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淮安实践

2024-09-19 00:00:00刘志刚许芳红
群众 2024年16期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实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有效展示与创新利用的重要文化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速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大运河淮安段是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和经济功能,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淮安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题展示创新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彰显了大运河文化高地的重要地位,也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沿线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河道水系综合利用、运河现代航运提升、生态环境修复提升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沿线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河道轮浚和水污染防治行动,针对沿线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施行严格生态保护,对重要水利节点及桥梁实施亮化美化等。率先创建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成7处亲水平台,美化亮化4座桥梁,新建堤顶道路14.1公里,完成126万平方米绿化提升,实现全长172公里环洪泽湖公路、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不仅优化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增强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使沿线群众出行更为便利,休闲空间愈发丰富多元。

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积极推进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为魂、保护优先”为发展导向,通过实施保护规划编制、文化场馆建设、文化研究宣传等工程,系统梳理沿线特色资源、凝炼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充分诠释新时代淮安运河精神。随着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清江浦1415街区、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水工科技馆1期)、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园等重点场馆项目开放运营和加快推进,精心绘就的“淮上四卷·运河八园”美丽盛景渐次呈现。实施运河文化精品艺术创作、大OBUyBUUwHLfaRi/LhayqjQ==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及推动运河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重点工程和活动,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力,增强市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运河之都”城市活力。

营造运河文化新场景,丰富主题展示手段。融合创新的文化展示手段是阐释国家文化公园价值内核,增强民众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构建大运河淮安段生态文旅廊道,创新融合展现漕运文化、水工文化、淮扬文化等文化资源,分别打造了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片区、中国水工文化集成展示片区、隋唐运河文化遗址保护展示片区。系统梳理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建设包括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总督漕运公署、泗州城遗址、高家堰、里运河和通济渠淮河口八个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带);在运河沿线有序推进多个文化展示节点建设,构建起“一廊三区八公园多节点”的运河公共文化场景体系和历史文化展示空间。依托博物馆、展览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设施建设,探索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的展示手段和模式;打造多元立体、创新高效的运河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集中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沿线城乡特色风貌。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统筹整合百里画廊沿线优势资源,坚持“产、城、镇、人”融合发展的思路,持续放大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的叠加效应。推动清江浦景区、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中心、清江浦1415街区获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创建单位,里运河文化长廊入选“水韵江苏·这里夜最美”网红打卡地十佳夜景,“淮安大运河夜景游航线”入选全国50条水路旅游精品航线等,持续提升沿线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沿线乡村振兴工程,打造以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水运码头和休闲农业为主题的马头镇、老子山镇、蒋坝镇等一批运河特色小镇及新华村、王元村、白马湖村等一批运河村庄,有效带动了沿线农业提档升级和村民收入水平提高,成功构建了既有文化魅力又具融合创新实力的富民画廊。

下一步,要站在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高度,谋划、布局、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在内涵凝练、文化惠民、品牌形塑等方面持续着力,率先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淮安样板”,打响淮安“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

挖掘和展示文化特质,焕发文化遗产新生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以特定文化符号为载体的象征意义系统,挖掘和凝练地方特色是其焕发生机的基础。一是协同合作,深挖内涵,凝练精髓。持续推进与高端智库、驻淮高校深入合作,立足淮安特色开展联合研究。系统梳理大运河淮安段历史演变脉络,深入挖掘沿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凝炼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应用对策和战略前瞻研究。二是实施融合创新的多维度展示策略。突出自身区位环境、历史人文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融合,鼓励研究机构、文旅企业共同开展文化遗产和手工艺活化利用、产品开发等产学研合作,加快展现淮安独特文化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彰显淮安文化特质和品牌特性。

构建公众参与平台,提升体验感和获得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提升沿线环境品质、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文化惠民工程,其规划和管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汇聚民智、发动民力。秉持“还河于民”理念,丰富惠民供给。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引导下参与其中,形成多方合力,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共享工程、民心工程。二是构建游客体验质量反馈机制。坚持“既重建设,又重体验”的思路,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开发设计具有体验感的多元游览主题和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群体文化需求。加快构建游客体验质量反馈机制,提升群众体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形成营销传播合力,增强淮安品牌影响力。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传播体系,是打造运河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支撑。一是增强宣传平台和推广渠道统筹力度。搭建文化旅游营销联盟,开展运河文旅品牌塑造和推广营销活动,持续推动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淮安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创新举措与成就。二是提升文化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传播融合创新能力。提升文化内容生产能力,强化核心展示园区地标空间价值,形成“中国漕运看淮安”“运河水利看淮安”的品牌效应。持续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淮安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加强与旅游博主、网红合作,提升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的能力。三是完善对外交流机制,推动文化国际交流。打造高层次大运河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参与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筹办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国际会议,提升城市人文经济竞争力,形塑具有世界影响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