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遵循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依托,以创造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为旨归,在哲学高度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决定的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增强历史主动,增强理论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思想智慧、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自主知识体系 独立自主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820/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1.020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理论(学术)界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不少学者主张从各自具体学科、领域、方向等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应当说这些探索意义重大,富有启示。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绝不仅是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或者某些学术方向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的问题,而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总问题、总主题。因此,必须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的历史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中寻找答案,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广阔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从而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场景下的主流话语,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知识体系作为人的思想产物,与人们现实的、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dkfQK8ZucOdeMLjCp3OtbA==。人们基于物质世界的变化,根据主体的时代需要,创造出符合时代、符合实践的知识体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直观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事实的需要,更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进而指导未来实践的需要,也是破除西方现代化知识体系藩篱,抢占现代化话语高地,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的需要。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生动故事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长期的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探索,成功走出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鲜活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事实,我们党在已有知识和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话语新范畴,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话语表达,赋予蕴含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的经验以思想内涵和时代内涵,为推进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阶梯。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对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理论的话语表达与对外传播的步伐滞后于我国的具体实践。当前,中国共产党自主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存在“赤字”问题。譬如,对中国式现代化之概念、范畴、命题的内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表达,对由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构成概念框架的知识建构,对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升华之内在机制的知识阐释,等等。这一“赤字”弱化了我们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表象背后本质的能力,使得“为什么中国行”“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好”等世界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的学理和哲理诠释力不足,使得抹黑、污名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层出不穷。解决目前存在的“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4]的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现实需要。当“理解”和“解释”的需要超过实际的知识供给,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历史经验进行学理性的阐释,把创造的理论及其解释机制构建为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人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生动故事,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形象提供知识条件,即这一时代呼唤着一个能从学理上、哲理上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
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图景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激浊扬清的知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历史成就,瞄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但是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历史时期,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和任务,离不开科学的理论、系统的知识指引,正如列宁所提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6]。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需要思想的时代。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担使命、走在前列,以强大的理论思维构建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诚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实现使命任务不能仅靠理论力量。但当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一经掌握中国人民,必将变为物质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具体而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客观事实和未来旨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供知识养料,实现“感觉”与“理解”的和谐统一[7],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历史合力,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继续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完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概言之,这一变革时代以及我们党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奋斗主题、使命任务,必然要求在知识层面上作出高度总结和理论升华,必然呼唤一个能彻底“说服”人、“掌握”人的伟大知识体系,从而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形态实现重大发展。
推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是人类社会重大跃升的必然途径。而“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8]当前,人类社会现代化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类将何去何从的重大时代问题。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人类社会有望实现整体的跃升,因而这个时代亟需一个观照世界、关切人类的知识体系。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规约着人们的认识、行动。西方现代化充斥着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色彩,“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9]。而以西方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为基准构建的知识体系,也缺乏对人类问题的关注和人类价值的践行,并未提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停留在对资本逻辑的合理化解释上,却因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绝对权利,而长期规约着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在场性从事实层面证明了“现代化=西方化”是伪命题,但是缺乏描述性和解释性知识。不从话语、知识、理论层面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世界其他国家就难以摆脱被固有知识体系支配的境地,难以形成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合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与事实的统一,彻底打破西方式的话语霸权、知识欺骗,以科学知识引领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现代化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是时代紧迫。具体而言,以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为逻辑起点,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昭示更好社会状态、更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之应然状态,为人们认识、评价现代化和现代社会提供新的知识论依据,共同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进而以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实践方法为指导,携手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涵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是与人的社会活动没有任何联系的纯粹的思维产物或抽象的存在,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它是人们在具体的、现实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实成果和未来展开涵养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意识、学理基础和意义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涵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意识。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在实践上迈进了所谓的更好的社会状态,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新图景。在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自我中心主义膨胀,构建了以自我为标准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西方现代化的现实成就和似乎成熟的理论引得人们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视西方式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为“金科玉律”,渴盼用以解释一切、指导一切。但是在现代化实践中,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了精神上的自我怀疑和实践上的迟缓停滞的状态。而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也曾试图通过学习、模仿,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种种探索。但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探索与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取向是学习西方,主体意识缺失。因而,在这一历史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尝试构建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观念,带有明显的西学印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自主探索现代化实践,创制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提供了主体性条件。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树立起摆脱依附性的自觉意识和坚持独立性的自主意识,明确了自主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使命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的精神品格,是我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毛泽东同志坚持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和规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中国式的实践方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让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自主建构现代化知识体系涵养了主体意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贯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自己的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总之,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鲜明体现了我们党自主探索、自主建设的思维智慧,涵养了思维凝练与学理阐释的主体意识,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果涵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知识体系的形成不是纯粹的主观幻想或者基于实践的零碎的经验总结,而是以一定的理论为立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创造的理论、形成的理论体系,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性出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坚持理论创造、理论创新、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品格。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扎根实践、观照实践、回应实践,不断尝试总结经验、创造理论、构建体系,进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制定具体的路线、政策以引领实践,力求达到思想中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站在人民需要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基于客观实践,提出“四个现代化”“向科学进军”等知识观念。虽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曲折,但是这一阶段创造的知识观念、文化成果,以“思想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后人进行知识创造和生产提供了理论前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的大解放使得我们党在理论上自主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话语、新范畴,包括以“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表征“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小康”“小康社会”等叙说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范畴,等等,编织了符合中国发展事实和发展规律的概念之网,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型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党的思想引领下,以更加强烈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积极总结现代化实践经验,系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及其相互关系,比较分析中西方的理论与实践,开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的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超凡的远见卓识和强烈的责任感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观把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时代我们继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直接依据和理论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涵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语境中生成、演化的,它随着时代、实践的持续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归根结底属于社会认识的范畴,因而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不是“一次反映论”(人从社会历史中抽象出认识成果,并抬高为永恒的绝对真理)。因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往甚至当下型构的自主知识体系无法提供人们把握未来存在、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的知识力量。邓小平同志曾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10]我们也不能要求当下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构建起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解决未来几十年后出现的问题。换言之,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与现实中创造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一定阶段能够服务于我们洞察、认识、理解、解释社会存在,但是它并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我们在对象性活动中反复体悟、感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链条中,我们关于社会存在的真理性认识是相对的,由此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在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将不断看到现代化的新图景,并不断获得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而以后时代的人们又在社会的激荡演进中,重新审视、检验从前承续下来的“知识精华”,并赋予以新的内容与新的意义,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在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即人们的体系化认识无限靠近“真善美”。
总而言之,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一个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相互映照的共进过程。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探索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自主性,基于实践而生成的知识和理论涵养着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基础。离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实践,知识体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事实,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也不复存在。只有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事实,我们才能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而继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目标要通过客观实践来实现。而一切领域社会实践的正常开展,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法。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一定意义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及其决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立足中国、观照世界、回应历史、面向未来的实践中,构建属于当代实践、符合当代主题、具有当代视野的中国之理。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史观。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知识体系,都是在回答为少数人还是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观照,知识体系应由人民群众塑造,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西方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切现代化要素都被打上资本的烙印,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统治者,还是精神财富的支配者和享有者,他们在资本逻辑的统摄下,打造了使“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实图景和精神枷锁。西方知识体系是资本至上的产物,决定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属性。统治阶级用“自我规定着的概念”为现代化作合理性解释,以所谓客观、中性的知识体系巩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定人民至上理念这一根本立场和构建方法。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把人民作为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实现了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什么人”?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我们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也必须坚定人民至上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面向未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思维“整体力量”转化为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合力。而知识体系能否说得通、行得通,关键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为绝大多数人民著书立说。哲学社会科学界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才能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进而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汇聚起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物质力量。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主体观。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唯物81358522aacd30c2ce000160b3fba3198528e104ed4fcd4bcae54c2d3304ec2d主义的主体观的现实表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图式规定着历史主体的精神存在状态。在中国历史-现代的演进图谱中,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具有连续性和自主性,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暴力入侵,使得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现代工业经济冲击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及其一切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精神上由“自负”走向“自卑”。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把西方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知识“拿来”为我所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人构建知识的自主性。尽管在新旧交缠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现代知识、思潮只是走马灯似地在我国交织变幻,未从根本上摧毁我国的“知识大厦”,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仍以隐性的方式凝聚着、塑造着、指引着中华民族,但是,独立自主创新精神的缺失或匮乏,导致近代中国并未自主构建起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现代知识体系。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跟在他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永远只能以“学徒”思维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从来不得成功。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人才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创造了一系列科学性理论,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沉苦难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图景,以及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规定着当代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面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未来实践,必须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原则。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最满足本国现代化需要,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在观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功实践中,我们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也最有理由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治国理政经验中提炼出学理性叙事和规律性知识,独立自主地构建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又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彻底改变“失语”的状态。在独立自主的基点上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必然支撑我们以更为坦然的姿态应对外来知识的挑战,以更强大的自信回应一切质疑的声音,以更坚定的意志探索多样的现代化道路。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社会发展观。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有机体,人(主体)在发展的社会中对客体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不断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2]。同时,发展的社会和发展的思维不能脱离前人创造的基础,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传承和创新中建构新的生命有机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并不断丰富拓展,以“守正创新”为新的表征。坚持守正创新是当今时代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即推进实践创新以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守正”,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我们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发展新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与发展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3]这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坚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的态度和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智慧,是自主知识体系得以构建的重要文化资源。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第二个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使之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科学的文化基因。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还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14]从历史来看,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才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就现实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只用老办法老经验,必须提出新观点新理念。面向未来实践,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也必须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创造新的知识形态。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以思想的先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推进人类文明取得重大进步,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时代发展中互动。
始终坚持立己达人的世界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而形塑的立己达人的世界观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历史思维方法。马克思基于开拓了的世界市场和世界性的生产与消费的事实,开创了唯物史观范式的世界历史观。在马克思的视域下,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5]这一论述揭示了精神生产的世界性。但是,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和凸显西方世界兴起和扩张的合理性,联合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构建出所谓的现代知识体系,并赋予其“普世价值”。实际上,西方知识体系只具有名义上的(虚假的)“知识普惠性”,而本质上是狭隘的民族性,西方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独断地以自己的知识体系解释、评判和指导他人的现代化实践,妄想建立一个单一的(只符合西方价值观)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世界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现代化实践进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立足世界历史的场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始终坚持在世界现代化的场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断寻求为人类谋幸福的进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共同体”这一世界历史观的当代叙事主题,并多次强调“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16]强化了坚持立己达人的自我意识。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质是要以自主探索的知识体系申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根本上要把行动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强烈的自主意识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知识、思想,并立足自我实践不断检验、修正、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以胸怀天下的境界、海纳百川的胸襟,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同时,我们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抹黑丑化别国知识体系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坚决摒弃“创造性毁灭”和“强盗式输出”的行为。积极构建面向世界的话语表达和知识叙事阵地,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推动“普世价值”主导的具有狭隘性的民族知识体系向以“共同价值”为导向的人类知识体系转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理论贡献,引领各国人民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始终坚持奋发有为的社会动力观。整个社会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集合体,而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17]“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8]。没有问题与矛盾,没有对问题与矛盾的科学回答和合理解决,社会就难以变革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开创到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根本在于党和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持续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破除束缚现代化发展的观念,推进理论创新,以观念的、思想的解放引领人民群众认识矛盾、解决矛盾,进而推动现代化处于发展进步状态之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现代化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上,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我们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Wo7jmo2gt4Ly/TiISTcTXSAnOPi+/XEojNojx0RsAcM=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仍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大胆揭露矛盾、稳妥解决矛盾。这一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持奋发有为姿态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勇立时代潮头,以正做的事情为中心构建新理论,“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19]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将寓于实践之中且尚处于隐性状态的“知识”抽离出来,并落到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乃至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大逻辑大趋势,为回答和解决人类社会新问题新矛盾,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向前发展提供新的知识谱系。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各种知识的简单罗列,也不只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直接复制,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重要载体,自主构建的贯通传统、承载现实、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能为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提供理论资源,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具有世界性的理论价值。通过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对外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蕴含的内在观念,突破长期以来西方知识体系的藩篱,为我国在世界历史之中与其他国家共谋、共绘现代化未来图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构建面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知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颖晴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35~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3][4][8][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1版。
[5][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6]《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9页。
[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能够感觉到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的表象,而通过自主知识体系,能使得人民群众更为系统地、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把握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从而达至认同、自信和自强。
[10]《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7页。
[12][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404页。
[1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82页。
[16]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2版。
[1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6页。
[19]《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27页。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梁丽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