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2024-09-11 00:00:00张洪彬
新长征 2024年8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了战略部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省教育系统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贡献。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7.4%。3所学校13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61个。11所高校5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2016年以来,高校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12项,占全省60%。教育在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二、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没有教育,一个地方就没有未来。吉林全面振兴,首先科教要率先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视察吉林,帮助吉林找到了六大优势,其中科教人文优势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是吉林最宝贵的资源。当前,吉林正处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阶段,发挥六大优势作用,补齐短板不足,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明显进位,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是关键变量、是核心变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更加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新阶段,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更加凸显,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由大到强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更好地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

全省教育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统筹把握400万在校生、29万教师、6884所学校的共性要求和多元诉求,统筹把握教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优质公平普惠安全为目标,推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为教育强省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一是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重点马院建设,建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强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坚持五育并举,实施“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行动、大中小学生“润心行动”、“美育浸润”育人行动、青少年“读书行动”,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育人格局。探索构建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育人机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拓展网络育人重要阵地。

二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评价标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完善就近入学、均衡派位、热点学区预警、阳光招生等机制。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破除人才“帽子”制约,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人观和人才观。

三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基本功能类型,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深入推进“双一流”和“双特色”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协同培养项目,升级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办好红旗学院、碳纤维等现代产业学院和人才定制班,开展紧缺人才培养。

四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推进有组织科研,以企业重大科技攻关为牵引,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揭榜挂帅,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高等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和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推动省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创新、成果转化对接行动。

五是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以区域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拓宽学生成长成才渠道,探索综合高中职普转换通道。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实体化推动产教联合体、融合共同体建设。实施“百千万”农业人才、“现场工程师”和“未来工匠”培养计划。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持续提升实习实训建设水平,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

六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供给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攻坚行动,加快补齐普惠性特别是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板,健全完善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强县域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和国门学校。持续开展薄弱普通高中托管帮扶,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七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和终身学习。统筹推进省级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教育体系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持续创新教育数字化应用,建设智慧校园示范校。不断拓展教学组织和学习空间,实现数字教育校园全覆盖。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体系。

八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让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继续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和乡村振兴教师奖励计划。构建教师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成果。

(作者: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滕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