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吃饭或者喝水时总感到费力或有梗阻感,觉得食物难以下咽,说明可能存在吞咽障碍,需要及时干预。那么,什么是吞咽障碍?又该如何干预呢?
吞咽障碍是指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内,由此产生的进食困难。吞咽障碍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高龄老人以及患有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头颈部肿瘤的患者等都有可能会发生吞咽障碍,常见的表现有:口水或食物从口中流出、长时间将食物停留在口腔内不吞咽、食物或水从鼻腔流出、食物粘在口腔或喉部、进食或喝水时出现呛咳;进食习惯改变,不能进食某些食物、需要额外液体将食物湿化或帮助吞咽;声音暗哑变嘶、频繁清理口腔;咀嚼困难或疼痛。
吞咽障碍常会引起误吸,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反复发作的肺炎。由于进食量下降,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进而发生营养不良。长时间的吞咽困难,还会引起社会交往障碍等心理疾病。
因此,存在吞咽障碍风险的人群应当前往专业医院进行筛查与评估,以确定吞咽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风险及其程度。当出现吞咽障碍后,需要营养医师或营养师根据患者的营养评估指标及吞咽功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不仅需要考虑营养供给量,还要考虑供给方式、食物性状、膳食的合理调配等。患者家属可以了解和学习一些食物调整的小方法,通过调节食物的性状,帮助经口进食的吞咽障碍患者更安全、有效地进食。
对于单纯饮水呛咳的患者,可以购买增稠剂将液体食物(诸如果汁、牛奶、茶、汤等)增稠,减少误吸及呛咳的风险。
对于较坚硬的固体食物,可以制成软食、细馅或细泥,便于咀嚼和吞咽。比如,可以把红薯、土豆等煮熟,用搅拌机打碎。需要强调的是,应避免将固体和液体混合在一起食用,如汤泡饭、牛奶泡面包、芝麻糊等,还应避免食用易松散、不均质、顺滑的食物,以免发生呛咳。
对于吞咽困难的人群,进食一口的量一般为5-20毫升,家属可以借助杯子、勺子、吸管等进食工具精准量取,避免进食过多,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