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一世情

2024-09-18 00:00:00王小泗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4年8期

公元前143 年,西汉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游历至卓文君的故乡——四川临邛。

时秋风送爽,玉露晶莹,在临邛首富卓王孙家中,司马相如瞥见卓王孙女儿卓文君才华与美貌并存,心动不已。随即,即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以音乐作为媒介,向她倾诉内心的感情。卓文君久仰司马相如之名,早已芳心暗许。然,他们的爱情却遭到其父卓王孙的强烈反对。

是夜,夜幕低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人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程。然而,生活的艰辛迫使他们返回临邛,共同开设酒肆,以度生计。

几年后,司马相如他那惊世骇俗的文章被汉武帝刘彻发现。皇上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随即颁下圣旨,要召司马相如立即北上长安觐见。

接到圣旨的时候,临邛正值秋天。黄昏时分的酒肆外,细雨如丝,淅淅沥沥。微风轻拂着古老的青石板,带来阵阵醉人的酒香。司马相如满怀喜悦地整理着行囊,而卓文君则强忍着心中的不舍,轻声劝慰道:“郎君啊,切勿因追求功名而束缚自己。即使功名未就,也请早日归来,莫忘夫妻间的深情厚谊。”

司马相如紧紧握住卓文君的手,深情地回应道:“我又怎会忘记你,忘记我们共同经营的小家呢?你且放心,待我在长安稳定下来,定会接你过去共享荣华富贵!”

公元前137 年,司马相如再次来到长安。随着一挥而就的《上林赋》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司马相如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他很快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失去了自我。他开始寻求另一种方式去解脱,于是他给远在临邛的卓文君写了一封只有十三字的信,让她知难而退。

公元前130 年的临邛的某个秋天,天空笼罩着一片阴霾,细雨如丝,湿润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街上的行人稀少,只有几个匆匆赶路的旅者,他们的脚步在泥泞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这萧瑟的氛围中,卓文君孤独地坐在自家酒肆柜台里,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忧虑。她的夫君司马相如,自从被朝廷征召前往长安之后,已经许久没有音讯了。她每日都在等待,期待能从长安传来他的消息。每当马蹄声响起,她的心都会跟着跳动,期盼那是他的归来。然而,每次都只是过客匆匆,无人带来她期盼的消息。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穿过雨幕,飘到酒肆,卓文君的心又一次被提了起来。她急忙走出酒肆,只见一位骑士在雨中停下,手中拿着一封书信向酒肆走来。

她知道这一定是司马相如的信。然而,当她打开信,只见信上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数字。

文君坐在沽酒坊的窗边,望着窗外流淌的江水,心中的情感如江水般汹涌。她读懂了这封信的含义。信中独缺“亿”字,便是在暗示她“无忆”,不要再回忆过去。

她的心中涌起了万般思绪,遂回信一封,将满腔的思念和无奈化为墨香。

她说:自一别之后,两心相隔,相思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曾约定的三四月之期,如今却成了五六年的漫长等待。每当夜幕降临,我独自弹奏七弦琴,那悠扬的琴声仿佛在诉说着对郎君无尽的相思和哀愁。手中的八行书信,字迹已模糊,却仍舍不得丢弃。那九连环,象征着我们的爱情,如今却断折在半途,令人心痛。我站在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我百感交集,千般挂念,万般无奈。只能将那份深深的怨念寄予远方的郎君,期盼你能早日归来,让我们的爱情重归于好。

信中的字字句句,无不流淌着文君那深沉的情感。那份绵延不绝的思念,如同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

信笺随着邮差的马蹄声飘然而去,文君的心头却如负千斤。心中疑虑重重,不知此信是否能牵回相如的心意,日复一日在不安与期盼中徘徊。

在遥远的长安,司马相如接到文君的这封信,内心的愧疚如潮水般翻涌。他怎会不明了文君的那份执着与纯真,那串数字只是他们之间的一个“轻松玩笑”,却不成想到会给她带来如此深重的伤害。

相如刻不容缓,挥毫泼墨,书写了一封满载悔意与深情的书信。他在信中倾诉道:“吾之挚爱文君,日夜魂牵梦绕,深知过错所在。愿此生此世,与你携手共度,风雨同舟,永不分离。”

当文君收到相如的回信,泪水夺眶而出。她明白,他们的爱情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更加坚定。自此以后,相如与文君书信频繁,字里行间都是浓情蜜意,他们的爱情如同那绵延的鸿雁锦书,穿越千山万水,始终紧密相连。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句诗是卓文君的《白头吟》,与司马相如书信交流中最著名的诗句。历经千年,这句诗被世人传颂为佳话,更被后人视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终于,司马相如辞官归乡,与卓文君再度团聚。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而他们之间信中的对话,直到今天仍在我们耳边轻轻回响:“若我先逝,将痛苦留给你,我内心实难安宁。因此,我宁愿你先行离去,让我来承担这份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