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支付宝做出了第一张手机支付的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完成支付交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此之前,消费者的交易基本只能靠现金和银行卡,带太多现金不方便,使用银行卡但不是每家商户都有POS机。二维码的出现让支付行为变得简洁且高效。
只不过,13年前,移动端尚在普及阶段,有智能手机的人没那么多,二维码在商户中也没传播开,因此线上扫码支付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普及。
围绕一张小小的二维码,接下来的几年,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微信和支付宝,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线上支付“争夺战”,从红包到打车,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线上扫码开始走进各行各业。
如今,回过头来看,中国线上支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A步入PC时代,线上支付的兴起
中国的线上支付实际上起源于PC时代的网上银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PC设备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同时,银行卡支付也在快速发展,用卡的人越来越多,刷卡的次数和数量也是一度上涨,银行业务量大大增加。种种因素叠加下,刺激着银行推出更便捷的服务。
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但直到两年以后,内地第一笔“网上银行交易”才在互联网上得以实现。1998年3月6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职员王柯平借助中国银行网上银行,从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买了10小时上网机时,成为国内网上支付第一人。当时的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以图表形式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
不久后,招商银行的员工彭千又用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在互联网上从先科娱乐传播有限公司买了一批价值300元的VCD光碟。
在那个阶段,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使用网银支付,支付场景也比较有限。因为千禧年之前,国内互联网用户不过400万,早期的电脑设备很贵,网银服务对用户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又有一定要求。再加上这是一种新兴的支付模式,很多人担心资金被盗的问题。
直到PC时代购物网站的出现,给支付方式的迭代按下了加速键。1999年国内出现了第一家C2C(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网站易趣网,也是这一年,马云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几年后,淘宝网正式上线运营,网上购物进入了大众视线。
一开始,在网上买东西是件特别麻烦的事,得在网上下了单后,按照网站提供的银行账户、邮政汇款地址把钱打过去,对方收到钱后再发货。后来也有人使用网银支付,下单后会自动跳转到一个银行列表,插上U盾,输入账户、密码等信息,把钱转给商城。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的权益没法保障。
于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03年,支付宝上线,创造性地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并在之后的几年中稳稳地占据了中国线上支付的头把交椅。
B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支付宝“二分天下”
在支付宝已经成为一款国民支付软件的时候,另一款国民APP微信,还没有踏足支付领域。
直到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推出。几个月后,2014年春节,微信支付推出了“微信红包”。在春节这个流量集中时期,靠着抢红包、拼手气这些“玩法”,微信支付“打了漂亮的一仗”。仅除夕当天,就有482万人使用了这一功能。几天时间里,微信支付让超过3000万用户绑定了银行卡。
另一边的支付宝当即警铃大作。春节假期还没结束,马云临时召回了所有正在休假的高管。
一场微信和支付宝围绕线上支付的“大战”即将展开,这也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车场景是微信和支付宝相当关键的一个“战场”。2014年开始,微信支付接入滴滴打车,支付宝接入陕的。两大巨头以打车平台为起点,打响“支付补贴大战”,投入金额从刚开始的百万级狂奔到十亿级规模。
当时只要有一家补贴稍有下调,司机和乘客就立马倒向另一家,竞争越发焦灼。最后以14亿元补贴为代价,年仅l岁的微信支付把用户数量拉到1个亿,而在此5个月前,成立多年的支付宝才刚刚达到这个成绩。
从2015年到2017年,微信和支付宝每年都至少投入20亿元去争夺支付市场。从春晚、集五福,到线下补贴商超、餐馆,推出收钱码、乘车码等等,但凡生活中能触及到支付的场景,双方都想去争夺。
两大巨头之所以在出行、美食这类场景发力,是因为它们作为最常见的生活情境,是普及移动支付方式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争夺用户的“主战场”。
事实证明,支付宝虽然有先发优势,但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软件,拥有海量活跃用户,极高的在线时长成功抢夺了支付宝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几年下来,支付宝的线上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近80%下滑到54%,微信则从0上升到了40%,两者合计占领94%的市场。而在线下支付场景中,微信以70%的份额远胜支付宝的20%。
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监管压力变大,这场声势浩大的线上支付大战终于走向终点。国内线上支付市场格局落定,微信和支付宝“二分天下”。
C线上支付“战争”仍在继续
不过在线上支付“战争”中.支付宝和微信并没有真正偃旗息鼓。今年7月份,支付宝宣布升级了条码支付体验,推出“支付宝碰一下”功能。支付的行为被简略到只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就可一步完成支付。省略了之前还要打开支付宝APP点击付款码的动作。
去年以来,微信支付完成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旗下支付平台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功能。三家旗下APP的“扫—扫”功能,可以直接扫描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进行支付。今年6月,银联网络也全面接入微信支付了。
不管是优化支付流程,还是试图将支付渗入到更多场景,微信、支付宝的种种动作背后,都是对支付布局的重视。两大巨头都不愿意放弃线上支付这个市场。
眼下,支付的内涵不再局限于本身,它背后是数据、流量、关系链,是互联网巨头们博弈的筹码。微信、支付宝借助线上支付,可以构建起一个包含社交、电商、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在内的生态闭环。不仅能增强用户黏性,还可以促进平台内流量的循环和转化。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们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手段。
未来支付的故事仍在继续。
摘自微信公众号“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