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教学已然从传统的“知识论”走向如今的“素养论”,革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推动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具体学习情况出发,统整教材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教学结构,围绕新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顺应当前的教育理念,更是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法更是凸显了其实效性。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能够发现,每个单元虽然各有重难点,但是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教师只有把握好其中的联系,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教学实践层次性发展,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大单元教学结构是重要且必要的,这一路径顺应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与思维发展规律,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使教学的主要关注点由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变为综合素养,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
一、围绕课程标准,明确整合依据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设计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选择教学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整理、组合、协调与优化,以保证大单元教学真正发挥奇效。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文体,也是很多学生眼里的难点和教师眼里的重点,基于此,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小说大单元构建工作中,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小说部分进行重组整合,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化发展,让学生由低阶思维逐步进阶到高阶思维。
从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来看,小说阅读所属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因此可以将小说归为文学鉴赏。结合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学业质量描述”的具体要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来看,学生需要能够通过小说阅读学习自主梳理情节、品味文本语言、收获审美体验、启迪自身思考。将这些具体要求进行归纳可以梳理出大单元教学设计主线——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理解故事、品味语言、认识任务、探究主题以及理解社会意义,最终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小说的阅读中。
同时,梳理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下册小说类阅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些课文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因而传统用于实用类文本解读的筛选信息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宜,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还应该做到“用教材教”。同时,不同小说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d6e1a62470102da767db0de437bf0632f687ecf2a48b1ffbee44937c0daa3724此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解读学过的单篇小说,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具体“读法”,也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进行迁移。
二、结合教材要求,确定单元目标
大单元教学设计既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主线,也不能脱离教材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回归教材本身,并以此为基础梳理结构,确定大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梳理单元导语发现,这两个小说单元在教学要求上呈现递进关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将重点放在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分析这两个方面,而九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更进一层,让学生基于以上要求就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并能够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风格。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将梳理情节、分析形象以及深入理解主旨这三点共同要求作为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立足点,以“观人生百态,享小说世界”为大单元教学主题,以“如何读懂小说”为大单元教学的统整性要求,筛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变色龙》这四篇文章为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并围绕这四篇课文的具体学习要点设计学习目标,使之与大单元学习目标相互支撑。同时,教师要围绕“如何读懂小说”这一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大单元目标细化为可量化的教学目标,以推动学生层层递进地开展学习活动(如表1所示)。
三、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核心任务
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而学习任务作为问题情境,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沉浸其中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必备技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相应的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首先,所创设的情境需要是真实的;其次,要有语言运用的过程;最后,所创设的情境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与语文作品之间的隔阂才能真正消除,而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才能基于真实情境实现深入检测。
以“观人生百态,享小说世界”的大单元教学为例,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可以将这一大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确定为“学会小说阅读方法”,同时创设真实情境“阅读分享会”,并将核心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设计:“同学们,小说世界包罗万象,描述了人生百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通过学习小说,你们掌握了阅读小说的方法了吗?现在,我们要开一场‘阅读分享会’,请同学们从《孤独之旅》《蒲柳人家(节选)》《溜索》中任选其一,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方法。”这一“阅读分享会”的情境创设围绕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给了学生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此来检验教学成果,引发学生迁移思考。
四、聚焦整体局部,优化教学流程
在大单元教学中,为了完成核心任务,不少教师会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这给后续教学流程的设计与优化带来一定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都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大单元教学流程的整体性规划,却忽视了单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与特点,导致应试效果不理想;还有一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单篇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缺乏统一性与系统性,导致大单元教学流于表面,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在大单元教学流程规划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基于核心概念与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在聚焦整体的同时关注局部,让教学流程不至于“顾此失彼”。
从整体视角出发,大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指向核心素养发展,设计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的教学环节,明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导向性作用。结合“观人生百态,享小说世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演绎后归纳”,通过“1+x”的阅读方式,以“1”的学习带动“x”的学习。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精讲《故乡》这篇课文,结合教学文本引发学生对小说阅读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其归纳小说要素以及阅读小说的策略。其次,教师可以将《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以及《变色龙》这三篇课文作为进阶教学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体悟、理解并运用小说阅读的具体策略。最后,《孤独之旅》《蒲柳人家(节选)》以及《溜索》三篇课文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引发学生关注。
从局部视角来说,教师既需要在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又需要充分展示每一篇阅读文本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把握小说阅读方法共性的同时避免思维受到桎梏,落入套路化的思维模板。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文本的具体内容挖掘其“个性”。在《故乡》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同一人物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化上,对小说主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本篇小说的叙事表达技巧——插叙;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理清故乡变化,基于对变化的解读思考小说主旨。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小说主人公是谁?”从而引发学生对叙事视角的关注。在《孔乙己》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从而从多个角度进行任务解读。《变色龙》具有较强的情节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奥楚蔑洛夫在言行上“变”的具体原因。
由此可见,从整体视域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必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局部视角优化教学内容的单篇设计,体现其中的“个性”则有助于学生结合具体文本细化小说内容,把握不同小说之间的个性与共性,让“学会阅读小说”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五、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既反映了教学成果,又是后续教学设计的重要立足点。然而,传统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模式难以满足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无法在实践中达到理想化的成果。大单元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而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内因性与综合性,并非可以通过教师观察或试题考核而直接得出结论的,因此,教师需要优化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创设一些外化的学习行为,通过小组对话、成果展示、教师观察以及总结反思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大单元教学评价需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即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学习中进行过程性记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以此来实现“教学评”的高度统一,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在教学评价主体的设计中,教师也需要丰富评价主体,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模式,积极推动学生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入性,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短处,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指明新方向。
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学生也可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与课程安排做出评价,帮助教师及时、高效地优化教学设计,让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更契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结构,既符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规律,又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培养出时代与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具有不容忽视的实践价值。基于此,作为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者,需要深入解读大单元教学法,认识到其意义与价值,并在教学设计中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明确整合依据、确定单元目标、设计核心任务、优化教学流程与教学评价的方式,让大单元教学法真正发挥作用,也让初中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宋行军)