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幼儿园是我国现代社会实行集体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奠基阶段,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民间游戏教学相融合的策略,可以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播,可以使幼儿从中获得更加充足的前行力量,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游戏教学的价值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的融合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资源 幼儿园 民间游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8.053
根据幼儿发展心理学中的论述,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也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再挖掘,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相结合是深刻符合中国幼儿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发展现状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为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但是根据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游戏教学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不忘记历史的民族,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披着国家外衣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提供了深厚底蕴。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个人,“修身”是基本;从家庭,“齐家”是基础;从国家,“治国”是理想;从社会,“平天下”是愿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可以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幼儿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最容易受到信息影响的阶段,对后期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丰富了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利用游戏将其展现出来,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符合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是要将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历史、价值观念、艺术、习俗和知识等遗产传递给后代,以确保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时代仍然保持活力和影响力。这一概念涉及教育、文化传媒、社区参与和各种文化传承实践,旨在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传统文化传承有助于维系社会的连贯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二)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一种源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娱乐活动,通常由普通人创造和传承,而非由专业设计师或制作团队开发。这些游戏包括各种童年游戏、传统体育、民间竞技和社交娱乐,其规则和玩法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并在社区或家庭中广泛传播。这些游戏通常反映了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交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娱乐和休闲提供有趣的体验。传统民间游戏的保留和传承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代际传承,以及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民间游戏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丰富民间游戏教学内容
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将传统文化与民间游戏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游戏环境创设中、在内容设置上,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来进行活动室的布置,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
例如,在“清明节”期间,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民间游戏组织一系列活动。首先,“知清明,看由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通过视频、图片、绘本等方式,了解清明的由来和习俗,教师还可以清明节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述革命故事,引导幼儿们向先贤先烈致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其次,“做纸鸢,寄相思”。放风筝是清明节时人民喜欢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教师带领幼儿自制风筝并通过放风筝的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清明谷雨,四季轮回。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样的清明节活动中,幼儿们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让情怀生根,让美德传承。在春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写春联,剪窗花,在准备“食材”“年夜饭”的过程中,感受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在创造性参与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模拟经营小吃店的游戏,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我国春节期间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及制作方法;在表演游戏前的准备阶段,选择关于春节的民间童话或寓言故事,既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利用建构游戏,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我国的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的造型和结构,在掌握搭建、拼插技能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创造性建构。
(二)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提高幼儿音乐素养
高山流水觅知音,“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就涉及“乐”,经过历史的发展,中国更是形成了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乐”对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精神等都具有重要影响,音乐常被人比作“心灵的声音”,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直击心灵,引发共鸣,实现心灵洗涤。教师将传统优秀音乐作品引入幼儿园民间游戏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例如,编钟、琵琶、二胡等均是传统乐器,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色特点,独特的演奏方式,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曲调适宜幼儿学习的乐曲,利用教师筛选出的传统乐曲,带领幼儿开展音乐主题民间游戏活动,如观看音乐游戏《捏面人》,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传统工艺的美,并尝试进行捏面人活动,同时通过设置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认真思考,使其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民间游戏的重要价值及方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以及歌曲的创编等游戏环节,能够让幼儿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使其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直观、形象地感受和理解了传统工艺捏面人。此外,在民间游戏“丢手绢”中,幼儿教师可以将一些当代幼儿熟悉的歌曲融入游戏过程中,比如《数鸭子》等内容,让幼儿边唱边玩,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丰富的词汇;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表达、听力等能力,这既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又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三)依托幼儿园一日生活,开展民间游戏活动
在开展民间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托幼儿一日生活为幼儿准备一些趣味化的主题活动,并为幼儿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幼儿能够通过多个环节的游戏,对主题内容进行理解。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与本土民间活动有关的内容,让幼儿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
例如,在秋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准备投绣球游戏,告诉幼儿,这是壮族民间游戏的一种,自古以来就能够受到小朋友的欢迎。在开展游戏之前,可以先让幼儿回忆自己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让幼儿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了能够凸显“秋天”的主题,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准备很多秋天出产的水果,让幼儿将这些水果当作“球”来开展游戏,从而使幼儿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快乐。之后,教师可以先教给幼儿基本的投绣球方法,让幼儿进行尝试。当幼儿掌握了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还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投绣球呢?让幼儿发散思维,找到不同的游戏方法,从而能够感受游戏的快乐。在主题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开心地参与到了投绣球的民间游戏中,也对秋天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感受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取得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
(四)创新民间游戏玩法,提升幼儿认知能力
在传统民间游戏中,多变性是非常鲜明的特点,在进行游戏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这对于幼儿的教学非常重要,使得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成长。因此,教师在带领幼儿参与民间游戏活动时,可以鼓励幼儿借助一些游戏道具来设计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幼儿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这对于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评估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石头剪刀布”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游戏,石头赢剪刀、剪刀赢布、布赢石头,蕴含着“一物降一物”的文化哲理,同时,游戏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针对游戏进行创新,同时在创新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都有玩“石头剪刀布”的生活经验,知道三者之间的胜负关系,但是我们的石头剪刀布只能用这一种方法进行吗?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呈现呢?之后,带领幼儿总结创新玩法:1.多人一起用手玩:多人一起用手出石头剪刀布。2.用脚玩:用脚表示出剪刀、石头、布。剪刀是双脚一前一后分开;石头是双脚并拢,布是双脚平行打开。3.用身体玩:用身体表示出石头、剪刀、布,可以根据石头剪刀布的特点自己任意创造,和小伙伴达成一致即可。4.两个人面对面双脚一前一后站立,脚要碰到一起。石头剪刀布,谁输了谁在前面的脚向后退一步,最后谁不能站立了,谁就输。5.两个小朋友根据输赢结果向后或向前各迈一步,谁先到达终点则谁赢。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区域游戏的“科学探索区”中投放一些民间游戏的材料,比如陀螺、毽子等,鼓励幼儿主动探究这些民间游戏材料中蕴藏的各种科学原理,例如,陀螺如何能维持在一点上转动;还可以在“手工类区”游戏中投放沙包等民间游戏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沙包的外观,自己动手利用棉布、丝线、填充物等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沙包,在提高幼儿创新意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在“益智类区域”游戏中投放翻花绳等民间游戏的材料,教师先做示范,教会学生用一根绳子进行互动游戏,然后引导幼儿两两一组进行翻花绳的游戏,幼儿可以自己创造花绳的玩法,也可以自己给自己的创意起一个名字,比如“大鲨鱼”“小乌龟”等,通过创造一个又一个花绳造型,提高幼儿创新和探索的能力。
(五)整合传统文化游戏素材,提升幼儿文化认同
很多折射着传统文化韵味的民间游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别样呈现方式,更是引领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而通过对这些游戏素材的整合,则可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游戏教学的丰富性,且对于幼儿的文化认同意识强化,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结合幼儿的身心特性,以及具体游戏教学项目需要,教师应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引领作用为切入点,将一些蕴含着正能量,且更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利用,让幼儿在不同游戏项目中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养成习惯,来培养其良好品质。同时,可借助一些教育性极强,且与幼儿生活比较接近的传统民间游戏项目开发,对幼儿的思想、认识、情感等进行影响,来培养其热爱劳动、积极参与、珍惜时间、热爱家乡等高尚情操。
具体而言,在选取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时应当秉承三个原则。第一,健康性原则。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完全,部分传统文化素材并不适用于幼儿学习。教师应当选择积极向上、便于理解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应用,如愚公移山、闻鸡起舞等古老神话传说、成语故事等。第二,幼儿主体性原则。在选用素材时应当立足于幼儿的立场,充分思考“幼儿喜欢听什么”“幼儿喜欢玩什么”,而不是以成人化视角思考“幼儿应该听什么”“幼儿应该玩什么”。并且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幼儿园现实的教育情况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第三,选用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富有本区域特色的独特传统文化,如东北的抗战文化、湖南的湘西文化等。各地区幼儿园应当选取自身所在区域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应用。一方面,幼儿和家长大部分也生长于此区域,容易形成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吸收具有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益于打造差异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教育为地方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如,可以民间游戏“跳皮筋”项目为引领,为幼儿讲述其中的风俗,来拓宽幼儿的认知视域,让幼儿在互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中,逐步增强文化认同。还可在游戏教学中融入一些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歌谣、童谣、诗词等素材,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包含的珍爱劳动成果、珍惜粮食的内涵。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民间游戏教学活动之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研究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民间游戏教学融合方法时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全面性、层次性等,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传统文化作为幼儿教学活动内容的补充,而非为了融合而融合,进行呆板教学。对此,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种类、幼儿园教学五大领域等方面出发,全面营造传统文化民间游戏教学氛围,并设计多元化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实践,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晓霞《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的意义》,《新课程》2020年第50期。
[2] 马春红《浅谈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民间游戏的价值》,《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12期。
[3] 潘雪婷《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11期。
[4] 王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试析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运用》,《中华少年》2019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