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新”求“质”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4-09-12 00:00:00刘敏吕韩雷
军工文化 2024年6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具有注重创新理念、体现数字赋能、培育未来产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新时代新征程,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现代化的核工业产业链与创新链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核工业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新”出发,锚定核工业发展目标,为高质量发展“蓄潜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核工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以创新为核心,企业为主体,产业为载体,以改革来破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增长路径、培育新竞争优势,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聚焦核工业发展战略需要。围绕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这个大方向,充分把握核强国建设、核工业完整体系、一体化发展、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要求,锚定核工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抓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尤其要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系统做好核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等整体谋划。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从“新”出发,大胆创新,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构建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发挥涉核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国家战略核科技力量。加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产学研协同配合,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特别是大型央企担当核工业产业链“链长”,以核科技创新带动上下游相关高技术产业发展,发挥好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推动核工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汇聚新质生产力要素,蓄积高质量发展潜力。

推动核工业产业体系现代化。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核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通过加大核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和管理创新,推动核工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产业链主导控制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核工业建设,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赛道。着力强链、稳链、补链,推动天然铀、核燃料加工、核电、核环保、核技术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核工业自主可控发展能力。着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向“质”而跃,推动核科技创新,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的科技创新,需要有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成果推动产生。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水平核科技创新,这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高效能成果转化也将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优化核科技创新布局。以破除传统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打造核科技先导能力,聚焦支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开展“华龙一号”、小堆、先进核燃料、光热、高端工控系统设备等领域科技攻坚,加快实现“清洁能源+”战略在更多典型场景落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加强核工业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先进研究堆和大科学装置,全面提升基础科研能力。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高层次科研平台,推动科研力量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促进核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产出。勇闯核科技创新“无人区”,在核能深空、深海应用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实施和人类科技探索。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聚焦核工业发展新动向,开展周期性关键技术识别,加速推进薄弱短板领域的协同攻关,推动“0~1”革命性突破,加速“0~100”重大工程技术广泛运用。强化核工业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示范,全面推进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算力等布局,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深入推进数字化、信息化与核工业融合发展,增强发展的新动能。借助“云计算+算力+数据”模式,进一步推动“数字核电”,推进先导示范项目,整合构建全方位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联互通生态网络体系,提升群厂生产运营和批量化建设水平。推进核能技术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本质安全、拓展应用领域、降低用能成本,为核能产业发展开拓新机遇。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对核工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数字化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助推核工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攀“高”而行,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第一要素,高素质人才是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支撑。新形势下,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加强顶层规划,全面做好核工业人才工作谋划,积极引进和培养核行业尖端领军人才,打造核工业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聚集合力。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关系到核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取得长足发展,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优化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世界一流人才标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产业升级、产能转换实际需求,持续打造高水平的核行业管理骨干和技术技能人才。立足服务国家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前瞻性、梯度性人才布局,着力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引领驱动效能,造就一流的核科研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优秀创新团队。

打造重要人才创新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聚集合力,着力打造创新发展人才平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加大核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完备的核基础科研实验室体系,为科研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二是强化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形成整体合力,为核工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实现劳动力生产要素价值最大化。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建立体现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生产力要素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充分激发核工业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加强涉核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幸福企业,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或培训,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尊重与关爱员工,打造新时代有理想、有能力、有动力、有活力的核行业人才队伍,培植可以源源不断产生高素质人才的“沃土”。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先破后立”的魄力,始终保持“逢山开道”的干劲、“遇水叠桥”的闯劲、“咬定青山”的韧劲,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新发展阶段有新作为新成绩,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立于发展潮头之巅,为推动核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刘敏,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吕韩雷,中核集团纪检监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