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眨眼睛成为一种负担

2024-09-11 00:00:00房香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6期

摘要:以一名因强迫性关注眼皮眨动引起频繁自残行为的高一女生为辅导对象,采用正念、叙事疗法等辅导方法,分析该症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出初步诊断,确定辅导方案,提出干预措施。经过一学期21次辅导,来访学生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关注眼皮眨动的强迫症状显著降低,自残的行为基本消失,能够适应高中生活,学习状态良好。

关键词:焦虑强迫;自残行为;正念练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47-03

一、个案概况

XM是某校高一女生,入学成绩在年段前50名。刚到校不久,班主任便发现她情绪低落,有自残行为,科任老师不知如何应对,拿她没办法。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那儿了解XM的基本情况后,我主动约她接受心理辅导。

XM的学习愿望很强烈,但控制不住关注自己眼皮眨动的行为,内心充满矛盾与焦虑,感到很痛苦,有自残行为,有自杀念头。这种现象已持续一年多了。

(一)家长反映

XM是家中的独生女,生活条件优厚,从小到大发育正常且成绩优异,家人对她比较宠爱,因此比较任性。带XM到几家大医院检查,都没发现异常,只是眼睛有轻微近视,医生建议佩戴眼镜。

此外,家人还告诉心理教师,XM比较孤僻,不喜欢交谈,做事较固执等。

(二)来访学生主诉

初三之前,我各科成绩排名几乎都能进年段前5名。进入初三刚1个月左右就生病了,医生说没什么大碍,有点重感冒。可从那以后,我经常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来,很难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本关于减压的心理学书籍,了解到我的情况属于消极心理暗示,有抑郁倾向等。书中介绍了十多种消除消极暗示的方法,我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胸闷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没想到胸闷的事情解决了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关注眼皮眨动的事,更令我痛苦的是,这次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转移注意力、手上rBVUGOVZQO7eslg9yald8A==套个橡皮筋等),都无济于事,我变得越来越暴躁,很难受,不知所措,成绩也出现了滑坡现象……后来发现用笔尖或者小刀等利器划伤自己,看到血迹后,反而会比较舒服。这种感觉太痛苦了,我不想再努力改变了,如果好不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二、分析与评估

XM叙述条理清晰,但情绪表达强烈。在表述自己情况时,经常唉声叹气,皱眉头,用手揉眼睛、捂嘴巴等,流露出担心与焦虑的表情。每次说到自己的眼睛时,她都重复说:“很难受,治不好了,如果我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会怎么样呢?”

SCL-90测验显示:强迫症状4.7(极重),焦虑4.5(极重),抑郁4.3(极重),人际敏感3.58(重),躯体化3.12(中),其他指标均正常。EPQ人格测试:内向不稳定型。

结合XM自述、家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及其行为表现,发现XM的焦虑情绪和经常关注眼睛眨动、学习成绩下降等有关。基本判断她在强迫方面出现了问题,目前躯体化反应不太强烈,但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情绪方面,焦虑、烦躁、紧张明显;感知觉方面,注意力难以集中;意志行为方面,想控制自己不要关注眼睛,却无法做到;社会功能方面,学习效率有所下降;行为表现,哭泣、自残等。

在收集XM的多方面资料后,可排除重型精神疾病,判断属于焦虑性强迫倾向。强迫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出现侵入性的,令人痛苦的想法、表象或冲动(强迫思维),或者用反复出现的想法或明显的行为(强迫或抵消行为)减少或消除强迫思维引发的痛苦和焦虑,以避免任何可感知的有害后果出现。

三、辅导目标

心理教师与来访学生协商了辅导目标。

短期目标:减少强迫性关注眼皮眨动次数,缓解焦虑情绪,减少自残行为。

长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适应学校学习,减轻强迫症状,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形成新的行为模式,促进XM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障生命安全。

四、辅导过程

(一)建立关系,界定问题

初次见面后,我向XM介绍了心理辅导的保密性原则及其他注意事项,使她基本信任我并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在XM叙述这一年来的状况时,我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并引导她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在叙述的过程中,XM情绪几度失控,哭得很厉害,我使用评量问句帮助当事人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促进当事人聚焦问题解决的动力。

心理教师:假如用1~10分来评分,10分代表你非常难受,1分代表不难受,你对你现在的感受打几分?

XM:7分,很难受,不舒服。

心理教师:从你的表述来看,你目前的情绪状况好像很糟糕。不过,你是怎样做到不让它变得更糟糕呢?

XM:我会倒数五下,做个深呼吸,然后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

心理教师:这个做法很不错,我们可以尝试以周为单位,做个情绪记录表。

接着我们针对她强迫关注眼皮眨动的行为的激活和维持因素及正念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达成共识,形成思维图示,帮助XM明白其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认识到通过正念练习可以减轻强迫症状。第一次辅导结束后,她的情绪平复了许多,我们便约了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二)分析问题,探寻根源

第一次见面之后,通过与来访学生、家长、老师多次沟通,我基本弄清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经济条件较好。除了学习,从小到大,别的事情她一律不关心,基本生活能力很差,母亲几乎包揽了她所有的生活琐事——洗衣、盛饭、拖地板等,她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且自私的性格。只要她不高兴,便随意发泄,根本不去理会别人的感受。这也就上演了“在班上想哭就大哭”等不顾别人想法的一幕幕场景。其次,她刚进入高中,明显地表现出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现象,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她来说,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慢慢调整与适应。高中以前,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基本是年段前几名或班级第一名。进入高中,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尖子班里的竞争远比以往激烈,她在现在的班里不再有优越感,心理落差较大,这是适应不良的第一个重要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加大了她的挫败感,为此,她变得很暴躁,不高兴便以“大哭”来发泄不良情绪,做出自残等极端行为。最后,以关注眼皮眨动来转移她在新环境下产生的种种不适。

心理教师:刚才你说,这种不舒服从初三第一次月考后就产生了,当时你上网查资料,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这个问题困扰你这么久,真不可思议,你竟然撑过来了。在这么艰难的环境里,你是怎么做到的?

XM:每次难受的时候,我会强迫自己留意下这种情绪下大脑中出现的想法。

心理教师:对,它叫自动思维,你会主动留意情绪出现时的自动思维,是吗?

XM:是的,就是自动思维。

心理教师:能这样做真不错!我觉得你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还是很有办法的,有时自己能找到解决困境的好办法来!

通过赞许鼓励问句,帮助XM看见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她树立信心。另外,在辅导的过程中,我引导XM发现,对眼皮眨动的过度关注成了她一大负担。一方面,她想控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可控地去关注眼睛,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给她带来极大的痛苦。于是她上课时常走神,听课效率差,作业做不下去,她焦急,懊恼,越来越急躁,产生了厌世轻生的念头。

(三)调整认知,训练正念

心理教师:我看到你画的情绪变化观测图,这周和上周相比,最低点达到4,平均值提高到5.2了,我很好奇,中间发生了什么?

XM:因为上周考试过程中,我没那么关注自己的眼皮眨动,放松了很多,所以心情也好了。另外,我用手机设计了一个自动打卡表,内容包括“心晴表”记录、阅读时长、运动时长、什么时候最不在意眼皮眨动等,感觉自己挺有办法的,所以没那么沮丧了。

心理教师:从今天回去到我们下次会谈期间,我希望你每天做一个记录,记录自己一天当中心情好的时刻,那个时刻发生了什么。记录内容在我们下次会谈中交流。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这次的辅导将调整的重点放在让她能够坦然接纳眼皮眨动这件事及其产生的后果上。强迫患者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学习接纳,接纳与他们问题有关的多种体验,如焦虑、内疚、羞耻、厌恶等负面情绪,及强迫性自残等伤害行为。通过正念练习,XM学会平静、清晰地观察自己的内在体验,而不对其做出过激反应,减少伤害自己的行为。观察的过程本身帮助XM认识到,她可以以适应性的方式来改变这些想法和反应,缓解焦虑,以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

另外一方面是调整关注的方式。从初中进入高中,无论是对新生活的适应还是学习策略的改变,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现在所在班级的学习竞争远比原有的班级激烈,她应改变评价的标准,调整合理的期望,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采用合适的宣泄方式,而不是一不高兴就在班上随意发泄,不顾别人的感受,夸大“强迫”给自己带来的危害等。掌握正念练习,把引发焦虑的刺激“眼皮眨动”当作呼吸的锚点,觉察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积极观察和描述个人体验,不加评判,对想法、情绪、身体感觉采取允许、放下和接纳的态度,纠正自残行为,逐渐让XM恢复平衡感、稳定感和存在感。

五、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一学期21次的辅导,XM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已基本适应高中生活,学习状态良好。辅导结束时,评估显示XM关注眼皮眨动的强迫症状显著降低,自残的行为已基本消失。班主任和家人均反馈XM的人际交往得到了改善,她更愿意与家人主动沟通在学校的感受。

最后一次辅导后,XM自述心情放松了许多,并愉悦地向我道谢,同时表示,以后有需要还希望我能给予她帮助。

(二)辅导反思

XM的情况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疼痛与痛苦往往非生理疾病所致,更有可能是压力和内心的不满足所致。作为一名心理教师,精准找到来访学生引发病症的原因,同时精准施策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教师持有“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产生改变”的治疗信念,能够帮助心理教师树立信心,才会有能量去面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本案例辅导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中间也有曲折,最后通过多次尝试与反复练习正念,帮助来访学生成功地体验到,关注当下的感受就是一种此时此刻的专注,是接纳,更是放下;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实际的感知与体验。事实上,当接纳了,事情就开始有了转机。

参考文献

[1]法布里奇奥·迪唐纳. 正念疗法[M]. 郭书彩,范青,陆璐,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2]JudithS.Beck. 认知疗法基础与运用(第二版)[M]. 张怡,孙凌,王辰怡,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3]许维素. 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