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着写小说的人,总是纠结于写什么主题、编什么情节,总是把想象力放在对情节的安排上,怎样让故事发展得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或许马不停蹄、高潮迭起。然而,这种“精彩”的故事,看到最后却会让人感觉腻味,因为其中的人物只是为情节服务,失去了自身的光彩和立体性。
其实,读者爱人物,永远胜过爱情节。
不信你想一想你最爱的一本书,或一部影视剧,你爱它的理由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我喜欢其中的某个人,他身上有某种品质,让我感动、欣赏或是怜惜、遗憾。很少有人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只谈情节,而对其中的人物没有感觉。
我们在小说里看到众生百态,了解行事做人的准则:不可以学这个人,应该学那个人;这个角色身上有我曾经爱过的谁的影子,另一个角色身上的缺点我也有。由此,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得到无限的经验,推演出我们可能的命运走向。这才是令人心潮澎湃、欲罢不能的关键。
所以,小说作者太重视情节,甚至超过重视人物,是一种失焦。xQmlPk30WuFgsB/XfcIbpg==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写出什么样的人物。把人物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围绕人物去编织情节,才会是一个好故事。
有人曾问我:《红楼梦》到底在讲什么,你能不能把它的情节大致讲一下呢?
我发现,我做不到。
说它是讲宝黛的爱情吧,不对;说它是讲家族管理吧,也不是。它看似有情节,其实又没有,大家每天就是做些平平凡凡的事情,看戏啦,赏花啦,逛园子啦,能花上好几回的笔墨扯闲篇。
比如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回没发生什么事,就是着力在刻画人物。前半回在讲袭人,后半回在写黛玉。袭人劝宝玉,要长大了,要成熟懂事了。而黛玉呢,却让宝玉肆无忌惮地重新做回小孩子,两个人躺在榻上,讲笑话,抢枕头,呵痒NnoWWDOGQbbcmPgRNrnzEQ==痒。
在这种扯闲篇里,我们认识了这两个人物:袭人实际,黛玉超脱;袭人老练,黛玉天真;袭人周到又隐忍,黛玉敏感又直接。两个人被放在同一回里,一前一后,两相辉映,在对比中又加强了刻画性格的效果。
所以,情节一定要为刻画人物服务,否则就是无意义的情节。好的情节,能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一件事发生了,这个人物是如何应对的,他是勇敢的还是怯懦的,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是智慧的还是愚蠢的。如果我置身于那个情景中,我又会怎么做?情节不需要多,需要的是精准。
反观现在的很多小说,情节复杂,主角一天到晚都在经历各种奇遇,练成各种神功,碰到各种贵人,被各种美女帅哥爱上。这种故事,可以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绝地生产出来。这样的小说,情节大同小异,人物也都像戴着面具一样千篇一律。这种小说,就特别适合如今风行的“五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
但是,五分钟你根本讲不完《红楼梦》,你要选哪一部分来讲呢?讲了起诗社,就要漏掉群芳宴;讲了薛宝钗,就要漏掉史湘云。《红楼梦》是无法被简单描述和概括的,你必须老老实实地去读每个字。必须都读了,你才能知道作者到底想告诉你什么。
好的小说,就是带你去认识人,认识各种精彩的人。好的小说,可能情节琐碎,写的是一些看起来毫不重要的事,但我们看着,像在看自己的生命,看我们的生活。那些琐碎、无聊,甚至留白,都是不能分割的片段,构成我们生命里动人的过程。它们最终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成为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