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山水画艺术探索与创作实践

2024-09-18 00:00:00王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8期

摘 要:简述南方山水画派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比、举例的论述方法来讨论其与北方山水画派的异同,进而分析南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与审美理念,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绘画表现技法及艺术风格。以表现南方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为主进行山水画创作实践,强调师法自然,崇尚与自然和谐共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多阴雨连绵、云烟晦明之景,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意境深远,于平淡之中见天真。

关键词:南方山水画派;平淡天真;水墨实验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由唐朝的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局面。在社会动乱频繁的环境下,文人士大夫只能将精神寄托于山水,与山水为伴。各地画家本着“师造化”的心境,催生出南北两个山水画派。董源被称为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鼻祖,其画“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不装巧趣,皆得天真”。自此,平淡天真成了南方山水画派共有的审美特征。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到,中国将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也是笔者在创作中努力追求的方向。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描绘南方的自然景象和人文特征,为了更好地表现其地域特色,以前人的探索为营养并有取舍地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再结合自己的绘画特点,在艺术实践和理性分析物象的基础上,探索最佳的表现方法。

一、南方山水画派简述

(一)南方山水画派的起源与发展

北方山水画派的出现早于南方山水画派,先一步成熟的北方山水画派在理论和表现上对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方山水画派尊荆浩为鼻祖。荆浩生活在唐末及五代初期,在社会动乱中他毅然摒弃仕途,隐居山林,以书画为伴。荆浩为后人留下了著名山水画理论《笔法记》,这是其毕生艺术探索的结晶。《笔法记》对后世山水画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称作水墨山水理论的基石,其中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北方山水画派的绘画创作,还对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董源山水初师荆浩,后“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表现江南实景的水墨山水语言,从而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此外,董源的绘画还受到地域的影响。其生活在金陵地区,对江南的真山真水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领会,并不断以自然为师,最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南方山水画派。

在金陵开元寺为僧的巨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他的创作多以高山峻岭入画,构图奇异,“画风偏温润,但又不失刚毅之气”。由于巨然曾在北方生活过,北方的经历与地域环境对他后来的绘画创作和笔墨表现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了元代,在蒙古族统治的时代背景下,内心苦闷的士大夫只能寄情于山水世界,他们的“审美理念开始转变为写意抒情,追求笔墨情趣”,正所谓“宋骨元意”。在元代,如赵孟頫、“元四家”等都深受“董巨”的影响,他们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与经历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山水画派的发展。在明代早期,山水画以受北方山水画派影响的浙派为主导,其特点为苍劲豪放,粗犷而又逸气。到了明代中晚期,南方山水画派开始占据主流,其态势一直延至近现代。

(二)与北方山水画派的异同

南北山水画派有着各自的特色,也有相似点。从其画面来看,北方山水画派以竖式构图为主,多表现高山峻岭,山体轮廓清晰,棱角分明。为表现出北方山石坚硬又富有体积的石质感,画家多使用斧劈皴、钉头皴等去皴染。受北方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北方山水的笔墨表现刚毅苍劲,墨色浓重,给人以苍劲豪放、画境磅礴之感,尽显北方阳刚之气。而南方因山峦连绵不断,多矮山丘陵,江湖交错,所以南方山水画多为长卷,以平远法为主。其画面多表现低矮的丘陵,湖面江岸、小舟、芦苇和灌木等是常见的画面元素。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多阴雨天气,云烟朦胧,因此其画面多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意境深远,表现出一种阴柔宁静之美。董源根据南方的地域特征创造性地运用披麻皴,并提炼出与北方山水“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截然不同的平淡天真的审美理念,为南方山水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独特的方向。

南北山水画派在笔墨表现和艺术风格上虽有很多不同,但他们的审美理念大致相似,都秉承笔墨至上的观念,也都是本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境,基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去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南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与审美理念

(一)笔墨表现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多雨,适宜植被生长,山间常云雾环绕,一片烟雨朦胧景象。南方山水画派画家为了更好地表现江南地域特色,创造了多种皴法,“用笔圆柔,墨色干淡,多苔点”,多用淡墨反复渲染,以营造出烟林清旷之境。南方树木茂密,因此树干多用淡墨勾勒皴染,而粗枝、点叶用浓墨,皴、擦、点、染齐用。水在画面中多用淡墨勾画,近处的水面用轻快的线条画出带有节奏的水波,渐远渐淡,直至消失。正如董源的《溪岸图》,画中的溪水从左侧山间蜿蜒而下,与湖水相融,水波荡漾,湖水盈盈。水纹笔墨简洁生动,给人以宁静深远之感。宋代以后的南方山水画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董巨”二人的影响。由于时代背景各异,不同环境下画家的性情气质和审美情趣也不同,他们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不断发展笔墨,努力探索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二)平淡天真的审美理念

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不同,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水土的滋润下形成了各自的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北方地区山势雄伟挺拔,地壳运动作用下的山石质地坚硬,纹路清晰,因此北方山水审美表现刚毅苍劲,画面磅礴大气。例如,以描绘陕西地区地域特色为主的长安画派,其审美理念是繁密雄健、古朴倔强。而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适合草木生长,地质特征多土少石,山体轮廓模糊,表层由于杂木的遮挡很少外露,再加上多阴雨天气,雨后云雾环绕,山峦、树木、河流等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宛如圣境一般纯洁而又充满神秘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们性格多温和儒雅,为人做事严谨细腻。在这种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南方山水画自然形成了平淡天真、墨色淡雅的审美特点。

三、基于南方山水画的创作实践

用水墨描绘南方烟雨朦胧的湿润环境和典型的南方建筑等特点是笔者创作的主要方向。但南方毕竟是一个很大的地方概念,笔者从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元素,如丘陵、河流、灌木、云雾和斜顶房屋等。在构图上,笔者基于前人的实践探索,也选择了长卷形式,构图以平远法为主。长卷能更好地表现连绵的山峦与交错的河岸之间的关系;平远法能使画面更加空旷幽远,富含江南神韵。

就山水画本身的内容来说,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我们可以将其切割重组或变形,使之抽象化、程式化,但它们终归取之自然界,正所谓“内容要求天地所有”。然而更重要的是“形式得求天地所无”,在创作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形式表现对象,值得反复去摸索。它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品格,还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在面对客观物象时,是如何去分析、感悟的。正如周思聪所说,“画什么,不成问题;怎么画,才是最苦恼的”。

在大学期间,笔者学习过水墨实验课程,即利用宣纸与水、墨等其他材料进行碰撞,将泼、拓、揉、流等手法结合并用,使水墨实验产生各种效果,然后将这些效果灵活运用于绘画创作。因此,创作一幅有新意的作品,需要在材料上探索新的领域,或者充分发掘材料的特性。历史上知名的艺术家大都对自己使用的工具材料进行了细致研究,如傅抱石,他作画喜爱用八分熟的乾隆宣纸与皮纸,经常使用皮纸的反面作画,其发明的“抱石皴”笔致飘逸。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和避开短板,经再三斟酌后,笔者选择了具有随机性、整体性、形式感的水墨实验进行山水画创作。

南方地区的山形多奇秀,连绵不绝,气候偏湿润,山间灌木众多,绿树成荫,所以笔者打算用泼墨的方式去表现山峦。桂林山水是笔者画面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其山体多高耸,起伏变化大,山头草木茂盛,难见山石,但山腰的岩石裸露较多,纹路清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了表现这一特征,笔者在水墨实验中找到了理想的方式。首先,将宣纸喷水打湿,这样可以增强纸的渗水性,当墨与纸接触时,边缘线会变得更加柔和,符合南方山石轮廓特征。其次,在宣纸上泼浓墨让其形成大块的墨团,将其作为山头,再往下继续泼淡墨作为山腰,紧接着随机泼洒浓稠的宿墨,使之形成丰富的肌理,增加画面厚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完成了上述操作后,墨会随着宣纸的纬线流动,最终形成以某段经线为轴,上下大致对称的图形,就如同一座山峰映于水面,幽静而雅致,自生天趣。这时,笔者联想到东山魁夷,他在画面中描绘出的宁静、纯洁与诗意,也是笔者想要展现的山水情,表现一个灵动、富有生气,人与自然和谐1YdaL3oD9qRY1rpUbBbCzQ==共处的山水世界。在水墨实验的过程,笔者还采用立起纸张的方法。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墨随着纸张倾斜的方向流动,形成如屋漏痕一般的线条,甚至加入一些化学颜料和白酒,使之碰撞产生更多的趣味性效果。

当然,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不能只注重效果,仅有效果而缺失内涵与情感的绘画,是经不起推敲的。黄宾虹说过,画重“内美”,画面中要有深远的意境美和笔墨美。山水的意境与山水的形体紧密联系,形体应是其精神的外在体现,因此要表现山水的意境就离不开对形体的细致推敲。而水墨实验就很好地协调了效果和意境,墨块成山,墨线成田,墨点成树,留白处上为天、下为水,水天一色,在兼顾物象形体、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并有效避免了作画过于拘谨的问题。

前面也有谈到,笔者想表现的主题是那种烟雨朦胧、亦真亦幻、带着神秘感的南方山水世界。在这个画境中,大自然是主体,人文事物只是里面的点缀,它们与自然应当是和谐统一的状态。南方地区时常阴雨绵绵,非常湿润,人在呼吸间就能很明显感受到空气中的水汽,备觉神清气爽。将这种满含春意的湿润感充分表现在画面中,是笔者创作的一个重点。因此在笔墨表现上,笔者以渲染、湿笔为主,以营造那份华滋感,再辅之一些干笔飞白,使画面更加灵动和谐。在山峦的描绘上,米氏父子的“米家山水”对笔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米芾的山水画突破了传统的勾勒加皴模式,山峦多层烘染和使用横点子皴,营造了一种云气弥漫、风雨迷离的效果。在借鉴米芾绘画的基础上,笔者多使用没骨法,通过层层渲染、积墨、破墨等,在用笔上控制轻重缓急,然后运用皴、擦、勾等技法,在关键地方交代一些山势走向,以此来达到酣畅淋漓、浑厚华滋的效果。此外,傅抱石的山水画也对笔者产生了影响。其作品以洒脱飘逸闻名,画境朦胧、疏朗,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美感;其独创的“抱石皴”,灵活飞动,千姿百态,清逸横生。从傅抱石的画面中清晰感受到的阴雨绵绵、烟云迷离之感,使笔者的创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四、结语

南北山水画派的出现,使得山水画逐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绘画。从五代十国至今,历代画家不断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与大胆创新,推动山水画不断前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精神财富。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画家的思想、修养、人品等内涵,这是画家们厚积薄发的结果。

在南方山水画派的影响下,笔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也充分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画家李可染曾对周思聪说过,艺术的道路很难一帆风顺,“峰高无坦途”。认识到了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笔者的创作探索,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自然界的情感;另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画面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告诉人们试着慢下来,多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从自然中去发现艺术并从艺术中去感受自然。

参考文献:

[1]李佳.论地域差异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95.

[2]王文越.论地域文化对五代、宋初时期南北山水画派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3]盛诗澜.论五代宋初南北山水画之异同[J].书画艺术,2014(4):24-27.

[4]米芾.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陈丹青.让艺术说话[J].美术,1981(1):42-43,28-29.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杨柳.现当代山水画南北地域性风格特征探析[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6.

[8]周思聪.思绪录:山东讲学题纲[J].中国书画,2011(5):119-120.

[9]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10]荆浩.笔法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1]周乃正,卢欣.周思聪画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水墨画现代表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