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村晚”呈现乡村生活新风貌

2024-09-17 00:00:00夏雄军熊娜娜
传媒 2024年17期

《你好生活》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和央视网联合出品,同时联动共青团中央推出的一档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你好生活》第四季的特色是置办“村晚”,以乡村的天地山川为舞台背景,以本土化、特色化的文艺表演和文化民俗为元素,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演、音乐表演、游戏互动等为形式,是一个明星与百姓同台、现代与传统融合、观看与演出互动的大众联欢舞台,在轻松氛围中展现新农村、新风貌、新气象、新朋旧友的温馨关系。“村晚”筹备的过程,是与朋友相遇相知的过程,也是融入当地生活探寻文化艺术的过程,更是引领观众积极探索美好生活的过程,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关注与热评。因此,该节目于2023年7月16日开播当天就登上了微博综艺影响力榜单第一名,主话题阅读量1.3亿次,话题讨论量17.8亿次,同时还登上了B站热门、酷云综艺等多项榜单。笔者从《你好生活》第四季创新求变、在场纪实、融媒传播三个方面分析这档积极向上的综艺节目,从而为其他节目提供参考方向。

一、创新求变:传递积极乐观生活理念

《你好生活》第四季积极探索节目新形态和新风格,以“春晚”为灵感,通过以村民为主的“村晚”联欢节目来向观众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搭建起一个无门槛的交流场域,感染着屏幕内外的人。

1.理念聚焦,传播民族文化体验生活。《你好生活》主要通过嘉宾的“行”与“述”来启发观众如何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用青年人能接纳的方式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人生动力。节目没有邀请太多明星,也没有故意设置吸引眼球的环节,主要通过体验生活来表达主题思想。在第四季的节目中观众能看到主创团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看到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看到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看到嘉宾闲谈传递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其精彩又不容替代的地方,也是其最具特色的内核。例如,舞台节目《英歌舞》中的英歌被看作是英雄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易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让来自乡土艺术的传承触达不同观众群体。在坚持理念不变的前提下,《你好生活》第四季以Z世代为中心持续发力,力求将向上向善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观众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2.主线求变,以“村晚”为主线展现生活。《你好生活》第四季依然是几位央视主持人和一群嘉宾朋友,带领一众当地有才艺的普通人一起“向生活说你好”。尽管如此,主创团队却对节目主线进行了创新,以“村晚”为主线,用一种新的形态和风格让艺术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求大家从有滋有味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另一方面,让艺术在生活中展现它的灵魂,使那些源于生活且颇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村晚”的主线展现了乡村振兴后的新面貌和新气象,表达出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也表达出对民族文化创新传播的新理念。例如,在“村晚”的筹备中,观众看到了多伦诺尔大草原天空上的漫天繁星,看到了长达500岁的古木,看到了远在天边的晴空云浪、飞鸟展翅,也看到了和朋友一起拥抱自然、体验运动、探寻文化、寻找艺术的惬意,感受到了沙滩上、草原上、山林间美好的生活,体验到“生活在别处”的浪漫,这就是节目通过“村晚”表达出的向上向善、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

3.形式创新,明星连接村民点亮生活。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越来越强,人们越来越容易忽略与他人建立现实联系,这样的状态导致人们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都在缩小。《你好生活》第四季反其道而行之,从附近的身边的人、事、物着手,深耕友情话题,连接当地村民,为百姓搭建快乐至上的联欢舞台,唤醒大家对“消失的附近”的关注,也让人们在舞台上释放鲜活的“自我”。节目组坚守办“村晚”的初心,节目的重点是村民、村事,在此基础上发挥嘉宾的“合声辅助”作用,努力构建明星和村民联欢的场景。艺术相通、民意相融,大家在舞台上发出的欢声笑语,感染着荧屏内外的人们。例如,上台紧张的中学生刘安雅,在李玉刚的带领下,以一首《万疆》惊艳全场;非遗文化梅花拳招招有力,步伐精妙;芽山村的菜园阿姨在小尼的鼓励下献唱《小城故事多》。无畏距离、无畏身份,村晚的舞台是嘉宾和村民的互动语言,大家跟随心的指引,影响着屏幕内外的每一个人。

二、在场纪实:还原日常美好生活图景

《你好生活》第四季为了表现真实的环境和故事,采用强纪实的镜头完整记录了“村晚”事件发生的过程。在后期剪辑画面时,节目突出时空变量,将家国、青春、乡愁等情感一一表达出来。与此同时,现场联欢的节目形态也让观众清晰地感知到艺术融于生活、扎根生活的温暖,展现出一幅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1.纪实拍摄手法,记录人间烟火气息。《你好生活》第四季将镜头对准更加丰富、自然、真实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通过真实的元素呈现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画面,减少综艺节目中的游戏竞争环节,从而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美学质感追求。节目充分发挥总台的资源优势,将镜头聚焦于广袤天地间最辽阔的山川河流、草木风云、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色,以真实的镜头描绘着鲜活热烈的生命气魄。节目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文案都散播着美的理念,具体如第一期开场的空镜画面,近在眼前的蝴蝶和远在天边的晴空,以及广袤的草原,镜头在近景、远景、特写之间切换自如,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疗愈了心灵的忧愁。除自然风景外,节目还展现了心灵温暖、人文关怀的美,镜头对准了勤劳朴素和乐观善良的普通人,那种真实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更能抚慰人心,如第二期性格活泼、热爱唱歌的菜园主人等。可以说,纪实美学的背后,是节目回归生活、热爱生活的核心所在。

2.真实时空场景,增加情感交互容量。《你好生活》第四季以时空为变量,向观众展示不同场景转换中家国、青春、乡愁等不同情感容量的增加,通过优质的内容和丰富的视效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提升融合表达的共情能力。例如,第五期“村晚”舞台,以月亮圆缺贯穿整个内容,望月观星时无人机的题字、国际空间站在深圳上空出镜时人们看到的浩瀚宇宙……在这种人、景、情的烘托下生活的不如意显得微不足道,再加上《万疆》的家国情怀唱段,更是让每一个人在特定时空被温暖、被感动。除此之外,节目还以点带面,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展现当地风土人情。比如,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村晚”准备过程中,无论是在排练厅跟跳奔放蒙古舞,还是进入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领略音乐魅力,节目都用丰富的故事、独特的探索视角向观众展示了民族器乐的浪漫;同时,在精彩的表演中,情感也会随着镜头发生转化,以时空变量打造内涵丰富的情感容量。

3.摒弃剧本彩排,节目下乡艺术回乡。《你好生活》第四季的“村晚”没有剧本、没有彩排,并且与一般的舞台表演不同,它是寻找当地艺人之后进行的“在场表演”,其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风格上也更加活泼有趣。主持人与嘉宾前往各地乡镇,挖掘乡野中的优秀艺术人才,将本土艺术爱好者和嘉宾组合在一起共同表演;一方面让节目“下乡”,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荧屏中的著名演员;另一方面让艺术“回乡”,让特色的艺术作品融于生活、融于当地村民。在挖掘艺术人才的过程中,镜头展现了更多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民风。同时,在“村晚”筹备中,节目组加入了大量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创造了“现场联欢”的新形态,也提升了节目的亲和力。在草原“村晚”的夜色中,观众看到了乌兰牧骑、非遗传承人、民族歌手和嘉宾一起演唱草原主题曲,感受生活赋予艺术的魅力和草原的自然纯朴。艺术植根于广袤的土壤中,生活也充满了艺术的浪漫,这就是节目创造出的艺术在生活、生活在他乡的“现场联欢”节目形态,也是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新图景。

三、融媒传播:矩阵联动激活地方文旅

《你好生活》第四季以用户为中心,立足既有传播渠道优势,聚焦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传播,在矩阵联动中推动了受众的文旅消费。

1.双屏联动传播,满足用户互动偏好。传播方式是传播内容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秉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台网融合的传播路径,顺应融媒时代传播趋势,采用双屏联动传播的方式,满足用户移动为先的观看喜好。当下的年轻人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的用户量占比高,他们喜欢在自己熟悉和感到舒适的网络环境里面活动,渴望与有相同兴趣爱好和理念的人进行交流,“圈层化”的特征比较明显,并且年轻人在收看节目时喜欢查看评论、对内容点赞或打分。因此《你好生活》第四季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央视网、央视频、B站平台播出,双屏联动满足用户不同观看需求,同时用户之间的互动让节目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

2.全媒矩阵发力,多重传播效应凸显。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聚合平台自身优势,构建“电视+互联网”的生态格局,其中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以综合性视听平台央视频、央视网为主。《你好生活》第四季首播在互联网平台央视频、央视网,再将内容分发到B站,然后延伸至抖音、微博、豆瓣等平台,吸引无数年轻群体关注。节目一经播出,全网覆盖全媒发力,将互联网平台打造成自身发展的优势空间,利用微博、B站、抖音等社交媒体创造节目话题,提升节目热度和曝光度。例如,《你好生活》在播出深圳篇时,深圳人的日常生活衍生出“央视显眼包来深圳了”“央视放养主持人在深圳玩嗨了”等多个微博热搜,同城话题热议度登上榜单,促使深圳的“城市生活速写”火爆出圈。

3.广电文旅融合,推广当地旅游线路。《你好生活》的内核除了分享美好生活以外,还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节目将生活中发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号召观众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第四季节目深入烟台、锡林郭勒、深圳等地取景,在节目探索过程中也穿插着非遗、文物、中华美食等文化元素,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例如,在第一期出场并贯穿整季节目的民族文化“乌兰牧骑”,是一支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的小型文化工作队,节目组的主持人与嘉宾能够组织多场地的“村晚”,正是乌兰牧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又如,深圳文化广电旅游局为《你好生活》导演组量身定制了多条“文旅+”“文化+”的拍摄路线,邀请非遗传承人参加“村晚”的选拔和演出,其中英歌舞、黄连胜醒狮武术、麒麟舞等深受欢迎。这些舞台表演将其文化精髓精彩地表现出来,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它们在新时代的新生,唤醒了观众心底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感。

四、结语

《你好生活》作为媒体融合时代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综艺节目,其制作水准、价值内核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其他广播电视媒体借鉴的地方。第四季节目选择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在草原、山海、田园间以鲜活的“村晚”形式与观众见面,展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乡村人的乐观、朋友间的友谊,更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精神面貌和风土人情。节目一边解锁地方“村晚”的魅力,一边剖析生活,引导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观众在视听内容中得到心灵洗涤。

(作者夏雄军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熊娜娜系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湘昆表演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编号:23BD06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音乐及其他类)重点项目“江南曲艺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2ZDB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