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杜甫,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我想一定有不少“真爱”立马想起那张45度仰望天空的忧伤画像,生逢乱世,杜甫晚年十分愁苦落魄,或许唯有一人,能够让他重拾生命的温暖与喜悦——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杨氏。有人统计过,在杜甫一生写过的诗里,与妻子杨氏有关的就有40首左右,是同时代的诗人里提及妻子次数最多的一个。
但如果你期待看到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接下来的内容或许会让你失望。因为在杜甫的故事里,没有张扬恣肆的热恋,唯有细水长流的深情。这个故事平淡而悠长,倘若要讲,我想从一个月夜讲起——
那是公元756年的一个夜晚,长安城里四下寂寥,在一处僻静的角落,杜甫还未入睡。他满目疲倦,独自坐在八月的夜色中。清冷的秋风带起一阵阵凉意,只剩天际的月亮与他做伴。此时此刻, 妻子杨氏和孩子们远在千里之外的鄜州,望着同一个月亮。这个夜晚,杜甫提笔写下了生命里最浪漫的一首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写得好美啊。此时他们已经是结婚15年的老夫老妻了,可在杜甫眼中,杨氏依然那样清丽美好,宛若月夜里飘然临世的神女。赞美背后,是心疼与不忍:夫人,夜深露重,外面很冷,快先进屋吧,不要着凉了。读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奇怪?我们写情书,肯定会写自己有多想念对方、多喜欢对方。杜甫倒好,从头到尾写的尽是对方思念自己的场景。怎么,难道是太傲娇了吗?
这就要说回他们分隔两地的原因——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一家逃往鄜州羌村避难。安顿好妻儿后,杜甫只身奔赴灵武谋求出路,不料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鄜州的羌村虽说偏僻落后,尚且安全无患,而他自己的处境,比妻儿要危险得多。所以,杜甫从对方落笔,其实是一种更深沉的牵挂——对于自己的孤独和艰难,他只字不提,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妻子的处境,担心她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苦、会不会着凉……他的爱意并不张扬,却那样温柔恳切。
让我们把故事线拉回杜甫与杨氏的初相识——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和杨氏步入了婚姻殿堂。这一年,杜甫29岁,杨氏19岁。才子佳人,门当户对。那时的他们并不会知道,往后的岁月会那样苦——家道中落,科举受挫,贫困,丧子,战乱,逃难,他们的婚姻生活一次又一次面临不幸。
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他们晚年的落魄模样,我们或许很难说这对夫妻战胜了残酷的命运。相反,他们输了,输得一塌糊涂。但,他们的爱没有。
有时读杜甫的诗,就像在看一个青春期男孩的日记,里面写满了与心上人有关的琐碎小事——
765年八月初一
今天终于回家见她了。我为她带了胭脂作为重逢礼物,她很喜欢。她在我面前满脸欣喜地化起妆来,瘦削的脸上总算有了气色。嗯,她还是那样美。晚上,我们在烛光里相视而坐。夫人,我们真的好久,没有好好看看彼此的脸了……这一切幸福到缺乏实感,像是做梦一样。
761年××月××日
今天天气好好,我们一家人一起出门游玩啦。我和夫人兴味盎然地乘船游玩,孩子们则跑到清凉的溪水里洗澡嬉戏。目之所及,溪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相互追逐,溪水中的莲花开得娇艳,并蒂双双。夫人你看,它们也成双成对地幸福着呢。
……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杜甫在诗中,时常称杨氏为“老妻”,杨氏足足比他小了10岁,怎么就成“老妻”了呢?我想,恰恰是因为他们共同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才更懂细水长流的珍贵。比起花言巧语的昵称,“老妻”这样的称谓反而能让他们安心。或许这也是杜甫把“恋爱日记”写得如此平淡的原因——在苦难与分离的衬托下,相互陪伴的日子再怎么平淡,总也闪着幸福的光泽。
杜甫对杨氏的爱,有思念,有关爱,有尊重,有珍惜……更有愧疚。回到公元756年的那个月夜,写给妻子的那首情诗,杜甫是这样结尾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夫人,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并肩坐在帷帐前看月亮呢?等到那时候,让我们一起就着月光说说话,把名为思念的泪痕晾干吧。
杜甫始终觉得自己欠她无数个“双照”的夜晚,欠她一份安稳幸福的生活。倘若有来生,愿他们并肩细数月圆月缺,笑着道尽平淡日常里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