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筛查后的家校沟通

2024-09-11 00:00:00周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6期

摘要:学校的心理危机工作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心理筛查后针对“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是建立良好“危机防护网”的重要方面。提出心理教师应从班主任访谈、学生访谈等方面做好家校沟通的准备,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坚持人文关怀和实事求是,后续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家庭的情况开展一对一家庭指导、团体辅导或讲座。

关键词:心理筛查;家校共育;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57-0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引起了多方重视,在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中,都提出要建立“预防、预警、危机干预”的“三预”机制,构建较为完善、具有特色的三级心理维护体系。在心理筛查后针对“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是建立良好“危机防护网”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会遇到部分家长的“阻抗”。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学校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才通知家长;有的家长时间有限,认为不值得为了孩子到学校沟通;有的家长认为心理教师的话并不重要,不需要被“说教”;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学校在小题大做。本文分析了心理筛查后的家校沟通难题,并对访谈的后续工作给予了建议。

二、“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流程

经过两轮的心理健康测评,学校会得到两次测评结果均为“危机”的学生名单(下文简称“双危学生”)。我们需要关注名单中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单独访谈班主任和学生之后,再和家长进行沟通。

(一)与班主任沟通

1.了解“双危学生”在校情况

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可以从学生的成长路径、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日常情绪反应、重要事件等维度来进行沟通,初步评估“双危学生”的情况。班主任需要提前签订“保密协议”,以保护学生隐私。

2.了解“双危学生”家庭情况

心理教师可以从家庭背景、养育人员、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沟通风格等方面来向班主任了解“双危学生”的家庭。这样可以帮助心理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心里有数”,也有利于找到沟通突破口,提高面谈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站在班级管理的角度对学生家庭的看法和心理教师可能略有不同,沟通时需要注意分辨。

3.讨论家长短信的编写

班主任是与家长沟通最多的老师,所以在邀请家长进校时,第一条告知短信由班主任来发更容易被家长接纳。短信模板如下:

××家长您好:学校最近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根据测评结果,下周内心理老师会加您的微信或电话沟通情况。为了让孩子不受影响,请不要将此事告诉孩子。

(二)对学生的单独访谈

对“双危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是心理筛查工作的重要且必要的环节,但因本文主要描述家校沟通策略,所以对“双危学生”的个体访谈内容不作过多涉及,仅阐述学生访谈中有助于家校沟通的部分。

1.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父母关系等

和“双危学生”进行访谈时,可以询问其家庭相处方式和父母教养行为,让学生为父母打分并说明原因。“父母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会让你觉得有帮助呢”等问题,可以让心理教师提前获得更多家长访谈的信息。

2.告知学生家校访谈事宜

这是访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让学生知晓心理教师接下来会与家长见面,并且这是一定要进行的工作。实际情况是,有部分学生非常抗拒和担心心理教师与其家长联系,心理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句式来试着解决问题:“你内在的担心是什么?”“如果我必须和你父母见面,那我需要做什么才能让你感觉好一些?”“我对这个事情也有些担心,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办法解决这个困难。”“如果我们商量出来对策,我一定会按照我们商量的结果来面对你的父母。”“你认为我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联系你的父母比较好。”当学生发现心理教师是站在自己这一边来帮助他的人,那么学生的配合度会显著提升。最后,心理教师需要和学生商定“保密协议”及“保密例外”的内容。

(三)与家长沟通

1.见面前的沟通

在班主任通知家长之后,心理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见面前的短信或微信沟通,这样有机会告知家长见面注意事项并减缓家长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见面时的沟通效率和效果。以下为家长短信模板:

你好,××家长,我校根据教育局要求于(时间)在(地点)对(对象)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我想近期和您见面聊聊××的情况。本周我想找机会先和××单独聊一下,然后综合各方面情况,咱们再约见面的时间,如何?先暂时不告诉宝贝咱们俩联系过,也不询问他相关的情况,免得孩子担心。家长也不用过于紧张,孩子在长大,不论遇到什么都有解决办法。

2.见面沟通谈话策略

面对不同情况的家长,心理教师需要有临场应变能力,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无阻抗的家长

见面初,需要心理教师简要介绍测试情况。话语模板如下:

“××家长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我是学校心理老师×××,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家长访谈这一工作,之前我们也在线上简单沟通过,我想先问一下家长知道要来我们这做访谈,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接着,进一步共情和了解家长的感受。话语模板如下:

“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实际情况没有你心里想得那么严重。这次的心理测评结果出来后,我们学校接到一个名单,希望老师可以关注这些学生。家长听完这些,有什么感觉呢?”

然后,引导家长重视并回顾家庭的养育过程。话语模板如下:

“测试的结果并不是评判孩子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但是问卷的信效度是比较好的,可以提示我们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去关注孩子,所以我们的共同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问卷测评不是唯一依据,我们已经单独对孩子进行了个体访谈,然后会进行家长访谈,了解一下孩子平时在家里的情况,来综合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也是我们邀请你们做访谈的原因。那么在平时,孩子的表现如何?教育孩子时,孩子的哪些行为表现令你担忧或者感到烦恼,您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最后,给予家长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并且指导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等相关访谈文件。话语模板如下:

“最后,请家长放心,我们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会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如果有必要,我们会再次和您联系。学校会专门对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关注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好的,我们此次的访谈工作已经结束了,我们这边会对这次的谈话进行保密和档案留存,所以也请家长签字。”

(2)有阻抗的家长

见面初,需要先安抚家长的情绪并积极共情,让家长明白心理教师和学校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是家长的同路人。话语模板如下:

“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其实大多数家长来这访谈,都纳闷,‘为什么要邀请我,为什么没有邀请其他孩子的家长,难道我的孩子存在什么问题吗?’我很理解家长会有这些困惑,而且我也很愿意听听家长的心情,今天我们难得有机会见面,不如好好借此机会聊一下。”

“我能感觉妈妈和爸爸的辛苦,现在的情况之下,还有不少让我感到非常积极的因素,我们先来聊一下让人放松的事情……”

接下来,当家长情绪放松之后,再触及访谈流程中要告知对方的内容(见上文),遇到阻抗的家长,可以适当延长访谈时间,来达到建立关系的目的。

三、家校沟通的后续工作

在家校沟通之后,针对不同家长类型,主要有三种后续工作。

第一,一对一家庭指导。

针对“双危学生”中需要转介的家庭,或者心理教师评估后认为只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就可以扭转学生状态的情况,需要进行一对一家庭指导。这种方式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需要心理教师单独建立个案并跟踪。

第二,家长团体辅导。

针对“同质性”的家长团体,可以进行单一主题的团体辅导。需要和家长确定固定时间,并严格遵守团辅规则,才能获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第三,家长讲座。

针对家长群体,在讲座之前建议大范围调查家长感兴趣的主题,并且在学生群体中做好相关前置课程。在讲座中,通过心理教师的“牵线搭桥”让家长们倾听“孩子的心声”,会获得比较好的讲座效果。

四、总结

以家庭为主要线索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帮助学生度过危机的重要一环,青少年从父母及其他亲人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具有可靠同盟、价值增进、工具性帮助、陪伴支持、情感支持、亲密感、冲突、惩罚和满意度等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对处在危机中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2022 年 1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适宜的制度环境。

综上所述,学校的心理危机工作需要尽力联合家长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在家长工作中,心理教师的共情能力、应变能力同样不可缺少。只要家长能够感受到支持,其配合度会非常高,最终也会推动学校心理危机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永刚. 国外危机干预综述[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59-63.

[2]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等. 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5-50.

[3]高正亮,童辉杰. 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46-249.

[4]徐建华. 从家校合作的视角关注学校改进[J]. 教育科学研究,2010(2):33-36.

[5]曹科岩,曾亚纯.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5-197.

[6]丁新华.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9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