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玛丽·科尔文,勇敢的战地记者;她是淑芬,福建“阿海的女人”;她是斯文,一名纯粹的舞蹈艺术家;她是张雪珍,永不扫兴的高能量女性,也是“我”最爱的妈妈……
在夏天刚开始、酷暑尚未席卷大地之际,一场特别的拼贴画艺术展“她是..”在上海市折子戏艺术商店举行——搜集来的二手衣物在被弯曲、折叠后,拼贴成一幅幅女性肖像画。展览结束后,作品被拆开、二手衣物以完好的形态再次流回社会。
用可持续的方式讲述女性故事、连接更多人的参与正是展览主理人BOBO潘的创作初衷。她用搜集来的旧衣制作展现了各个领域女性的肖像和故事,作品用到的所有材料都来源于社会捐赠的近200件二手衣物,通过真空、压缩、挤压等形式创作,不用胶水、也不会去剪裁破坏任何一件衣服。
展览结束后,衣物可以继续穿着使用。为此,BOBO潘还特地给搜集来的二手衣服做了一个“旧衣录入系统”,让收集、创作、展览、流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捡破烂的人”——环保艺术家BOBO潘常这样打趣自称,她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搜集旧衣碎布这类别人不要的物品,开展可持续的艺术创作。通过破坏重组废品、让其焕发新生命,是BOBO潘等环保艺术家近乎一致的创作理念。但面对质量和材质都过关的二手衣物,“破坏重组”此刻反而成为了对环保和可持续理念的背弃。
“她是..”旧衣拼画展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将二手衣物完好地制作成拼贴画,完成一个创作、流通的闭环,是BOBO潘对可持续理念交出的一份艺术答卷。
她是张雪珍
她是“我”的妈妈
制作者:BOBO潘
衣物捐赠共创:潘晔颖、潘云霞、杨丹、林清清、二贰得肆、辛笛嘉、李媛、巧飞
作品由11件旧衣拼贴而成,张雪珍是创作者BOBO潘的母亲,带给BOBO潘强大的能量:她是长辈眼里那个没大没小的开心果,也是晚辈心中那个不扫兴的大人。她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是磨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热情,年过半百反而越加的豁达通透,她热衷于尝试各种新鲜事,而面对困难时又变成了一个“钝感”的人,她的生活态度教会“我”,“快乐地做自己就好”。
她是露丝·巴德·金斯伯格
她是美国最高法院的传奇大法官
制作者:BOBO潘
衣物捐赠共创:潘晔颖、李媛、巧飞
作品用8件旧衣制作完成,是公众人物系列拼贴画作品之一。二手衣物拼贴出了这位美国最高法院的传奇大法官,她不仅是法律界的泰斗,更是女性权益的捍卫者。她的生平和事业如同一部激励人心的传奇。
她是张桂梅
她是山村女校校长
制作者:BOBO潘
衣物捐赠共创:李艺娴、潘云霞、施乐、潘晔颖、李相斌、杨丹
作者在观看完影片《我本是高山》后受到启发,用9件旧衣创作出了该幅拼贴画作品。她是张桂梅,扎根边疆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近2 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即使身患重病,仍坚守在教育一线。
她是淑芬
她是阿海的女人
制作者:宝小格
衣物捐赠共创:宝小格和她的朋友们、杨丹
她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惠安女,她叫淑芬,叫丽娟,叫春梅……“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这首在闽南海域广为流传的打油诗,极为形象地描述了她的着装特点。“金斗笠,花头巾,担起担子样样行”,更是她勤劳美丽的常态。作品由11件旧衣制作完成。
她是玛丽·科尔文
她是勇敢的战地记者
制作者:BOBO潘
衣物捐赠共创:潘云霞、施青、珂当当、杨丹、刘佳靖
作品使用9件二手衣物制作完成,塑造了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人物肖像。从1986年到2012年的26年间,她的身影几乎出现在地球上所有战区。2001年4月16日,玛丽·卡尔文在斯里兰卡采访时,不幸被手榴弹炸伤,失去了左眼,她的独眼形象成为战地记者界一面招牌。受重伤后,她还不顾一切再次回到战场坚持报道,直至牺牲。她用生命告诉大家战争的残酷。
她是斯文
她是一名纯粹的舞蹈艺术家
制作者:了一栗、BOBO潘
衣物捐赠共创:了一栗、二贰得肆、潘晔颖、任薇、施青
本作品由7件二手衣物制作完成,献给一名纯粹的舞蹈艺术家斯文。她独一无二的舞蹈风格开辟了一片无人曾抵达过的神秘领域,她的舞蹈风格敏感与力量并生、丝柔与锋芒共存、冷冽与明媚同温。她的舞蹈作品,包括她自己在内,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奇妙综合体。
BOBO潘
可持续品牌“折子戏”主理人、“她是..”展览策展人
她的艺术遵循自然规律,相信每一件废品都有其价值,善于从日常中发掘灵感,不局限创作材料,废旧的电器,塑料或旧衣都可以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她与大众产生互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参与者的行动,倡导人人都能加入的互动艺术。
Q:什么契机下开始了用二手衣物创作拼贴画?
A:作为一名可持续内容创作者,我一直在回收各种废弃材料。在回收那些旧衣边角料准备创作时,总会碰到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情况——我总是会收到几乎全新的衣服,有的甚至连吊牌都还挂着。看着这些“新衣服”,我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们的质量和状态都那么好,完全可以继续穿在身上;恨的是,我的创作理念是通过破坏重组废旧物品,让其焕发新生命,而这些“新衣服”本身是完好无损、还可以穿着使用的,并不符合我“废物利用”的创作初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衣服”越积越多,作为一名创作者,我并不想只是简单地将它们送给下一个适合的主人。是不是可以在不损坏衣物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然后再流回社会?我想我应该去尝试,2023年10月,我正式开启了这项“蓄谋已久”的创作。
Q: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A:由于创作需得在保留二手衣服原本完好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不会对衣服进行剪切或处理,因此得把每一部分都规划到位。比如每件衣服大小、厚度不同,颜色也未必能完全符合创作需求,叠放的先后顺序、摆放的位置、呈现的形态等都需仔细斟酌。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保留衣物完整性,我选择了压缩袋的形式创作。但在运输、安装、展示过程中不免有搬运晃动,有时作品会漏气损坏,衣物散成一团,只能重新制作一遍。因此我几幅最大的作品使用了亚克力夹板来创作,不过造价就非常高了。
Q:您的创作灵感通常由何而来?
A:“她是..”系列每一个人物皆为真实存在的个体。最初创作时,我偏好选取历史上或当今社会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以期通过她们的故事展现女性力量。
偶然一次,我的朋友栗子找到我提议想创作一幅她的舞蹈老师斯文的肖像拼贴画。斯文是一位并不出名的舞蹈艺术创作者,但她影响了身边众多的学生,帮助他们在舞蹈领域扎根,进行诸多艺术创作。我突然意识到:身边人的故事,实则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值得被我们去讲述。
于是,我开始聚焦身边的人物,相继创作了“她是冯银凤”“她是张雪珍”等作品。
Q:搜集的衣物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再次流向社会?
A:我为搜集来的所有衣服做了一个“旧衣录入系统”,每一件衣服都被拍照留档,并且拥有自己的代码,这个代码包含了衣服的捐赠者、衣服的尺码、性别等信息,衣服的捐赠者也被视为这个作品的共创者。
当展览结束,我们会拆开这些作品、把衣服取出,使其流回社会,被继续使用。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线上更容易地捐赠衣物,并且使得收到衣服的人能了解到这件衣服曾经的故事。同时我也会举办二手衣集会,让感兴趣的人来认领。
Q:展览期间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A:当时我几乎把所有的力量都花在展览的创作中了,所以对于宣传推广几乎没做,只在自己个人社交媒体和品牌公众号发了推文,没想到有非常多朋友都来参观。我们开设的互动内容“做一张小脸”也很受欢迎,在第二天就把预留出的展示大家作品的区域挂满了。
Q:线下展览已经结束,用旧衣服制作人物肖像是否还会继续下去?
A:将“她是..”办成一个系列展览是我的目标,我也在持续创作中。作为第一场线下展览,这次其实就是在我自己的小小店铺里,完全靠我们自己出钱出力去办的展。因为空间有限,没能够将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出来。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共创,接下来我也会尝试与更多平台寻求合作,期待“她是..”可以去更大更宽广的场地与更多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