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教师要对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能满足数学学科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需求。图形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图形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化与魅力,同时还有助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提升。文章探讨了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8.011
小学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极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更要有意识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国家与民族发展延续的灵魂与根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图形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融合图形教学与传统文化,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图形之美,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一、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数学学科的发展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数学学科自身便蕴含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开展图形教学时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枯燥感,还能为课堂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图形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样以文化支撑图形概念、定义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满足数学学科的发展需求。
(二)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科目,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极强,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缺少参与性和自主性。针对这种情况,图形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还能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三)有助于立德树人的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强调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图形教学中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对此,数学教师更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图形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民族发展的保障。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习图形知识,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图形之美,能够增强学生的接班人意识,使学生主动发扬传统文化,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精美传统图案,体会图文结合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包括许多精美的传统图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绚烂瑰宝。通过欣赏精美的传统图案能够让学生看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图案的特征是淳朴、多样、精美,既展现了当时国家的工艺水平,还能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如脸谱、铜镜、花鸟文锦等。教师可以在图形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传统图案,并为学生介绍图案背后的背景、历史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更愿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章中的《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一番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早在古代,人们就运用图形的变化创造出很多精美的传统图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一边展示传统图案,一边与学生进行互动,为他们详细讲解相关情况,让学生在观察图案的过程中找到相同点。首先,为学生展示风筝的图案:风筝源于中国,隋唐时期造纸业兴盛,风筝改用纸糊制作,被称作“纸鸢”,后又在纸鸢上安装竹笛,在有风时会发出与筝声相似的声音,这也是“风筝”的由来。其次,为学生展示剪纸的图案: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祥和、吉祥的美好寓意。再次,为学生展示京剧脸谱的图案:京剧脸谱是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人物绘制不同的谱式。最后,为学生展示蓝印花布的图案:蓝印花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技艺,已有1300余年的发展历史。这时学生发现这些图案的共同点是均为轴对称图形,教师还可以展示生活中运用对称美设计的物品、建筑,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艺术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中轴对称图形、平移运动与传统图案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之美以及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讲述数学名家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国的数学发展史十分悠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批杰出的数学家为数学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赵爽、刘徽、祖冲之等。在数学家追求数学真理的道路上发生过很多经典故事,这便可以当作在图形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素材。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名家的故事和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被数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所折服,让学生走进数学大家,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还能让学生学习数学家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涉及两位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学生通过教材能够了解相关的数学史故事。这两位数学家的知名度较高,很多学生都听过祖冲之在童年时期数星星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祖冲之的生平简介和其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自小就展现出对天文的兴趣,热爱阅读关于天文知识的书籍,并且对自然科学展开了大量研究,在数学、天文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徽是我国数学古典理论的奠基人,他在数学史上做出的贡献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开创了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祖冲之便是在此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第一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引入数学家的故事,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刘徽在《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中提出的“割圆术”。刘徽先在圆内接正六边形,并逐渐增加边数,最终得到的正多边形会逼近圆,这也是对圆周率、圆的周长与面积展开计算的基础。同时,刘徽开创的“割圆术”也是数学史中的不朽篇章,第一次在数学证明中引入无穷小分割和极限,使中国数学史迎来新纪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图形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以杰出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三)提出有效数学问题,彰显严谨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教师无法运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历史过程完全还原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古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了解古人探究数学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在了解数学文化发展的同时,通过再创造展开探究,在思考和探索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教师需要基于传统数学思维设计问题,以推动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章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传统数学思维出发推导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古人使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来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吗?”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提出递进问题:“在剪拼后三角形的大小会出现变化吗?”“如何将三角形剪拼为长方形?”“你该如何进行推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采用多种剪拼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方法的共同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出入相补”的传统数学思想。又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使用圆规,你可以用尺子画出圆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从而思考该如何使用尺子画出准确的圆。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圆内用尺子测量中心点到各点的距离,画出距离相等的点,再连接所有的点即可得到一个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运用传统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感悟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教学中应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选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感悟数学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数学图形教学中,作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在设计作业时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搭建作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同时解决传统作业模式下作业内容枯燥、繁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图形教学内容,在设计作业时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感悟数学中的思想,实现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可以融合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节日文化进行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在学习《圆的认识》之前,教师可以先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其根据问题展开自主探究: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请你找出与“圆”相关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解。2.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那么这个节日和“圆”之间有什么关联?3.请你根据“圆”的景物说一说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作业能够对“圆”形成基本了解,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在学习《圆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已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数学与文化的融合:1.请你对生活中“圆”的事物进行观察,可以联想到哪些传统节日?2.以“中秋节”为主题绘制一张数学小报,要求小报中必须有“圆”,在绘画过程中要规范使用圆规。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传统节日与数学之间的关联,根据数学知识拓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五)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展现传统文化价值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旺盛,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将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合数学知识、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数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验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展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完圆的概念以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首先,用圆规画圆。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即定点、定长,再将圆规旋转一周,这时教师可以引出古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让学生讲述这句话的意思。其次,用圆形物品画圆。教师让学生寻找不同的圆形物品,并使用这些物品画圆,如笔盖、胶带等,使学生了解圆形物体的轮廓就是圆。再次,在操场上画圆。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开展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出一个大圆。有学生提出可以将旗杆固定在地面上,并拴一条绳子,让一个人拉住绳子的另一端绕一圈即可得到一个圆。最后,引申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含义。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掌握了使用圆规和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开始思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规矩”指的不一定是圆规,也可能是画圆必需的工具,告诉我们做人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做事必须要有章法。
概言之,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图形教学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图形教学内容,通过欣赏传统图案、讲述名家故事、提出传统思维问题、优化作业设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沉浸在文化气息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将图形与传统文化之美展现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图形知识,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主动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侯树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图形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读与写》2022年第9期。
[2] 黄伟红《探图形变化之旅 享传统文化之美——“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年第9期。
[3] 方少杰《小学数学课程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实践》,《天津教育》2022年第5期。
[4] 庄前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