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一派出所”的前身今世

2024-09-18 00:00:00袁祝祥彭林
世纪风采 2024年9期

竹镇位于六合县境内西北部,地处江苏六合与安徽天长、来安的两省三县交界,与中共中央中原局(后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所在地和新四军第5支队(后为新四军第2师)指挥部相距不远。境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故有六合北部山区之称,又因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历史上曾为军事要地。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5支队在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安子集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这支新四军部队一直在淮南路东地区的六合、天长、来安、定远等县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支队成立不久,新四军第5支队第8团和第15团,在罗炳辉司令的率领下进驻竹镇。从此,新四军在六合一带开始了为期数年的抗日游击战争。

10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法处”组建,是军队内部保卫机构,主要任务是在军队内部进行肃反肃特,防止和打击奸细敌探混入新四军内进行破坏活动。1940年3月至6月,淮南抗日根据地津浦路东、路西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同时,设立了专门保卫机构。路东各县设军法室,常布础任六合县军法室主任,军法室属于江北指挥部军法处领导,与县政府、县武装总队平行,履行公安部门职责。9月下旬,军法室改为公安分处,并逐步建立了侦察、审讯、秘书三个科,以及一个警卫队和看守所。

1941年1月,以江北指挥部军法处地方工作管理科为基础,成立淮南津浦路东联防保安处。与此同时,路东各县军法室均改称保安分处,六合县保安分处主任是常布础。县保安分处即有捕、杀、押、罚等职权,是县“三巨头”之一。1942年11月,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召开锄保工作会议,决定为适应政权民主化与领导一元化的要求,把过去各根据地带有军队性质、垂直领导的保安处改为公安局。明确规定公安局是抗日民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的机关,隶属各级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定期向政府汇报工作。

1943年2月,津浦路东联防保安处改称为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与此同时,津浦路东撤销8县建制,成立吁嘉、天高、来六、东南4个办事处,下设公安局。来(安)六(合)办事处公安局设立在竹镇中胡村的胡志鹏家中,这是六合县历史上最早成立的公安局,王凌青任首任局长。

1944年4月的一天,时任淮南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审讯科科长洪沛霖受新四军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局长林道生委托,来到竹镇组建竹镇派出所,并在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附近的居民杨禄增家门口挂起了“来六办事处公安局竹镇派出所”牌子,这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公安派出所,也是新四军第一个派出所,所长黄经农,副所长孙标,民警队长朱德有。派出所在行政上是竹镇市的下属部门,业务上属来六办事处公安局领导。派出所配有两个班的武装人员,派出所的主要任务是锄奸、惩匪、防特,捍卫革命根据地。由于当时还是抗战时期,派出所人员都是新四军战士,接受新四军领导,同时要协助地方政府维持社会治安,故称为“派出所”,意为新四军派出机构。竹镇派出所亦是中国公安派出所的起源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六合县设立日本特务机关,成立淮南宪兵大队,主要活动范围在六合、仪征、天长、来安等地。他们经常以三五块大洋收买帮凶,派到抗日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驻扬州的日特机关将经过训练的女特务陈来和及娼妓黄锡林派至六合,混入竹镇市妇女抗日协会刺探情报。汪伪特工组织伪政治警卫总署的特工人员到淮南津浦路东一带活动,其伪行动纵队、伪政治工作局经常在竹镇一带搞暗杀行动,专门捕杀新四军民运工作人员,区、乡、保长及抗日团体负责人。此外,国民党的韩德勤部也派特务到淮南路东包括竹镇一带收集情报,搞暗杀活动。他们还在六合、竹镇一带造谣惑众,妄图搞乱抗日根据地民众的思想,诋毁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形象。日、伪、顽特务组织在竹镇一带势力交错、活动频繁,他们以公开的或者秘密的,直属的或者委派的,伪化的(即实为顽特却以伪特面目出现)或者土匪的形式出现,进行各种各样的破坏活动。为此,新四军竹镇派出所针对日、伪、顽挑衅和破坏活动进行打击和斗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打击敌特活动,为派出所战士侦查破案提供线索,许多化装成小商小贩的敌特分子无处遁形纷纷落网,全面清理了竹镇抗日游击区的“定时炸弹”。派出所战士不仅锄奸反特,而且还要打仗。1944年12月22日,派出所接到“内线”王世隆情报,由日伪军组成的一个营将于程桥换防。竹镇派出所联合新四军来(安)六(合)支队在羊山头设下埋伏,毙伤俘虏约300人,缴获曲射炮、轻重机枪、掷弹筒等20余件,受到了新四军军部通令嘉奖。凭此一役,“新四军第一所”威名远播。

当年派出所的新四军战士还留下不少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他们在竹镇制定了“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的“三不走”规定。他们在严格执行部队纪律的同时还注重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1944年10月,抗战形势严峻,加上严重的旱灾,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了巨大困难。为了保卫抗日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竹镇派出所战士与百姓同吃同住。当时,战士曹康就住在村民胡志鹏家中,发现年迈的胡志鹏孤身一人,贫病交加,眼看就要错过播种的时节,农时不等人啊!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康主动带领王文飙、张永栏等战士一起帮忙播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派出所干警在打击匪盗、改造社会残渣余孽、反投机倒把等方面积极工作,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支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使竹镇一带的社会面貌生机勃勃。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平息“毛人水怪”的社会影响。当时,竹镇地区流传:每到晚上,就有一种全身长满长毛的水怪从水里爬上岸来,不仅袭击单身行人,还要吃小孩,闹得人心惶惶。竹镇派出所干警经过一个多月的蹲守,真的抓住一个“毛人水怪”。原来,此人是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恐怖面具的国民党特务,他故意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扰乱人心,破坏社会稳定。1954年1月10日,《新华日报》第一版刊载了制造“六合毛人水怪”案件的反革命分子侯家彤被枪决的消息。

改革开放时期,竹镇派出所干警继续守万家灯火,护一方平安。1982年冬,竹镇地区20余头耕牛先后被盗,一时间老百姓人心慌慌。那个年代耕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民警接到报案后,发出誓言,如果来年开春还未找回耕牛,我们套犁为群众耕田耙地!民警经测算,耕牛最快每小时行走不足6里路,作案人得手后必然沿着山路驱赶。后民警凭着牛粪来到了邻省某地,终于找到了被盗耕牛的下落,一举打掉了作案于苏皖两省的盗牛团伙。为此,老百姓兴高采烈地自发送来锦旗,上书“昔日新四军第一所保家卫国,今朝竹镇乡派出所看家护院”。

新时代以来,竹镇派出所继承和发扬“新四军第一派出所”的优良传统,提出“纠纷不化解不走、隐患不排除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新的“三不走”规定。派出所干警不断践行新的“三不走”精神,近两年共调解各类纠纷2000余起,成功率99.8%。排除各类安全隐患320多起,群众安全感达99%以上,案件发生率在全市最低,使人民群众真正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