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答卷

2024-09-11 00:00:00杨安军刘桂池
当代党员 2024年17期

7月15日、16日,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而言,是很特别的日子。5年前,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5年来,那些殷殷嘱托久久回荡在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山山水水,那些谆谆教诲深深回响在赤峰大地上。

5年来,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5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建成投用,在润物无声中传颂中华文明的壮阔历史;5年来,马鞍山林场的苗木不断延展,筑起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5年来,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产业日益兴旺、生活日益富裕。

5年来,赤峰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实干担当,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和谐赤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盛夏时节,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宁静祥和。在村民张国利家门口,“民族团结之家”的牌匾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张国利一家四世同堂,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满族组成的大家族。对于“民族团结之家”这份荣誉,全家人视若珍宝。

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鸟语花香、干净敞亮的“多民族之家”,与来自赤峰市的10位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5年来,赤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努力将赤峰建设成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赤峰市坚持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着力推进“一域一品牌”创建工作模式,形成了“赤‘籽’同心共筑梦 石榴花开遍赤峰”“三廊三带三片区”等创建工作品牌,有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文赤峰:文化保护和传承全面加强

“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恶魔、灾祸遍布人间,百姓惨遭祸殃。格萨尔王降临人间,经历重重磨难,降妖除魔,为民除害,让光明和幸福永驻人间……”在赤峰博物馆二楼,《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敖特根花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传唱千年的英雄史诗。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并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年来,赤峰市站在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推动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奋发有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走进赤峰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智能、互动、沉浸式体验更真切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赤峰博物馆一楼日出红山展厅,新增设的文物数字墙采用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全新模式,参观者只需用手指轻触想了解的文物图片,该文物的360度立体化展示动画、相关信息就会跃然眼前。

在赤峰博物馆西南方向20多公里处,一个关于红山文化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刘家梁遗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实施。

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由吉林大学、赤峰博物院及喀喇沁旗文物保护中心联合进行,计划发掘20个探方,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生活是本次发掘的重点。刘家梁考古队将通过多学科科技手段进行考古发掘,全面了解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行为习惯等。

绿色赤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4年7月17日下午,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林场,林场副场长柴树岭面对参观人员,讲起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林场同护林员们亲切交谈的情景,昔日情形如在眼前。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强调:“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5年时间,这份嘱托早已成为马鞍山村干部群众爱护生态的信条。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代接着一代干,要记得守住青山就守住了未来。”柴树岭说,“从事管护林场的工作,我很自豪,也很有干劲!”

5年来,赤峰全市上下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感可及的绿色赤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与赤峰市南部马鞍山林场的郁郁葱葱相映成辉的,是赤峰市北部翁牛特旗绿意萌生的“草方格”。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其白线等公路的两侧,大片草方格随着起伏的沙丘连绵延伸向远方,如同在大地上织就的黄金甲,将沙子牢牢锁住。这正是翁牛特旗首创的防沙治沙模式——“以路治沙”。

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已开通16条穿沙公路,将科尔沁沙地分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不仅方便治沙物资进入沙漠腹地,还打通了沙区发展的通道。

“穿沙公路的修建为沙区带来了人气,解决了我们发展文旅产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翁牛特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崔凤廷介绍,近年来,旗里依靠穿沙公路网,打造了覆盖全旗300多公里的生态旅游大环线。

随着一条条穿沙公路的通车,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治沙大军。2023年,翁牛特旗积极创新防沙治沙机制,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通过有偿劳动让农牧民全面参与沙地治理,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治沙增收双赢。

以路治沙,依路致富。条条穿沙公路的开通,不仅加速推进沙地综合治理,串联起绿色廊道,也为沙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幸福赤峰:“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越来越美

2022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当赵会杰代表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认出了她。

“2018年,在这里我邀请您到我们家乡看看,没想到2019年您真的来了。”赵会杰代表按捺不住心中的感动。

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来到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的小院里,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问变化、话成就、谈发展,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也在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对赵会杰说:“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就是要实地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5年过去了,如今的小庙子村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使村民的收入节节攀升,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创造幸福生活,既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要让城乡越来越美。

5年来,赤峰市一直把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当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来打,从居民最迫切希望的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入手,大力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按照《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赤峰市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赤峰全域拓展,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