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泰州市姜堰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全区以通扬河为界,南部为高沙土地区,北部为里下河黑黏土水网地区。姜堰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今年,姜堰区家庭农场发展“三四四”支撑体系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案例,系泰州唯一。姜堰区发展家庭农场有着先天优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采取农村能人、种田能手承包经营方式,探索发展“集体小农场”,积累了成功经验。2013年5月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后,率先探索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整村、整镇梯次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和规范流转工作,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得以迅速发展,开创了全国有影响的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服务联盟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桥头模式”。同时,为顺应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化服务新需求,姜堰区积极扶持村集体牵头建设为农服务综合体,广泛吸纳区域内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以及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加,组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形成了“两大主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问题剖析
姜堰区家庭农场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改革试验,努力蹚出一条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家庭农场传统经营模式遭遇发展瓶颈期。姜堰区家庭农场经营结构普遍单一,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粮食价格受市场供求、托市政策等因素影响持续下行,使一些经营管理粗放、过度依赖社会化服务的家庭农场压力空前增大,不少农场主对传统经营模式失去信心,又因自身认识不到位,对转型发展心存顾虑。
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全链式增值。姜堰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运营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入盟的家庭农场可借平台便利获取专业化生产服务及粮食烘干、订单销售等服务,这种订单模式基本是基于良种良法一体化推广而实现的优质优价,其增利空间仅限于生产环节。由于家庭农场组织松散,未能跟龙头企业缔结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也没有真正抱团合作联合打造自主品牌,从而难以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和品牌价值,这也是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程度迫切需要突破的困局。
家庭农场支持保护政策的构建缺乏系统性。目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较零碎,系统性不够,覆盖面不广,力度不大,即使一些政策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支持范围,也存在操作性不强、落实难的问题。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家庭农场主中新生代职业农民偏少,以传统老农人居多,缺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品牌意识,抗风险能力不强,尤其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每到收获季节苦于无储粮条件,导致粮食集中上市而拉低价格,甚至有时亏损抛售。而当规模经营主体亏损严重引发风险时,村集体将不得不代偿农户的租金损失。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性不足。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无法满足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存在公益性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经营性服务组织实力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少以及覆盖面窄等问题。
举措与成效
姜堰区以入选全国和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在实现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域化发展格局基础上,针对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的技术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聚焦家庭农场转型升级与集群发展,全方位开展试点探索,构建形成家庭农场发展“三四四”支撑体系。
紧扣“三化目标”,培强育壮经营主体。一是紧扣“主体职业化”。首创“短期集训+常态实训+职称评定”的“三合一”培育模式,指导农场主申报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开办大专班,提升农场主学历,职称评定实行网上申报、专家评审。自2019年以来全区农场主累计获评初级职称740人、中级职称21人、副高职称4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推广以及农场主需求,谋划培训课程,分类收集制作小视频80余部,适时推送给农场主供业余自学。二是紧扣“技术集成化”。探索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药肥双减双增、农机两融两适的6d9ba3b159c187d40eacb059a91cf4b5技绿融合“四合一”创建模式,建成了一批品种优、技术新、模式好、效益高、带动强的示范基地,实现粮食生产节本提质增效、减药减肥不减产,比传统种植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三是紧扣“管理规范化”。编印《家庭农场规范管理20条》《家庭农场简明财务记账核算办法》,面向镇村工作一线及规模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培训。累计创成各级示范家庭农场36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38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64家。
创设“四大载体”,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一是首创区域性产销联合体。积极探索具有姜堰特色的产销联合体模式,采取“1个区域地标+N个自主品牌”的营销策略,形成产品集群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姜味食足”将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淤溪镇“鲍老湖”、张甸镇“甸上人家”两家产销联合体及地方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已建成运营,质态良好。张甸镇“甸上人家”产销联合体自建成以来已实现年经营收入400万元左右。二是升级镇域综合服务联盟。在巩固提升七项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拓展金融保险、粮食暂存等特色服务。试点建设粮食仓储钢板立筒仓,探索“向空间要土地”的节约供地模式,建设总仓容5800m3的钢板立筒仓,帮助家庭农场解决粮食暂存问题。三是建立区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运营中心。中心设有农产品展示直销区、品控检测室、保鲜库及综合办公区、品牌营销中心等,同时依托姜堰邮政公司电商及物流配供体系,形成以农产品营销为核心的实体化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家庭农场服务“全覆盖”。四是打造家庭农场集聚区。坚持规划引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桥头万亩粮食种植家庭农场集聚区,培育发展状元生态菌菇、冯庄特种水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集群。积极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高地,溱潼镇冯庄村现代渔业产业园搭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绿色健康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溯源。
创新“四项制度”,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创新土地流转准入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限入名单”管理制度,出台土地流转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办法,从源头上防控规模经营风险。二是创新家庭农场综合评价管理制度。对从事粮食种植和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赋分,评价结果录入全区共享的等级信息数据库,作为组织开展土地流转等管理工作的参考依据。三是创新家庭农场保险保障制度。率先启动家庭农场综合保险试点,在原政策性保险保障物化成本基础上,进一步覆盖租地成本和劳动用工成本,实现农业保险保障由传统的产量损失补偿向市场风险补偿的拓展。四是创新家庭农场主养老补助制度。出台家庭农场主养老保险补助办法,对满足条件的粮油种植家庭农场主给予适当补助,增强了家庭农场主的身份认同感和种粮积极性,近两年以来,发放家庭农场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近30万元。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