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凭借以真为核、细分受众、人本叙事、数字赋能、寓教于乐等特点,展现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多维功能。本文关注纪录片以真为核,展现多元文化题材。通过细分受众聚焦差异化群体,采用人本叙事强化文化自信感染力,以数字赋能创新主体呈现和认知体验,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文化自信意识。纪录片的以上特点能强化观众对纪录片叙事内容与内在思想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实现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播功能。
关键词:纪录片 文化自信 视听传播
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体现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纪录片以真人、真事、真物为表现对象,通过展现事物真相与本质,实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思想启发等目的。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文化性赋予其在传播文化自信上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在我国,随着电视台制播纪录片的发展及网生纪录片的兴起,受众对象、生成模式与传播机制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了纪录片的文化自信传播功能。以电视台和网络为传播主体的纪录片共同发展,形成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小众”与“大众”双重传播生态,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纪录片的核心在于对真实性的坚守,既能揭示事物真相,更在文化自信构建中发挥着作用,国产纪录片通过反映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及奋斗历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其中,传统文化纪录片、革命文化纪录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纪录片等多元题材的纪录片,具有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播功能,能使受众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1.传统文化纪录片展现深厚文化底蕴。我国史前传说丰富,自夏朝其历史连续发展,各朝代均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成果,催生一个又一个文化鼎盛繁荣的时代。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催生出许多挖掘、展现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纪录片《大明宫》以大明宫的兴衰历程,展现唐朝辉煌与变迁的历史;《本草中国》通过中医药传承人的故事,解密中医药文化悠远历史和深奥精髓;《昆曲六百年》采用再现、纪实和动画等手段,勾勒昆曲沧海桑田的发展史;《故宫100》生动呈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空间层次以及建筑细节,展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美学理念与历史内涵。这些以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每部都是对特定历史、艺术、物象、工艺等多元内容的博览与纵观,展现了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彰显其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的文化内涵,激发广大观众对于我国悠久文化的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
2.革命文化纪录片反映强大文化创造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经过百年浴血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形成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纪录片挖掘和表现革命、建设与改革等题材的人、事、物,既是回望历史、铭记历史的行为,也是传承精神、汲取力量的过程。纪录片《山河岁月》以人物为对象、以党史为依据,展现百年历程中无数先烈共同书写的非凡历史;《敢教日月换新天》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伟业;《播“火”》运用人物讲述、专家访谈、实景拍摄、静物展示等方式,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程。观众们通过革命文化纪录片,可以体会到革命文化的丰富性、知识性、激励性,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更好地领会革命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纪录片彰显文化发展前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与现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发展。纪录片《钱学森》讲述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展现其朴素、无私、坚定的爱国情怀;《邓小平》通过再现邓小平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要贡献,体现他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魄力和智慧;《东方巨响》介绍了“两弹一星”诞生的背景与过程,展现国家领导人、科学工作者以及众多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这些纪录片激发观众们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以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品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
随着媒介环境的多样化发展,纪录片的受众定位以及传播策略也在不断变革。纪录片通过细分受众来聚焦文化自信的传播对象,表现在电视台制播纪录片的“差异化”取向、网生纪录片的“大众化”趋势和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分众化”特征。这些策略不仅反映着纪录片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展现出纪录片在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传播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电视台制播纪录片的“差异化”取向。纪录片诞生于电影时代,具有独特的真实性和非虚构性,但在叙事上较难达到电影般的戏剧性和吸引力,因此常被视为小众影视类型。电视台制播纪录片的差异化受众往往被界定为“三高”,即高学历、高收入、高阶层。观众观赏纪录片往往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审美品味及价值诉求,才能更好地认知、理解并接受略显“乏味枯燥”的纪录片作品。例如,《大明宫》的观众需有一定的唐代历史知识,《本草中国》的观众对传统人文故事要感兴趣,《昆曲六百年》的观众需要了解并喜欢昆曲艺术。这些年电视台等媒体不断拓展纪录片的深度性、文化性、艺术性,面向“三高”受众群体推出不少优质纪录片作品,较好地满足了其注重深度、厚度、广度的文化消费需求。电视台制播纪录片在追求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坚持高水准的创作,以精品内容确立在专业领域的重要位置,有效强化了特定受众群体的文化自信。
2.网生纪录片的“大众化”趋势。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正改变着传统媒介形式固定、单向传播的特点,带来了平台渠道多样、互动分享便捷、传受主体多元的新媒介生态。由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并通过相应渠道发布的网生纪录片应运而生。为了获得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和认可,网生纪录片改变常规纪录片的传统风格,尝试纪实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效果。纪实观察类真人秀《守护解放西》塑造有情感、有威严、有故事的警察形象,彰显新时代正义、公平、和谐的价值观;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采用年轻化视角解读敦煌文化,赋予其青春、时尚、潮流的现代艺术气息;《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从考古人的视角,展现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修复、保护和研究工作。网生纪录片使受众从“小众”拓展至“大众”,强化文化传播、知识教育、思想启发的价值,不断延展纪录片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播功能。
3.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分众化”特征。在新媒介生态中,受众可自由选择、观看、评价、分享纪录片,满足特定群体的个性化兴趣及需求成为纪录片提升口碑和收视率的有效方法。纪录片面向更具体的受众对象,设计选题、内容、叙事、风格及内涵,以“分众化”特征提升创作与传播的针对性和效果。受众“分众化”在网生纪录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守护解放西》面向热衷于生活纪实类节目的中年网民,《登场了!敦煌》主要针对年轻化的数字新青年,《但是还有书籍》侧重阅读爱好者群体。纪录片的“分众化”发展,不仅细分受众满足个性化需求,也能拓展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彰显文化多样性、深厚性、先进性以及发展前景,增强对于更多“分众化”群体的文化自信传播力度。
纪录片作为回望历史、关照现实、传承文化的节目形式,担负着传播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使命。在以真为核和细分受众的基础上,纪录片通过人本叙事、数字赋能、寓教于乐等多元手法,不断强化文化自信的感染力。这些多样化、实效性的传播功能,是我国纪录片持续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和发展动力。
1.人本叙事牵引文化生成与传承。纪录片承载的故事与情感,是激发观众兴趣、触发观众情感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小众精英化,还是大众平民化,纪录片常将个体经历作为叙事线索,在展现故事与情感的过程中,牵引式地讲述文化生成与传承的过程。《大明宫》通过穿插讲述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既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情感性,也强化了观众的欣赏兴趣和认知程度。《山河岁月》精选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通过历史故事讲述,润物细无声地展现百年党史的曲折经历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极具情感与思想感染力。《守护解放西》展现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刻画有人情味的警察形象,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和价值观。纪录片观众在体会个体经历、命运、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感受特定的文化形式与内涵,由此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当代纪录片的人本叙事,还通过人物讲述、专家访谈等丰富形式,提高作品的真实性、多样性和专业性。纪录片《本草中国》邀请数十位国医大师讲述中医药故事,更真实、专业地呈现中医药文化精髓,展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智慧。以个体表述来建构和呈现叙事内容,是纪录片人本叙事特征的重要表现,既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强观众对叙事内容的认知与接受效果,还能有效提升纪录片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播功能。
2.数字赋能创新文化认知体验。传统纪录片受限于以往的技术功能,更为侧重内容叙事,对文化主体的呈现相对欠缺。当前,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重建、3D建模、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文化主体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再现,创新呈现更精致、全面、生动的视听效果。《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三维扫描、数字拓片、微痕提取、数字线图、多光影采录、多光谱采集等技术,更清晰地展现文物细节,更真实地以文物传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
纪录片导演采用数字技术“复原”叙事场景,将古籍文献的文字、图形等内容拟真转化,再现历史瞬间或呈现具体物象。数字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空间性特点,让纪录片能借助特定设备使观众获得“在场”体验。例如,《行走敦煌》通过激光扫描和数字建模,为不开放的敦煌258窟建立模型,结合游戏引擎让观众借助VR眼镜等设备“置身”洞窟,获得探索壁画、触发解说等数字沉浸体验。数字技术的赋能将纪录片的沉浸式传播提升到崭新高度,能激发观众更多兴趣并创新认知体验、强化传播效果。
3.寓教于乐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常规纪录片往往是多重来源素材与影像的集合,以解说串联内容并推进叙事,具有清晰逻辑、完整内容和强烈的真实性,但经常缺乏故事性与趣味性。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对观众视听体验愈发重视,以“纪录片+”为核心衍生出一系列新形态的创作模式。其中,“纪录片+电影”凭借故事性与娱乐性广受观众欢迎,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例如,纪录片《中国》运用电影创作的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式,配以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体现各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精神主题,再现我国浩瀚的历史图景与文化景观。观众沉浸于自然、大气、唯美的光影之中,似乎在欣赏精致的电影作品,改变了对于纪录片枯燥、单调、乏味的印象,更积极、坚定地认可纪录片展现的历史、文化与精神,由此强化个人的文化自信意识。
网生纪录片更注重观众的兴趣与需求,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纪录片+综艺”应运而生——在真实性、客观性、记录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综艺节目中娱乐、互动、真人秀等元素,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例如,《守护解放西》的真实性镜头、网感化语言、搞笑式情节、“二次元”包装和综艺化剪辑,与年轻受众的表达方式、审美理念、情感诉求等一致,其暗含的价值观、情感思想能产生良好的涵化效果。现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正助力网生纪录片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纪录片+综艺”模式在推动纪录片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其增强文化自信传播功能的创新价值。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当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自信阐释路径与实践向度探析”(项目编号:2025-ZDJH-7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晨.理念·文本·叙事:主旋律纪录片融合创新的三重向度[J].当代电视,2021(06).
[2]曾耀农,李萌萌.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现代讲述的路径新探——以《大儒朱熹》为例[J].电视研究,2020(12).
[3]魏玉山.发挥好出版工作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J].出版发行研究,2023(05).
[4]李百晓,胡广丽.“非遗”纪录片的真理敞开与价值表达[J].中国电视,2020(12).
[5]马池珠,刘春晓.虚实、气蕴、鉴今: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中华美学与文化精神[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
[6]雷晓雯.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小切口洞见大时代精神[J].传媒,2022(23).
【编辑: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