疗的能力。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被动的方式预防及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引领其自主抵御、修复、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及疾病。所以在心理健康模式优化中,中职学校要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全面丰富、优化、完善教育内容、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应引入审美教育理论、资源,从美育的角度出发,优化“人格发展” “意志力培养”“情感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良好行为的培养”等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发掘、体验到人际交往的美好和自我发展、提升的必要性,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树立健康、远大的理想,提升自身的积极健康水平,有效应对各类人际问题、自卑问题、学习问题以及青春期问题。而教育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继续夯实课程教学基础,还要引入融合教学模式,即深化与专业教师、班主任及教育管理者的联系,通过沟通交流,让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培育的不同环节及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潜能、强化自身的幸福感及满意度。同时,教师应构建心理健康数据库,详细记录学生的幸福感、安全感、心理状态及各项潜能的发掘情况,通过大数据技术识别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时为其提供可靠的心理咨询、帮扶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三)优化师生关系及发掘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情感体验、情绪调节、理念认同、心灵沟通、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全品格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中职心理教师应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体验”“情感”及“思维”,关怀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情感教育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能自觉、积极地将自身所面临的烦恼,反馈给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掘全体学生的潜能及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在资源发掘层面,我们要结合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掘家庭、社会、效验的人文资源,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学生,提高其自我满意度。譬如在社会资源的利用上,应以职业体验、参观为主,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信心,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资源的发掘上,要鼓励家长时时关怀学生、关心学生,自觉询问及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烦恼。而在社区教育中,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人文活动及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心理问题的治疗及应对,更重视提升及发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所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要兼顾心理疾病预防及潜能发掘的双重任务,要从日常教育出发,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从而及时帮扶学生克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身效能及积极心理水平,并使其形成健康、饱满、乐观的心态,进而帮助学生应对社会实践、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类挑战,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伴随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应继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系统性,架构一个多元参与、协同互助及资源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何丽坤,覃梦岚,梁凯讴.中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广西中职学校的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2024(05).

[2]吴春燕,李俊,熊鑫.以美育心以艺育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一).重庆市商务学校;重庆市旅游学校;,2024:2.

[3]胡娟霞.浅论场域基础上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举措的设计及应用[J].知识文库,2023(23).

[4]俞国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效能的基本估计:调研证据[J].基础教育参考,2023(09).

[5]杨海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组织与开展策略[J].亚太教育,2023(12).

作者简介:王传军(1971-),男,汉族,吉林集安人,长春市第三十八中学(长春现代商务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冠疫情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QDAC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