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构建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文章在基于扎根理论方法设计评价模型基础上,运用AHP方法构建了评价体系,并借助ABC分类法对核心指标进行了识别。研究显示:扎根理论提炼出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包括3大能力维度及其下属15项能力要素,其中,“合作伙伴多样性”“研发产出数量与质量”“实践教学与实习机会”及“技术转移成功案例”为4大核心指标,代表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AHP层次分析法;ABC分类法;财经类专业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经类专业教育在培养具备全面理论知识和强大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随着经济体的不断演进,企业和社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特别是对那些能够在复杂经济环境中进行创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行业需求变化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成为连接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促进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有效机制(姚利芬和王卫英,2022)。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着重探讨了一个旨在评估高校财经类专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绩效的评价模型,这个体系旨在系统地分析和衡量协同创新活动的有效性、效率和影响力,同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本文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原则和操作机制,并根据这些理解来界定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维度,对于这些维度的考量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后续对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财经类专业,特别是,因其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夏冰,2020),更需强化与产业界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然而,如何有效评价和提升财经类专业在此过程中的绩效,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章旨在设计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模型,为理解和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用于从数据中发现理论,强调理论应从实证数据中归纳总结而来。该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数据的持续比较,识别出其中的模式、概念和类别,并逐渐构建成一套内在一致的理论框架(周正柱和马炜华,2023)。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扎根理论提供了一种从实践中归纳和构建评价模型的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释高校财经类专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绩效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限于篇幅,扎根编码过程略);此外,在设计评价模型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实证驱动:模型的构建基于广泛的实证数据分析,确保理论假设和评价指标与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动态性:考虑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模型设计应能够反映和适应这种变化。多维度评价:评价模型应涵盖合作网络构建与管理、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效果、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多个维度,以全面评估绩效。参与方视角:在模型设计中考虑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各参与方的视角和需求,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高校财经类专业与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相关数据。
第二,开放编码(Open Coding)。这是数据分析的第一阶段,涉及对数据(如访谈记录、观察笔记等)进行细致分析,以识别、命名和分类现象。在开放编码阶段,研究者逐字逐句地阅读数据资料,将其分解成可管理的分段,然后对这些分段进行概念化,形成概念标签或代码。这个过程涉及大量的比较、问题和制作备忘录,目的是发现数据中的模式、类别和属性。
第三,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在开放编码的基础上,主轴编码进一步深化分析,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分散的代码组织成更为系统的类别。主轴编码涉及对已识别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和关联,寻找概念之间的轴心类别(核心类别)和因果关系。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关于研究现象的逻辑框架,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选择编码(Selective Coding)。这是数据分析的最后阶段,目的是整合和细化已识别的核心类别,发展出对研究现象的中心理论。在选择编码阶段,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核心类别,围绕这些核心类别系统地整合其他所有相关的类别,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全面解释。这一过程要求研究者精确定义核心类别、验证其与其他类别的关系,并确保理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通过这三级编码过程,扎根理论使研究者能够从原始数据中系统地开发出丰富的、基于数据的理论,这种理论紧密地与数据相联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第五,验证与修正。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正。
基于上述步骤最终构建出三大能力维度(一级指标)与15项评价要素(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M1(合作网络构建与管理)、M2(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效果)及M3(人才培养与交流)。
表1的评价模型通过综合衡量合作网络的构建与管理、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的情况,为高校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评估工具,有助于识别优势和弱点,从而促进财经类专业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三、AHP方法下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有效评价,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绩效评价体系。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逐层评估各部分的重要性,从而计算出一个综合的重要性指标。该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明确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提供更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它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决策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而得出问题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或优先顺序。AHP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决策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一)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邀请有关专家采用Satty T.L.“1-9级”标度作为打分依据,得到判断矩阵(M-Mi),与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M1-Nj、M2-Nj、M3-Nj、M4-Nj、M5-Nj)。
(二)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方法通过解算每个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找出每个因素在同一层次中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个因素的重要性大小,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后,即可作为各因素的权重,用于比较它们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一致性检验则首先需运用式子:(λmax-n)/(n-1)计算“一致性”指标CI,同时基于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0.1时,说明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各判断矩阵CR值均小于0.1,说明其一致性都可接受。
(三)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需先计算出各二级指标总权重,再分别计算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指标CI总和随机一致性指标值RI总,最后计算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CR总并同样将其与0.1比较,若小于0.1,则可认为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基于此,得到CR总<0.1,可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也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四、讨论与分析——基于ABC方法
本文运用ABC法(帕累托项目分类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帮助确定哪些指标在衡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中的重要程度更高,通过明确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可以促进评估并推动高校在财经类专业建设方面的目标实现。ABC分类法在项目管理中常用,它通过分类排队,帮助区分和突出关键的指标,确保这些核心指标在整体评价中起到关键作用,其累计权重应大于全部权重的一半以上(即50%以上或介于[0,0.6]区间内)。基于此,笔者将表1中各指标(二级指标)进行排序(按累计权重排序),划分为:核心指标[0,0.6]区间、一般指标[0.6,0.8]区间以及次级指标[0,0.6]区间,最终挑选出如下4项核心评价指标:
第一,合作伙伴多样性(N1)。这一要素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带来不同视角和资源,从而促进创新。多样性的合作伙伴可以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并提高创新项目的成功率。
第二,研发产出数量与质量(N6)。这是评估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效果的直接指标。高质量的研发产出不仅能提升学术地位,还能促进技术商业化,增强高校与产业界的连接。此外,这一指标也是衡量协同创新活动绩效的关键因素。
第三,实践教学与实习机会(N11)。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接触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极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还能促进高校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第四,技术转移成功案例(N7)。技术转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成功的技术转移案例不仅能体现协同创新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技术转移,高校能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N1、N6、N11及N7这四项核心指标是影响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选择这四个要素的依据主要基于它们对于促进协同创新活动的直接影响、对高校、学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提高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潜在能力。这些要素不仅覆盖了合作网络构建与管理、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效果、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关键维度,而且直接关联到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即促进知识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培养高质量的财经人才。
五、研究启示
本文所能给出的相关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高校的启示。重视引入和维护多样化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不同领域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有助于推动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促进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并提升其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启示。企业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参与到高校教育和研发活动中,不仅能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还能通过协同创新促进自身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三,对政策制定者的启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多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以激发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通过构建和实施这一评价体系,各方能够更加明确自身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从而共同推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协同创新活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六、结语与展望
本文详细探讨了构建一个针对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通过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设计评价模型,并借助AHP层次分析法细化了评价指标的权重,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科学且实用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合作网络构建与管理、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效果,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三大维度下的关键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不仅明确了各指标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中的重要性,还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框架来系统评估和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本研究同时也指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需要多样化的合作伙伴和高质量的研发产出,而且需要充分的实践教学与实习机会,以及成功的技术转移案例来促进知识与技术的有效转化。这些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了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核心。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激烈背景下,各国都应将科技自主和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学术界开始关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这种联合体被视为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然而,现有研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不足。
第一,对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内涵、特征的理解尚不清晰,此种联合体涉及学术界、产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深度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但其具体定义及核心要素还未达成共识。因此,不同研究者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在实践中难以统一行动。
第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战略分析上,对于具体操作和实施方式的微观研究相对不足。虽然政策支持和宏观战略分析对于推动联合体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组织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仍是一个具体且复杂的问题。
第三,关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尚未深入到足够的程度,这包括组织模式、体制机制及实施路径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有效的联合体运行机制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关键,但目前关于如何建立高效运行的产学研联合体的理论还不充分。综上所述,尽管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问题,需建立更为系统和详细的理论框架,同时制定具体的操作指南,以促进这种联合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中发挥更大作用。
针对以上不足,未来的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扩展:
第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要明确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一个全面而明确的概念框架。这不仅包括对其定义的明晰,还应涵盖其核心要素、作用机制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理论阐释。
第二,微观机制与组织模式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内部运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模式、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这应包括对不同类型和规模产学研联合体的案例分析,以识别成功因素和可行性策略。
第三,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基于理论和案例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以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有效构建和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四,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分析外国成功案例,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本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构建提供参考。
第五,跨学科研究与合作。鉴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未来的研究应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共同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姚利芬,王卫英.科协群团促进科幻发展路径探析——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例[J].科技导报,2022,40(15):25-32.
[2]夏冰.高职扩招背景下三类重点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财经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5):23-26.
[3]周正柱,马炜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模式与影响因素——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1):95-104.
[4]Thomas L.Saaty.How to make a decisio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01):9-26.
[5]瞿志凯,张秋波,兰月新,等.暴恐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预警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06):40-46.
[6]孙瑞英,马晓伟.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能力评价[J].图书馆论坛,2021,41(08):120-131.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XJKX21A038)。
(作者单位:王思惟,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大学;吴晓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