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节的来临,在我的家乡内蒙古丰镇市,一道地方特色美食——丰镇月饼正在热销中,虽然它外观普普通通,但口感非常好。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都是去小作坊加工月饼。那时我们家穷,每年都会等到很晚才去加工,有一年甚至等到了八月十四晚上。母亲用水桶挑着面粉、胡麻油和糖,我高兴地跟在后面,去村东头排队打月饼。加工月饼的作坊是临时搭起的一个简易棚,中间架着一个大烤炉,边上是一口和面的大铁锅和制饼的案板,另一边是摆放月饼的几张桌子,作坊里所有的物件都油光闪亮。
烤炉是用泥砖砌成的,炉的上面是一块放有炭火的加厚铁板,中间能推拉的大托盘里摆着十几个揉好的饼坯,下面是炉膛。随着烤炉的温度不断升高,月饼散发出的香味也渐渐浓郁,不一会儿就弥漫了整个村庄,让节日的氛围变得更浓了。
在当时,条件好的人家都加工“满油糖”月饼,而我家是“二油糖”。更困难的人家则用“糖精”代替白糖,这样做出来的月饼不仅甜度不正,口感也非常差。
加工好的月饼被母亲当成宝贝一样,她先给我们几个小孩每人分几个,剩下的全存放在一个瓷缸里。为了使月饼在存放期间不发霉变质,母亲会先在缸的底部放入半碗白酒,再把几个香气四溢的秋果散放四周,上面扣一个平盘,最后把月饼一个一个放进去。之所以要把月饼存起来,是因为要留到以后当作走亲访友或找人办事时的礼品。
在丰镇月饼中,“月光”是中秋夜拿来供月无可争辩的“主角儿”,它比平常月饼大几倍,特殊加工的甚至大几十倍。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中秋节前,一些大的商铺和老字号会用50斤面粉加工一个特别大的“月光”,然后切成一瓣一瓣,作为福利送给店里的伙计。虽然每个人拿回家的只有一“瓣”月饼,但是吃完也得需要好几天。
在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供月也是一件很庄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每到中秋之夜,母亲就会提前把家里院内收拾得干干净净,把盛有“月光”、水果和其他应季食品的大果盘供奉在院里的圆桌上。等到皓月当空,全家人仰望明月,焚香礼拜。
在我们家的供月食谱中,每年都少不了一碟红糖,母亲说被月神“尝”过的红糖胜似灵丹妙药,能治百病,尤其是肚疼。这个说法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我们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供月仪式过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月光饼,一边聊着天,静谧而美好。
现在我离开家乡已经有很多年,但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在中秋节吃上一口丰镇月饼,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母亲,那份涌上心头的乡愁久久都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