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结合”巧积素材,写作自然“有话可说”

2024-09-19 00:00程克勇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8期

很多同学写作文时经常感到“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根本原因在于写作素材积累不足。素材积累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是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及实践活动等。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将生活、阅读、活动三者紧密结合,以拓宽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这样才能使写作素材的积累更加轻松、高效,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一、写作与生活相结合,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身边的一景、一物、一事、一人都能够成为写作素材。例如在《百合花》《“探界者”钟扬》《故都的秋》《中国建筑的特征》等课文中,作者选取的素材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风景或人物,因此,要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学会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为获得更好的积累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观察

在《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中,作者以“牵牛花”“国槐”“秋蝉”“秋雨”“果树”为对象,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将北国秋色和秋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特点。由此可见,认真观察是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要积累高质量的写作素材,必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层面,而是指多个感官的感知。例如,进入秋季,可从以下方面观察秋天的特征,以积累描写“秋韵”的素材:

1.视觉层面。通过观察可积累“秋风拂过,行人裹紧外衣,加快脚步”“树叶逐渐泛黄、变红,伴随着秋风徐徐飘落”“田中谷穗金灿灿的,随着秋风向过往行人点头”“空中南飞的大雁不断变换队形”“秋菊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徐徐盛开”“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等写作素材。

2.听觉层面。通过观察可积累“落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婆娑作响”“飞雁啼鸣”“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等写作素材。

3.嗅觉层面。通过观察可积累“秋雨过后,微凉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行走在公园中,嗅到秋风中带有丝丝的泥土味”“天气转凉后,街边热气腾腾的小吃,闻起来更加诱人”等写作素材。

4.触觉层面。通过观察可积累“秋季干燥的空气,让我们不敢轻易触摸金属,对于静电的刺痛感,我们依然记忆深刻”“走在林间小路上,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感到很柔软舒适”等写作素材。

可见,认真观察,能够从平常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出许多新颖的写作素材,从而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写作。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才能收获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养成记录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时,应养成记录的习惯,将观察到的情景和产生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确保素材积累的有效性。

1.外出时应尽可能随身带着纸和笔,发现有价值的素材或因某事而产生感悟时,应及时将其记在本子上。每天要及时梳理,通过回忆和阅读,加深对所记内容的体会,实现素材的有效积累和内化。

例如,某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在街边垃圾桶中翻找可回收的废旧物品,而不远处一位四肢健全的60多岁老汉却拿着铝盆,拦截过往行人乞讨。此情此景使该同学受到了触动,他立即将“做人应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当处于艰难的生活中时,应通过勤劳的双手摆脱困境”“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人会散发光芒,让人钦佩”等感悟写在本子上。这样以后在写“抒发青春情怀”“表达生活感悟”等主题的作文时,便可将这些素材写入文章,使文章更具真情实感。

2.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每天可将印象最深刻的事写到日记中,并围绕该事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这样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再畏惧写作,在以后的写作中做到“想说话、有话说、会说话”。

二、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丰富的阅读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了解和学习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视野,见到更广阔的世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广泛阅读,不断增加阅读量,并运用适合的方法,积累优质素材,为写作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写作时“有话可说”。“读写结合”模式下,同学们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让素材积累更有效。

(一)利用教材,通过仿写积累素材

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写作技巧。因此,应重视教材的研读,挖掘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知识、写作技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摘抄名言佳句、仿写精彩语段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以便在自己写作时,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时,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1.品味文言意境,积累名言佳句。如阅读《赤壁赋》时,对作者描写的景色及营造的意境进行梳理和分析,体会作者笔下的美景与真情。基于对诗词表达技法、整体意境及思想情感的把握,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写景语言的文学魅力,以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抒情语言的内涵进行深入体会和感悟,并通过摘抄和背诵的方式进行积累,以便写作时灵活借用以增添文采,提升作文水平。

2.摘抄精美语段,积累写作技法。如阅读《荷塘月色》时,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通过圈画“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关键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然后,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到积累本中,并标注喜欢该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特点、自己的阅读感受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学习“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3.进行主题仿写,促进积累转化。在完成上述素材的积累后,可围绕相同的主题进行仿写。仿写过程中应注重经典诗句或诗词意象的引用,注重生活素材的融合运用,注重课文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借鉴。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加深对已积累素材的理解,让素材使用更灵活更准确,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使文章更加充实,更富文采。

(二)丰富阅读内容,利用群文阅读积累素材

增加阅读量是积累写作素材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应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从不同角度出发提炼群文阅读主题,围绕不同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以促进写作素材的积累。

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可以“如何评价林教头”为议题,将《水浒传》中“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水寨大并火”等能够反映“林教头”人物特点的章回进行组合,开展群文阅读;从文章出处的角度出发,可以“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魅力”为议题,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进行组合,开展群文阅读。

通过上述群文阅读活动,能够凭借“以点带面”的方式,接触更多优质作品,显著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能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技法,学习很多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实现写作技巧的积累;另一方面能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更多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三、写作与活动相结合,丰富素材积累

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灵魂所在。很多同学面对作文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是因为未能与作文题目或素材建立情感连接,未能对题目产生情感共鸣,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情感。而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生活阅历较少,对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和经历缺少体验和感悟,导致写作素材相对匮乏。

因此,想要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做到“有话可说”,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一)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想要最大限度地丰富自身阅历,要多参加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家庭活动层面,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经常与父母交流互动,以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会彼此之间的爱;经常与父母一起旅游,深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和谐之美;经常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以陶冶情操,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再如,在社会活动层面,可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关爱残障人士等公益活动,体会弱势群体生活之艰辛,感受自身生活之幸福,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可积极参加社区宣传活动,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可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社区调查活动,通过交流调查,了解某些问题、获取某些信息,为写作积累素材。

又如,在学校活动层面,可以参加班级论坛、演讲比赛、小辩论会、故事会、新闻播报、格言欣赏、诗词大会、名句欣赏、成语接龙、手抄板报、对联趣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知识、文化、生活阅历、人生感悟的交流和分享。

参与上述多种实践活动,能够更深入地走进自然、走入社会,拓宽人生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进而对生活和人生有更丰富的感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

(二)注重亲身体会

应尽可能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活动时,应细致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理解他们的处境;应积极与留守儿童交流,并对交流过程和对话内容进行记录,以便活动结束,能够结合记录,深化感悟,形成更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应参加具体的关爱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学习,帮助其做家务,与其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获得直观感受,丰富情感体验;应在活动结束认真撰写活动记录和活动体会,将“活动”与“写作”紧密结合,实现写作素材、情感素材的双重积累。

素材是写作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应将生活、阅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