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前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幼小衔接备受社会、幼儿园与家庭三方的重点关注,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自然衔接,让儿童适应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差异,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是幼儿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正式迈入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需要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实现幼儿身心、生活、学习与社会的全面衔接,在此背景下,幼小衔接课程得以设计与开发。然而,通过总结教育经验可以深切地认识到,只有让课程设计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幼儿能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才能让幼小衔接教育真正发挥理想的作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由此可见,基于幼小衔接视域构建生活化的课程既顺应了当前的教育要求,又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小衔接课程应当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儿童的日常行动力上,教师需要将生活作为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基础,真正践行“在生活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幼小衔接视域,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以及学习准备四个方面,就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开发与构建进行论述,为幼儿未来的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构建的着眼点
(一)发现生活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当前,为了提高幼小衔接课程质量,不少别出心裁的教育资源层出不穷,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然而教育教学者似乎忘记了生活才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构建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的眼睛,留意儿童的实际生活,对其中可以用于构建生活化课程的生活资源进行提炼与优化,与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做中学”。以“超市购物”这一最简单的生活情境为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生活资源,以此为主题构建生活化课程,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分饰售货员与顾客,为认识人民币做好学习准备,在交流合作中提高沟通能力。
(二)把握生活机遇
生活化课程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刻板化模式,实际上,教师需要及时把握生活中的机遇,如交往机遇、操作机遇等,使其成为生活化课程构建的重要着眼点,让教学设计真正关注幼儿的生活状态,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例如,在建构区的自由活动中,一名幼儿不小心踢到另一名去上卫生间的幼儿搭建的积木,等幼儿回来时,踢倒积木的幼儿并不承认,二人争执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事件作为生活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共同探究诚实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学会分辨善意的谎言与恶意的谎言,最终指向幼小衔接社会准备中诚实守规品质的培养。
(三)关注生活问题
幼儿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让幼儿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真实有效的学习。例如,大班不少幼儿在上学时总会迟到,这表明幼儿的时间观念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与‘时’同行”生活化课程,通过认识时钟、认读时间、设计实践、挑战一分钟与签到打卡活动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督促幼儿遵守时间,以此来解决幼儿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以身心准备为开端,设计渐进性的生活化课程
当幼儿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校园的那一刻,他们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并非陌生的集体与学习环境,而是他们是否对这一全新的阶段做好了身心准备。结合教学经验不难发现,如果幼儿并没有提前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校园生活做好充分准备,那么随之而来的抵触与抗拒情绪很可能导致他们长时间无法适应校园生活,在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落后于他人,严重的还会引发厌学情绪。不仅如此,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学习强度大,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小学多元化的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与学习效率。因此,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应该以身心准备为开端,结合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具有渐进性的生活化课程,身心准备主要包括向往入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与运动协调四个方面,教师需要结合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设计相应的课程。
首先,为了让幼儿向往小学生活,教师可以设计“我理想中的校园”这一生活化课程内容,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小学校园与小学生活,并且画出自己理想的小学校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认知程度与认知误区,准确把握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与畏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开展“云游校园”主题课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让幼儿初步系统化地了解小学生活与学习情况,引导其说一说幼儿园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不同之处,帮助其扫除认知误区。
其次,教师可以拓展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场所,开设“走进校园”主题活动,让幼儿真正参观小学校园,沉浸式地感受小学氛围,同时设计幼儿提问环节,向小学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消除小学生活给幼儿带来的陌生感。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化解了幼儿对小学生活存在的误解与迷茫,并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情境,使其亲身感受,培养了其对入学的向往情绪。
再次,校园生活比幼儿园生活更复杂,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战胜挫折、更高效地适应校园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开设“做情绪的主人”生活化课程,结合幼儿本周的情绪波动与负面情绪,利用情绪类绘本和幼儿一起分析并认识情绪,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幼儿园生活中所发生的矛盾案例,引导班级幼儿共同探究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式,并思考如何遇事不乱发脾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等问题。这一课程的教育资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素材,教师不只是教给幼儿道理,更要引导他们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最后,为了培养幼儿的运动热情,提高幼儿的运动协调性,教师可以设计“天天爱运动”生活化课程,让幼儿平时的日常体育活动更具规律性与持续性,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打野战”“挑战金字塔”等趣味性的运动,让幼儿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协调性,为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奠定身心基础。“天天爱运动”生活化课程贯穿于幼儿园生活的始终,促使幼儿将运动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其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
(二)以生活准备为核心,构建能力性的生活化课程
结合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实际表现可以发现,幼儿生活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需要构建丰富的能力性生活化课程,确保幼儿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防护与参与劳动方面都有充足的能力,为幼儿快速融入小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我是生活小能手”这一生活化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同时根据幼儿不同学段的具体特点,围绕整理、分类与时间管理等生活细节组织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反复巩固与夯实。在小班生活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学着整理自己的物品,如将衣服折叠摆放好、将用过的物品归位、将自己的毛巾、水杯、鞋子、衣物摆放在指定位置等。在中班一日生活中,教师会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教师收拾用过的玩具、教具,自己制作收纳摆放标志等,还可以细化班级事务,安排值日生进行分类管理。在大班一日生活中,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时钟、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做事情不拖沓。这一生活化课程设计关注幼儿的生活能力,符合幼儿不同时期的认知与学习情况,让良好的生活习惯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每一天,为幼儿的校园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未来可能遇到的诸多情况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模拟教学活动。例如,构建“交通安全我知道”生活化课程,围绕幼儿必须具备的交通知识展开活动设计,在户外骑行区创设“马路上”游戏情境,让幼儿扮演行人、司机、交警、加油站工作人员等,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将在游戏中习得的交通安全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小手拉大手,共同维护交通安全网。
(三)以社会准备为关键,创设即时性的生活化课程
在幼小衔接中的社会准备方面,教师需要着眼于交流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与热爱集体四个方面,设计生活化课程。对这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课程构建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教育教学的即时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上,让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例如,教师可以构建“我是你的小帮手”主题课程,指导幼儿就幼儿园生活中常见的“玩具不够分怎么办”“材料坏了怎么办”“两个小朋友都想玩同一个项目怎么办”“衣服脏了怎么办”等问题集思广益,进行探究、沟通与交流,最终在商讨中达成一致。这样的课程设计更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开展合作交流,让教育随时随地发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其步入小学校园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如,教师可以设计“我是规则制定者,也是规则服从者”的生活化课程,与幼儿一起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探讨幼儿园规则的合理性、完善并优化园内规则,帮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并从内心深处认可规则。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幼儿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从而诚实守规,积极应对校园生活。
(四)以学习准备为保障,开发过渡性的生活化课程
幼儿的认知情况和思维水平与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设计过渡性的生活化课程,为幼儿做好小学学习准备,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然而,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教学而拔苗助长,则很有可能引发幼儿的反感,基于此,教师在生活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方面应该循序渐进,让指向学习准备的生活化课程具有过渡性,更容易被幼儿理解与接受。例如,教师可以构建“游戏中的数学”“身边的艺术”“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语言的魅力”等生活化课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教育素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提出问题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做好学习准备。
在大班项目式区域活动“彩虹科技馆”中,幼儿迁移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自发生成搭建“光影隧道”的想法,利用纸箱作为“隧道”的外轮廓,但是纸箱使用过程中容易塌陷,幼儿再次迁移中班制作小白车的经验,选择使用pvc管来制作隧道支撑架。在自发搭建“光影隧道”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能够自主计划一系列的测量工作:绘制纸箱结构图——分工测量——及时解决测量问题——记录测量结果,可见,游戏任务明确,幼儿做事具有计划性,通过自主游戏自然习得相关经验。
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例,教师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作为科学活动材料,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勺子带入幼儿园,观察勺子的结构与特征,并通过敲击勺子的各个部位,聆听勺子发出的声音。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科学知识,如不锈钢勺子经常需要配备木柄,是因为不锈钢勺子耐热,但是热量很快会传递到勺柄上,配合木勺柄是为了防止烫伤;而塑料勺子轻巧,但是在高温下容易变形……在幼儿最常见的生活物品上依然体现了科学知识,幼儿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幼小衔接视域创设生活化课程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与成果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教育教学者,要着眼于生活资源、生活机遇与生活问题,多角度地设计生活化课程,使其体现对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与学习准备全方位的关注,帮助幼儿自然地完成幼小衔接,翻开成长之路上的新篇章。
注: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标准号:QJYKT2022-44)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