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对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对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展开研究与分析,为我国美术教学的高效开展指明道路。
关键词:高中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修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8.041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我国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本文从人文修养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策略、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中的传承与创新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文修养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人文”一词可追溯到《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修养”一词则在《忆江南》词中出现,儒家认为,修养多是指完善的人格;道家认为,修养是指修身养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高尚的品格。人文修养可谓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其中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美术教育又被称之为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对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修养,人文精神为追求,讲求天人合一,重视内心健康,塑造美好品格,高中美术学科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人文修养全面提升。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美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有效落实美育要求,满足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需求,唤醒学生迷失的心灵。
1.有效落实美育要求
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基础性,选择性,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爱好美术的情感,完善人格。《论语》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认为艺术与审美活动对于精神活动作用显著,而“游于艺”“乐以教和”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近现代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做人的道理。
2.满足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需求
针对外来文化进入,我们应当将传统文化放在首位,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中国传统绘画对艺术精神给予了充分强调,追求完善的人格与品格,与之相应的传统艺术也应当以真、善、美为宗旨。
3.唤醒迷失的心灵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他认为仁才是人的本心,义则是人的大道。因此,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从而追求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
4.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
在历史的传承中,各种艺术思想不断融入,形成了颇具现代风格的艺术表达手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负面思想对人们的创造力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不断渗透其中,促使其形成正确的艺术观与价值观,对于艺术保持充分的敬畏之心,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解读。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策略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应对传统文化部分进行充分挖掘,营造良好的美术新课堂、合理创设人文情境、注重美术实践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达到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
1.营造良好美术新课堂
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其中,在日常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有侧重点地备课,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放大传统文化内容,将人文情怀渗透其中,提升学生人文修养。
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点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国玉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将历史上著名的玉器欣赏引入到课堂当中,并对相关的典故进行讲解,最后升华到“君子比德于玉”,告知学生应当重视人格品质的高度。另外,关于玉石的分类,真伪的鉴别、玉器的价值等相关内容应提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合理创设人文情境
与此同时,学生还应参与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置身于人文氛围,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与作者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教师应对学生耐心指导,对有关情境进行合理创设。例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可以《高山流水》古筝曲来导入,并从古诗词出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如:教师在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进行鉴赏时,以古典音乐导入,营造浓郁的古韵氛围,该作品由北宋王希孟所创作,画面细致入微,有层峦起伏的群山,有烟波浩渺的江河,另外还有茅庵草舍、水榭亭台、渔村野市等静景穿插其中,有赶集、游玩、驶船、捕鱼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该作品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表现出青年画家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尽管《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之久,但其画法依然清晰可辨,将中国画色彩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注重美术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重在实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性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举办一些美术讲座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通过这种活动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外活动来创办工作坊或社团活动,如山水画工作坊、民间工艺美术社团、书法社团、陶艺工作坊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并对学生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民间工艺美术社团中,教师可安排风筝制作活动,在整个制作当中学生可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提升人文修养。
4.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应将情境教学手段应用其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采取多种有效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线条的巧妙利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网络资源为学生呈现多种风格的作品,并对线条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到线条的运用技巧,还能掌握到绘画技巧,增加对绘画作品的理解。
与此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改变“一刀切”的传统教学局面,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常言道“艺多不压身”,只有自己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
5.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课程的开设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提前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组织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书籍等素材,形成合作小组,使其意识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在这种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术鉴赏的趣味性。例如,在对《蒙娜丽莎》这一作品进行讲授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对相关材料进行搜集与归纳,对绘画作品创作的背景加以了解,鉴赏蒙娜丽莎端庄的姿态和神秘的微笑等,最终认识到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
事实上,达·芬奇这一作品与其他西方作品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达·芬奇对透视点的把握及应用上,在《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中,达·芬奇对人物的手臂进行了细致处理。这种教学模式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借鉴西方杰出画家的高超技艺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将人文主义精神全面贯彻其中。人文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凸显该精神,还需通过有效的对策达到目的,拉近我们与西方作品的距离。
6.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对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在多元化评价工作中,可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法,对于学生表现突出的方面应及时鼓励,并提出努力的方向;针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应教授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中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得到了有效运用,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传承与创新,还应对相关要点引起重视。主要体现在深入理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世界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正确处理、选择教材中相应的切入点、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意识。
1.深入理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应用,首先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有效开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含义,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赏析,加强对绘画作品的了解,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奠定自身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应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落脚点,鼓励学生对艺术进行追求,加强学生对我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了解,为后续绘画技巧的学习奠定基础。
2.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
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达形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加强对不同时期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不同艺术表达形式表示尊重。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文化比较法,对西方风景画,中国山水画的区别与特点进行比较区分,从而掌握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与方法,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3.选择教材中的相应切入点
为促进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还应对教材切入点进行合理选择。例如,在对《中国民间美术》开展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如剪纸、年画、皮影戏、中国结、风筝、刺绣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剪纸、风筝、年画、泥哨等,通过学习来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赏析美术作品时,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由于不同作品中反映的文化特点各有差异,在赏析作品时,应当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林风眠的《鱼鹰小舟》、齐白石的《虾》、潘天寿的《露气》等,帮助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画创作特点,从而感受美学的真谛。
4.增强教师人文素养和教育意识
教师作为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实施者与组织者,同时也是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的引导者,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应对自身素质不断强化,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方法及时创新改变,对绘画技巧重点传授,同时,教师还应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将其放在第一位。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具有人文精神气息的教材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感染学生,进一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及人文意识的强化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长期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探索,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艺术的地位与价值,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热爱,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采取多种多样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形成,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
综上所述,人文修养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旦形成,将会伴随人的一生。高中阶段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中,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能提升艺术修养、文化底蕴,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美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谨《广府满洲窗玻璃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成效——以〈流光溢彩〉单元教学为例的文化探索与视觉创新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45期。
[2] 郑林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探究——以中国画为例》,《高考》2023年第25期。
[3] 刘正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课堂——合肥三十五中校本美术课程实践探索》,《西藏教育》2023年第8期。
(路刚,1974年生,男,汉族,山东茌平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