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书画的鉴赏探究

2024-09-18 00:00:00刘膑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8期

摘 要:明代在我国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状态较为良好,为书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催生了诸多书画艺术家。明代书画大体上能够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都有着差异化的艺术特征。从书画幅式的变化、花鸟画平民化及大写意发展、园林山水画生活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鉴赏,以此为明朝书画艺术研究、欣赏及弘扬提供支持。

关键词:明代;书画鉴赏;花鸟画;山水画

明代书画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做好明代书画鉴赏工作,能够促进人们对优秀传统书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宽审美视野,同时也有利于书画艺术的继承及弘扬,对传统书画艺术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明代中晚期书画展开鉴赏,以此进一步明确明代中晚期书画的特点、成就和影响,从而助力当代书画艺术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书画幅式的变化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长卷一直都是最为常用的作画幅式。其短有4尺、5尺、6尺,长度通常为高度的4倍左右,一般为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长卷一直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东晋的《洛神赋图》到隋朝的《游春图》再到明朝的《昼锦堂图》,均呈现了传统美学特征。然而,仔细分析相关资料,如《中国美术全集》《中国书法全集》,不难发现,长卷进入明朝中晚期的实际运用比例开始大幅度下降,如在隋唐时占比接近48%,但是明代中晚期仅为15%。其间,竖轴式的使用比例开始大幅度上升,至明中晚期达到了65%。也就是说,长卷这一幅式自明代中晚期开始走向衰落[1]。

二、花鸟画平民化及大写意发展

明代中晚期的大部分画家通常生活于市井之间,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创作的书画内容也更贴近现实,并且与百姓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作品多表现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各类事物,如一朵花、一只鸟等,均能够作为创作主题。

明代中晚期的画家比较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能够深刻地体验和感受自然律动,同时可以站在百姓的角度开展艺术创作,这使得明代中晚期很多的书画作品近似刻意地向百姓倾斜。

明代中晚期的画家还比较擅长对一些现实中的细小物件做出全面细致的描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书画作品的生活性及真实性。沈周创作的《菊花文禽图》便属于此类作品中的典型代表,其站在生活细节角度,在确保书画作品具备一定艺术美感的基础上,使艺术和百姓之间的距离大幅度缩短,作品呈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幅作品当中,菊花、鸡、蝴蝶等元素同时存在,既实现了画面内容的有效丰富,同时也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画家将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及理解借助画作进行了完美呈现,表明此时其有着一种闲适自得的良好心态。

除此之外,在明代中晚期,宫廷花鸟画家也开始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其逐渐放弃了以往亮丽鲜艳的手法,开始借助水墨渲染整个画面,使得牡丹等一系列花卉逐渐有了更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如果按照书画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在正常情况下,明代花鸟画应该对元人的一系列绘画传统进行承袭,充分利用客观对象有效表达人的自身精神、情感等内容。然而,由于受到明朝专制统治制度的影响,花鸟画的整体发展逐渐在人为干预下转变了方向,开始更加重视写意画风。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写意花鸟画开始深入发展,逐渐从以往写实的“似”快速转变为抒情的“不似”。其间,典型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陈淳、徐渭等。徐渭的写意画相较于其他人的写意画来讲,更加粗犷蓬勃,特别是写意花卉,呈现出用笔极其狂放的特点,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境地。其笔墨酣畅淋漓,完全不拘于形似,在当时自成一家,树立了花鸟画写意新风[2]。

三、园林山水画更加生活化

明代中晚期的园林山水画开始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生活化特点,多以现实生活场景及周围环境为创作内容。由于明代中晚期的画家多长期居于闹市,因此为了附庸风雅,开始尝试在郊外修建园林,这使得明代中晚期书画开始将园林作为一个主要的创作主题。其本身既属于一种艺术创新,又体现了艺术和生活场景之间的密切结合。明代中晚期园林山水画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第一类以“室”“斋”为主题,但实际呈现的内容并非“室”或者“斋”的相应外部场景,而多为其内部的一系列细小元素,以此表达主人的品位、风格或兴趣爱好,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性;第二类主要是对庭院当中各类真实景物的描绘,也就是画家对自身现实生活场景的充分展现,可以表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或者对某种生活的向往,比如《拙政园图》便充分表达了文征明对画中生活的向往;第三类以文人雅集活动为主题,虽然描绘的是园林山水大环境,但重点突出的是文人雅集活动,同样可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

四、书画中的自我表现

就自我表现来讲,其属于我国书画艺术当中的一种传统写意,几乎任何一幅作品都会涉及自我表现,比如书画作品的“笔墨”运用及“气韵”等,均可以看作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分表现。就明代中晚期的画家而言,其自我表现通常和之前的画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之前的画家大部分都是比较婉约、内敛、含蓄地对某些思想、精神、情感等进行表达,而明代中晚期的画家开始对大写意笔法进行探索,这使得书画作品呈现出豪放、激情、狂热等特点。透过书画,人们能够感觉到书生意气大幅度减少,自我表现变得更加强烈。其中的典型代表主要有徐渭、唐寅等人。

明朝的徐渭本身就狂放不羁,性格恣肆。对其诗、书、画进行品读,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身上具备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豪放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例如徐渭的《墨葡萄图》,借助墨的浓淡对叶子的质感进行了充分展现,题写的字无论是结构还是行距,均呈现了较强的不规则性,仿佛葡萄藤蔓一般可以在空中自由延伸,既能够让书法与画作充分融合、相得益彰,又可以有效表现画家自由狂放的心性。徐渭有着非常高的书法造诣,在笔法方面呈现出跌宕纵横的特点,这一笔法也为其绘画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比如徐渭在画墨荷及葡萄时,同样呈现了大刀阔斧、肆意驰骋的特点。画家借助勾、点、皴等一系列用笔,深度刻画了霜菊的孤傲及牡丹的雍容华贵,同时葡萄密集得如同骤雨,藤蔓则通过笔法的巧妙运用被刻画得虬如蟠龙,使得整幅画面充斥着纵横之气及豪迈不羁的意境。

就唐寅而言,其书画作品中的自我表现也极为浓烈。因游历过诸多名山大川,唐寅心中自有千山万壑,从而使其书画呈现出了吴地书画家并不具备的雄浑之气,同时其还可以化雄浑为潇洒。仔细品读唐寅的书画可以发现,与其写的诗一样,二者都能够做到直抒胸臆。此外,唐寅的书画大幅往往气势磅礴,而对于小幅书画,又能够做到清隽潇洒,且可以做到书画结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4]。

五、仕女图的世俗化发展

进入明代中晚期,文人开始长时间出入商业城镇,这使得他们能够与百姓产生更多的接触。通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些文人的生活方式、态度以及审美情趣等开始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更加贴近市民阶层。也就是说,文人开始更加关注百姓的一系列生活现状,也更加注重品味百姓的生活。这使得其创作的书画作品开始极力地呈现市井风貌。在这种背景下,画家在开展创作时逐渐趋向平民化及世俗化。

美女画通常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性,同时描绘的女性大部分也是从事日常活动,这便使得明代中晚期仕女图开始越发贴近生活,更加世俗化。我国明代女性如果依照社会地位来区分,能够分为宫妃、贵妇、市妇三种类型。品读明代的仕女图作品,可以发现,除了明初仕女图更加注重描绘宫廷女性外,大部分明代中晚期仕女图均是在描绘民间女子,所以明代中晚期仕女图世俗化发展的趋势极为明显。例如仇英创作的《修竹仕女图》,便对女子的惆怅之情进行了充分描绘,同时也借此表达自身的空虚、无聊的心态[5]。

六、审美更加多元及诗书画一体

进入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导致当时的社会结构迅速发生较大改变。书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渐渐变得世俗化,因此很多文人陆续开始卖字卖画。与此同时,心学逐渐发展为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其重点是追求个性解放,并且非常关注人本身的思想,这对明朝中晚期的书画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国明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百姓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再那么强烈,反而开始对精神生活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及需求,这些均促使当时的人产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审美。受此影响和推动,明朝中后期书画家开始迎合人们的多元艺术需求,在实际开展书画创作期间,更加关注个人感受及个性方面的有效抒发,使得很多书画作品呈现出更为鲜明的“异趣”特征。

目前来看,明朝中晚期的“异趣”特征,具体涉及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书画家通常在笔墨方面变得更加潇洒恣意,借助笔墨的铺陈,实现了传统书画作品表现形式的有效转变,大幅提升了视觉张力,使得书画作品可以和作者内心活动及当时的现实生活状态有效呼应。其次,明朝中后期的书画家开始对人物形象展开夸张变形创作,经常借助几何画法等形式,对人物身体结构方面的大小展开调整和对比,使得画面视觉冲击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使得书画作品可以更为有效地传达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一系列思想情感及内涵[6]。

就诗书画一体而言,其提升了书画作品的艺术欣赏性,也促进了作品内涵的丰富。通过在绘画作品当中融入诗词,创作者能将自身的文化品位及文学修养充分展现,因此诗书画一体能够在有效满足大众审美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创作者自身向文人靠拢的心愿。在明朝中晚期,诗书画一体开始发展为固定绘画创作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雅俗共赏。

七、书法突破创新不明显

帖学在明代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法帖传刻活动极为活跃,对当时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明代的书法创作主要是行楷,同时以纤巧秀丽为美。明永乐至正统年间,翰林院、文渊阁中陆续涌入一些新进才俊,包括杨士奇、杨荣等人,他们陆续创作了大量的制诰碑版,呈现出了姿态匀整的特点,也就是“台阁体”。纵观明代中晚期,虽然诞生了诸多书法大家,但整体来看并未做出较大的创新及突破。整体艺术特点主要如下:

在明代中期,江浙地带文人墨客云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吴门书派相对较为活跃,而且书法兴盛,所以逐渐有了“天下书法归吾吴”的说法。其中,典型代表有王宠、文征明、祝允明,三人被合称为“吴中三家”。这些书法家的小楷写得非常工整。与此同时,不同的书法家有着各自的书法风格,比如:祝允明的草书书法作品通常纵横散乱,没有定序,呈现出豪放的特点;文征明的楷书、行书作品较为严谨,呈现了一股清雅之风,但是同样力度遒劲。

在明代晚期,由于受到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的影响,当时社会上开始盛行心学。在这种背景下,明代晚期的书法家开始高度重视个人思想的解放,这直接促使狂放的书风发展为主流,也就是“豪放派”。明晚期比较有名的书法家主要有董其昌、邢侗、米万钟等,他们当中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当属董其昌。其创作的很多作品不但在当时引发了轰动,也对后世书画创作及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7]。

综上所述,明代中晚期的书画作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书画家的一些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信息,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书画艺术的发展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既可以对书画艺术实现有效继承和弘扬,也可以对历史文化产生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针对明代中晚期的书画展开了鉴赏,希望以此推动我国书画艺术在新时期真正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羽.明代中晚期书画的鉴赏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9):110-111.

[2]郭怀宇.鉴赏家话语权之争与交易中间人身份之关系:以詹景凤的书画鉴赏活动为例[J].文艺研究,2021(1):129-143.

[3]顾晨洁.明代中后期书画消费与文徵明书画风格嬗变[J].书法,2023(12):183-187.

[4]姚东一.从晚明书画收藏著录看世风之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38-41.

[5]上官俊雄.明中晚期绘画中家具的陈设艺术在当代居室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3.

[6]张媛.儒行、贾行:基于中晚明绘画著述书写原境的行为考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23(6):35-40.

[7]宋吉昊,王祥北.从文化传承视阈看明代徽商大规模收购书画的得与失[J].收藏家,2021(12):47-52.

作者简介:

刘膑蔚,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