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2024-09-05 00:00:00吴静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更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当前,虽然不少教育教学者对深度学习的概念认识不同,但是都认可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需要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说过:“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然而,结合当前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来看,课堂提问重点不明、引领不足、思维发展空间不够、难度与学生的具体学情不相符等多种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了深度学习的发生。究其根本,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核心问题意识不强,并未对问题设计方法进行仔细雕琢,致使课堂提问沦为简单与鼓励问题的堆砌,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以抓住重点。基于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核心问题的内涵,把握核心问题的设计路径,并以其为载体构建深度学习模式,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内涵与具体特征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中心地位的数学问题。与其他问题不同,核心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思维价值,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程度,通过解决核心问题,学生能够抓住知识的本质,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核心问题既体现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要点,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引领课堂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核心问题处于“中心地位”,是其他问题的根本,更是课堂教学的“主线”。由此可见,教师精准定位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让教学活动有了抓手,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关键性的立足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发展的“引航星”。

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教材,还需要考虑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确保核心问题的难度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如果核心问题难度过大,那么学生便会觉得无从下手,思维混乱;如果核心问题难度过小,那么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核心问题的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好奇心,最终促进深度学习。

二、核心问题在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方面的引领价值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最终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推动课堂变革的教育理念,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致力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构建与运用能力,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深化理解,发展核心素养。而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核心问题不仅起到不容忽视的引领作用,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质疑。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深度学习的具体特征之一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灌输式教学法层出不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却难以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而核心问题的确定与提出能够改善这一现状,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去学习,围绕问题去探索,从而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为了解决核心问题,学生需要开展合作、交流、讨论等多种行为,这就让“生生互动”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且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合作中的质疑、补充、评价等行为,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要想构建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师就需要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活跃性,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而核心问题的提出正好能够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首先,学生可以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经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引发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其次,在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对教师“言听计从”转变为能够独立思考、勇敢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表明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同时也用精彩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需要解决当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会背概念却不理解”“典型题稍有变式就不会做”“看似学会了却不会做题”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表明学生并未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一背景下,核心问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从个人角度解释并理解学习内容,最终实现意义的重构,让数学知识从“表层符号学习”过渡为“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与意义”。可以说,核心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意义与经验的对接,最终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以核心问题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重点,关注难点,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还是提炼确定核心问题,教师都要立足于教材与具体知识,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关注难点,精准理解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在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作用,找到课时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并在此设计核心问题,从而为深度学习的实践落实奠定基础。因此,核心问题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中处于统领地位,通过核心问题,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活动的关键点,简明扼要地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其他所有问题也会随之解决,而学生也能够通过解决核心问题充分认识知识的本质,在理清思维逻辑与学习脉络的同时,认识到知识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分配律》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上的两组等式:3×10+5×10=(3+5)×10;4×8+6×8=(4+6)×8,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哪些特点?”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很快认识到,两组算式中,左边的式子都是两边做乘法,中间做加法,而右边的式子都是先做完加法再做乘法。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你们觉得符合这种结构的两个算式一定是相等的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一教学设计中,“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哪些特点”就是本课程学习的核心问题,起到统领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将算式的结构特征与数据特征相关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让学生基于对算式结构与数据特征的观察与思考,层层深入地挖掘所学知识的本质。

(二)立足学情,自主判断,推动学生深化理解

如上文所述,核心问题的提炼与确立需要立足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通过解决核心问题,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理解,以此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核心问题的设计工作中,教师既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知识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记忆与模仿层面,又需要深入知识核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中充分落实“以学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对核心问题的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让核心问题推动学生深化理解,以此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核心问题确定为“分数与怎样的小数有关系”。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而这一问题正好调动了学生所掌握的具体知识,引发学生对小数与分数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都是在度量无法得到整数结果时所产生的,很快便把握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这一认识,学生开始进一步探索,发现小数可以表示成形式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等的分数,从而对教学内容形成个性化理解。可以说,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了“小数是特殊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一知识要点,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关注整体,强调联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深度学习的具体特征在于学生能够深化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并实现迁移运用,因此,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关联性,强调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致力于帮助学生搭建起具体的思维框架。因此,教师在确定核心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具备综合性视角,将离散化的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核心问题与其他问题呈现出由此及彼的关联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鲜明的逻辑性,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学生先后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进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核心问题:“点已经能够表示数据的多少,为什么还要连接呈现呢?”这一问题的设计既结合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方面,引发学生对“折线统计图”中将点连成线的意义价值探究,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发学生结合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进行思考,为后续建立统计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明确要求,引领方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以核心问题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经历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维度探索问题,基于不同方向分析问题,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因此,核心问题需要对后续的学习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与交流的机会,基于核心问题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环节。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米”这一长度单位,在引导学生认识“米”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对米的认知以及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对“米”形成直观理解,提高学生的量感。因此,教师可以将核心问题确定为“1米有多长”,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教学。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物体对自己印象中的1米进行直观展示,调用生活经验,建立初步印象。其次,教师可以展示标准尺上的“1米”,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真实感知,明白“1米=100厘米”,并测量自己印象中的1米的实物,纠正错误认知。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找一找身边长度为1米的事物,或者用手臂比划出“1米有多长”,以此让学生将对“米”的认识由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认知。这一教学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关注学生的具体感受,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核心问题促进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实践效用,作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者,要理解核心问题与深度学习的内涵,明确核心素养在促进深度学习教学中所体现的引领价值,从深度学习的具体特征与核心问题的提炼原则出发,让核心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