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像有魔力一样,可以让作文变得流畅、生动、引人入胜,“衬托”就是其中的一种。衬托也叫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通过对照比较,让所要表现的事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衬托一般指正衬方法、反衬方法。
一、正衬
正衬指的是用相似的事物作为陪衬,具体而言,用美好的事物衬托快乐,用凄苦的事物衬托哀伤,或者通过塑造次要的人物,达到衬托主要人物的目的。
1.以景衬情
“以景衬人”是指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与塑造,烘托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增加人物的个人魅力。例如: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孙犁用大量笔墨,细致入微地描写水生嫂四周的景物,读来犹如步入荷花淀,感受到那里清新、宁静的氛围。以量衬人,突出了水生嫂温和贤惠、质朴勤劳的性格特点,让读者对水生嫂这一形象产生认同感,并对下文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鲁迅先生用如椽巨笔,烘托了凄凉、悲怆的景色气氛,为下文中成人闰土与豆腐西施的出现做了铺垫。在这段景物描写中,尤其是“没有些活气”一句,对成人闰土的胆小怯弱及豆腐西施的尖酸刻薄衬托得淋漓尽致。
2.以人衬人
以人衬人指的是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其他人物的陪衬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和情感等。例如: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佚名《陌上桑》
作者虽然想要描写故事中的主人公——“罗敷”之美,但是,并未使用唇若涂朱、肩若削成、头发浓黑、肤若凝脂等正面描写,而是匠心独具地通过路人遇到主人公时候的种种反应,如痴迷、赞赏、惊叹等,衬托其美貌。
在《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一段,罗贯中也充分运用以人衬人的手法,塑造诸葛亮这一足智多谋的人物。刘备得知诸葛亮具有非凡才华后,决定亲自前往隆中邀请他出山。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外出未归,只遇到了孔明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同样未能见到诸葛亮,只遇到了孔明好友石广元、孟公威与其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第三次,刘备坚持不懈,即使遭遇大雪,依然带上关羽和张飞再次拜访。这一次,诸葛亮在家中睡觉,刘备耐心地在门口等待,直至诸葛亮醒来。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成为刘备的军师。
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先后塑造了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黄承彦与诸葛均等人物,上述人物均有出众惊人的才华,却自认远不如诸葛亮。这种以人衬人的方法,使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形象跃然纸上。例如:
小A是个调皮的孩子,下河游泳,上树摸鸟,没有他不敢干的。就在昨天,他还不小心把牛爷爷的窗户上砸出个大窟窿。但你要是问他,谁是村子里面的调皮大王,他一定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然是我哥!和他比,我就是好孩子。”
作者先渲染小A的调皮,后又通过小A的回答,让读者产生好奇,能让如此调皮的小A甘拜下风,他哥哥到底是“何方神圣”?从而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3.以物衬人
以物衬人指的是通过描写物品的特点突出人物的品质、特征或行为。例如:
在我家楼下,有个做泥人的老人,听说过去是美院的老师。老人的双手灵巧极了,几分钟就能捏个泥人。 只见他大手一挥,拿起一团泥。老人长出一口气,双手并拢,轻轻地揉搓。须臾之间,那原本粗糙的泥团,瞬间变得柔软、光滑。 随后,老人这里摸摸,那里搓搓,人的腿、身子、手脚、脑袋,渐渐成了形。这还没完,老人又用左手轻轻托住泥人,右手在泥人头上摆弄了几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泥人就多了一顶圆圆的帽子,看起来特别神气。看到这手绝活,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从泥巴到泥人的转变,衬托了老人双手灵活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以物衬物
以物衬物指的是通过一个事物衬托另一个事物,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抒发的情感。例如:
爷爷今年70多岁了,别看他年纪大,却是个标准的老顽童。尽管他的老花眼很严重,但他不肯服老,总是表现出视力很好的样子。一天,爷爷正在给我讲故事,忽然他眉头一皱,原来是眼镜有些脏了,便手忙脚乱地将眼镜摘下来,从上衣口袋里面掏出一块眼镜布,擦了擦眼镜。正擦着,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赶紧戴上眼镜,向盘子里看了看,又在口袋里面掏了掏,掏出一盒彩虹糖,这下才放松了,将糖递给我,并用俏皮的声音说:“给你。”
作者通过一系列手忙脚乱的描写,衬托了爷爷视力之差,从而塑造了一个诙谐幽默的老顽童形象。
二、反衬
反衬指的是运用对比手法,将两个迥然不同的事物,经过艺术加工,并列在一起进行对照,让被对比的主体更加突出,为读者带来较好的阅读体验。
1.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是传统诗词和绘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也称为“动中见静”或“以动写静”,基本原则是通过描写动态的景象或动作反衬出周围的安静或者人物的平静。例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作者用聒噪的蝉叫、清亮的鸟鸣,衬托山林的幽静,从而达到以闹衬静、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某个周六,超级市场人山人海,争吵声、算账声不绝于耳。其中一个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坐在闹市中,一动不动,眯着眼睛,懒洋洋地看天。
作者通过喧闹的集市衬托老人的安静、与世无争,让人对这个老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万千棵树上闪着闪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燃,灿若星辰。那些富贵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动人的洞箫声、光辉夺目的玉壶、热闹的百戏,彻夜不熄的鱼形、龙形灯。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首饰,打扮得漂亮的女子,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笑语,飘然而去。辛弃疾用全词的三分之二极力描写元夕的景象,目的是用繁华、热闹的场面反衬忽然的惊喜的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以强衬弱
通过某一强大的事物衬托某一弱小的事物,形成反差感。例如:
山姆今年18岁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军人。今天,他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他兴冲冲地走进军队体检处,但是刚一进门,又急忙将头低了下去。山姆不是小块头,但和即将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一比,他简直是一颗小豆芽,这个像施瓦辛格,那个像罗尼·库尔曼,走起来像一座座小山。而他呢?带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近视镜,含胸,甚至能看到一根根清晰的肋骨。在山姆18岁的人生中,从未感到如此自惭形秽,如果现在有一个地缝,他恨不得立马钻进去。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新兵山姆身体瘦弱,而是通过与他同时入伍的其他人进行对比,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山姆的窘迫,并对其产生同情的心理。
3.以点衬面
以点衬面指的是通过描写生活中某种常见情况,衬托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例如:
某个夜晚,A楼黑魆魆的,伸手不见五指,四周悄无声息,但王老师的窗户亮着灯。
通过黑魆魆、悄无声息等字眼,衬托王老师的敬业。
4.以美衬丑,以善衬恶,以真衬假
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互相对立,通过相互的衬托,可突显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例如: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是运用这一技巧的代表。故事发生于15世纪的法国巴黎,围绕巴黎圣母院展开。主要角色包括相貌丑陋但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美丽纯洁的吉普赛女孩艾丝梅拉达,以及虚伪残忍的副主教克洛德。卡西莫多被克洛德收养并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深深地爱上了艾丝梅拉达,然而艾丝梅拉达却爱上了英俊的骑兵队长菲比斯。克洛德出于嫉妒和欲望,设计陷害艾丝梅拉达,导致她被误认为是女巫,而菲比斯却在此时抛弃了艾丝梅拉达。在艾丝梅拉达将被处死之际,卡西莫多救下了她,并将她藏在巴黎圣母院中。然而最终,艾丝梅拉达还是未能逃脱克洛德的魔掌,不幸身亡。卡西莫多悲痛欲绝,在杀死克洛德之后,在艾丝梅拉达的墓前死去。
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是真、善的代表,而克洛德则是假和恶的典型、艾丝梅拉达是真和美的化身、菲比斯是美与假的化身,四个人物互相衬托,增强了艺术效果。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但他举起了投枪……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鲁迅《这样的战士》
两种相对立的形象层层对照,一边是各式各样的人物,不断变化,耍各种花招;一边是战士,坚定不移,不受骗,老了,死了,还要战斗,突出了战士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
5.以小衬大
指通过小的事物表现大的事物,或者通过小的事物衬托大的事物。例如:
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通过“两三粒”“一芥”“一点”等短语,利用短小精悍的数(量)词,表现人、船、长堤等的渺小,以达到以小衬大的艺术效果,将雪后的西湖,静谧的、白茫茫一片的场景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