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

2024-09-05 00:00:00梁宗贤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初中教材中的散文作品因其抒发情感、塑造意境的特性,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朱自清的《春》作为教学案例,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培养策略,利用情感共鸣、意境分析、修辞手法解读和创作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内容,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写作能力,为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教育环境中,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如何借助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择朱自清的《春》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深入剖析教学过程,探讨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在经典散文中寻找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深刻的审美体验,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经验。

一、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丰富审美情感,提升审美体验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散文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丰富自身的审美情感。散文作品往往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情感抒发引发读者共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提升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的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作品中蕴含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审美情感,提升审美体验,还能够激发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感悟,为其文学修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研读和解析优秀的散文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创意表达方式,从而激发自身的创作激情。散文作品中的独特结构、精彩描写以及深刻思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使学生更加敏感于语言的艺术表达。通过挖掘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构建等艺术手段,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审美表达能力,从而在文学创作中展现个性和深度。这种创造力的激发不仅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得到体现,还会渗透到其他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素养,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表达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文学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三)开阔文学视野,丰富个体审美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接触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使学生得以穿越时空,领略丰富多样的文学表达形式和主题。这样的文学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学风格的学习兴趣,从而开阔其文学视野。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涉足不同时期和风格的散文作品,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早期的经典散文、现代派的先锋散文以及当代的实验性散文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受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比如,选择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巴金的散文作品以及近年来新锐作家的作品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文学时期的思想风貌和艺术特色。

同时,通过研读具有不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散文作品,学生能够深入感知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审美情感,从而丰富个体审美经验。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散文,如中国的唐宋文学、日本的林芙美子的散文、印度的泰戈尔散文等,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漫游,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追求。

(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解读与鉴赏能力

深入研读经典散文,学生得以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深刻的理解能力。散文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深刻的人生智慧,仔细解读其中的语言、意象、结构等元素,学生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此外,通过分析散文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艺术手段,学生能够形成敏锐的文学嗅觉,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拓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维度。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业表现,还能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与品味。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着重在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解读能力,促使其更全面地提升个人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情感共鸣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篇经典散文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精美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的机会。在教学中,师生共同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中蕴含的情感元素。例如,在描绘春天的脚步临近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感受作者所传递的期待与兴奋,启发学生在心灵上建立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共同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散文所传达的情感内核,形成对“春”的共鸣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情感表达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例如,当指导学生理解“脚步近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其思考这一拟人手法是如何加深读者对春天到来的期待感的,通过深入解析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将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加深对散文情感的理解。在情感共鸣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于春天的独特感悟,并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审美创造的主动参与。

以上策略的应用改变了学生在散文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其经历情感共鸣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升其审美创造素养。

(二)注重意境营造,培养学生对文字背后意象的敏感性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注重对意境营造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字背后意象的敏感性。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有利于培养其审美创造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春》的意境营造,如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气息、声音等元素,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例如,在描述春天“脚步近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所描绘的场景,通过词语的选择、排列顺序等细节,使学生感受到春天临近的紧张与兴奋。在细致入微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所营造的意境,培养其对文字背后意象的敏感性。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境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例如,组织校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春天的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的变化,进而与散文中的意境进行对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理解散文内涵,还能够培养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加深对意象的感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意境表达,采用绘画、写作等方式,将自己对春天意象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字所传达的意境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以上教学策略的应用使学生在散文教学中不仅能够理解文字表面,还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意境,培养其对文字背后意象的敏感性。这样xOXesB89WRhNRkjXr+vvO9IMF/Fj6cLLDpEXKVZ7SHY=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使学生在文学欣赏和创作中更全面地体验和表达。

(三)解读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解读修辞手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知能力。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教师深入解析其严谨的结构和精美的修辞,能够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艺术之美,从而提升其审美创造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春》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如拟人法,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在文章开篇描绘“春天的脚步近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拟人手法是如何赋予春天生命力,使春天成为一个具有感知能力的存在的。深入解读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表达的生动性,加深对语言艺术的感知。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例如,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分析修辞手法的游戏,通过合作与竞争的方式来发现文本中更多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例如,让学生以《春》一课中的拟人手法为启示,写一篇描绘其他季节的散文,以锻炼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创作实践,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在散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面意义,还能够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培养对语言艺术的感知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中更具深度和创新性。

(四)鼓励个性化情感表达与创作,培养审美创造的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散文创作是培养审美创造主动性的有效策略。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应用这一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融入情感,主动参与文学创作,从而提升其审美创造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悟,以及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这些情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和独特。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小组活动。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采用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季节的情感。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中体验到审美的乐趣,培养审美创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创作也是培养其主动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材或写作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散文。例如,以身边的一幕一景为素材,模仿《春》一课的写作手法,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悟。在这样的散文教学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欣赏文学作品,而是主动参与文学创作过程,表达个性化的情感与思想。这种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培养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审美创造素养,促使其更全面地提升个人文学修养。

三、结语

本文深入研究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阐述了这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情感共鸣的引导、意境的剖析、修辞手法的解读,以及创作动力的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深化,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与创造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能力,同时为其个性化的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学滋养,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富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