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面糊”

2024-09-18 00:00:00花生满路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4年8期

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些味道与情感紧密相连,它们不只是一种食物的香气,更是一种时光的标记,一种家的温暖。对我而言,那便是姥姥煎的“面糊”。

在北方乡间的清晨,太阳还未完全露出笑脸,厨房里便开始传出噼里啪啦的炒菜声。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老辈们总有办法用简单的食材,变出孩子们眼中的美味佳肴。其中,特别让我难忘的,就是那金黄酥脆、香气四溢的“面糊”。

“面糊”不是简单的用面粉加水和成的面糊糊,而是北方的一种面食。先取少量面粉,打入几个鸡蛋,再加入适量水和少许盐,不停地搅拌,直至面糊糊均匀、无面粉的颗粒感,用勺子舀起一勺可以顺滑地流下。锅烧热,加入适量油,再将面糊糊倒入锅中,待面糊糊一面成型后迅速翻面,经过几个回合,直至两面煎至金黄,出锅即可。

我从小是姥姥看大的,可能从小吃惯了,姥姥煎的“面糊”不仅颜值高、口感好,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以前每次放了学,刚到大门口,便能闻到面糊过油后那种喷香的味道。这种味道不是“隔帘微雨杏花香”,不是“水精宫殿桂花香”,也不是“十里稻花香”,而是姥姥无微不至的关爱,更是每天等我放学的期盼。闻到熟悉的香味后,我便三步并作两步,赶紧跑到做饭的屋子。果然,桌台上放着一盘热气腾腾、新出锅的“面糊”,而锅里还有未出锅的,姥姥正在娴熟地翻面。“赶紧吃一块吧。”姥姥说。我顾不得洗手,赶紧拿起一块放入嘴里,虽烫得舌头直往喉咙里缩、“面糊”在舌头上不停地变换位置,但就要吃这热乎劲儿,刚出锅的才好吃、对味。不过几秒钟,几块新鲜出锅的“面糊”已经下肚,满足地抹抹嘴边的油,开心地出去玩耍了。

再后来,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离老家越来越远。每次回姥姥家,妈妈、姨妈、舅舅都会做一大桌子菜,五味俱全、秀色可餐,“面糊”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似乎没有人会在这种场合想起它。但是,我感觉它似乎从未消失过。偶然的一天,我带着三岁多的儿子独自在姥姥家玩耍,到了吃饭的时间,作为一个厨艺确实不太精通的妈妈,我实在想不出该给他吃什么。这时,姥姥对儿子说:“我给你煎‘面糊’吃吧。”咦,我比儿子更加期待。说着,姥姥已经找出面粉和鸡蛋,舀上水开始搅拌了。不一会儿,两盘金黄的“面糊”就出锅了。儿子的一盘上撒了一层细细的白糖,格外甜。而我的那一盘,姥姥偷偷地多给我加了一个鸡蛋,她说我太瘦了。

“面糊”,无非就是面粉、水和鸡蛋的混合体,简单的物理结合却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更是情感上的寄托。每一口“面糊”都蕴含着家的味道,姥姥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